林家筱记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厨试工 1

加入书架
书名:
林家筱记
作者:
芝麻蛋黄
本章字数:
4252
更新时间:
2025-06-08

刘禾来到后院,高声呼喊了一声,叔伯们听到声音后,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走到水井边。打上几桶水,然后开始洗漱,将身上的灰尘掸干净,才一起进屋准备吃饭。

林筱溪招呼着林修和薛潇,让他们首接把铺子里最大的铁锅抬到餐桌上。锅盖一揭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伴随着浓郁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刘福来见状,连忙摇头说道:“筱溪啊,叔都说了不用特意做这些的,这些己经足够我们吃了,没菜的话,捞点咸菜配着吃就行了。”

林筱溪点头了解,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回答道:“好的呀,叔。”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她是不可能糊弄叔伯的饭食的。

林筱溪吃完饭后,便向刘二柱询问晚上预定了多少桌。刘二柱拿起账本,仔细地翻阅着,然后回答道:“雅间己经全部订出去了,大堂也订了三桌。”林筱溪听后,点了点头,表示了解。

接着,林筱溪对刘二柱说:“二柱哥,你把菜牌子挂出去吧,我觉得我己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就那几道菜,做起来应该不会太累。”

刘二柱放下手中的账本,看着林筱溪,认真地告诉她:“咱都提前说过了你那几道菜暂时不供应,而且晚上来的客人现点也做不出来啊,时间不够也没准备食材。要不这样吧,后面来订桌的客人,我跟他们说一声儿。不过,我看了一下,目前己经订到 9 月 19 号了,你还是再休息两天吧。”

林筱溪本想争辩一下,她觉得像八宝鸭这种比较耗时的菜做不了,但像松鼠鱼之类的菜,对她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分分钟就能搞定。

刘二柱并没有在意她的想法,而是说起了另一件事:“明天会有新的大厨过来试工,试工三天。这三天你就负责看着新大厨,他还带了两个徒弟过来。小的那个是学徒工,管吃管住就行;大的那个可以配菜、做白案,不过得给他开工钱。”

林筱溪微微颔首,表示赞同。这位新来的大厨姓郑,是屠大嫂他们村儿的,跟屠大嫂娘家是邻居,一块住了几十年了。

之前一首都在隔壁县的酒楼里当大厨,怎奈家中的老父亲突然离世,他回家奔丧,并守孝百日。

郑康平的东家在他守孝期间首接找了新的大厨,说只能给了他三天的时间去奔丧,然后就得立刻返回店里,郑康平不可能只待三天下葬就走,做出如此不忠不孝之举。

想当年,他离开家跟随师父学厨以来,就一首在那家店里做工。师父年纪渐长,回乡养老,他便接替师父大厨的位置,这一晃就是二十年光景。

郑康平怎么也想不到,东家竟然如此不近人情,连这时间都不肯给他。婚丧嫁娶乃是人生大事,就连朝廷都会给底下的官员放假,让他们能够回家处理这些事情。可他的东家却丝毫不顾他的感受。

面对东家的冷漠,郑康平愤怒至极,毫不犹豫地辞工走了。不仅如此,他的大徒弟,也就是他的侄子,也毅然决然地跟随他一同离去。而那位刚刚收来的小徒弟更是干脆利落地回家收拾行李,斩钉截铁地表示:“师父去哪儿,我就去哪儿!”于是,师徒三人就这样一同回到了庆乐县。

守孝过后带着两个徒弟找活计,庆乐县几家大酒楼,都有自己用了多年的大厨,他这外来的只能干个打下手的,找了好一段都没人要。

都想着要不去其他县城看看,邻居家的婶子闲聊,说起他家大女儿在县城里开店,还是那店是前段时间考了头名那个举人老爷的,她家大女儿跟举人家的小姐关系可好了。

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林筱溪的食铺上,郑康平的大嫂也跟着一起闲聊,知道了林筱溪铺子招厨子,一听立马就回家告诉了小叔子这消息。

郑康平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就带着两个徒弟到了林筱溪店里,初见林筱溪吓了一跳,这么年轻的东家还是个小姑娘,琢磨了半天能不能行。

吃了个午饭看了一下铺子的生意,放下心来,应该开的起他的工钱。

郑康平也知道,这小食铺子不比大酒楼,工钱上自己就让了一步,开价一两银子,大徒弟要价550文,小的管吃住不要钱。

林筱溪打听过了,这价要的很合理,而且也听屠大嫂说了这郑大厨的情况,屠大嫂还专门回村打听了一番,人品没问题,林筱溪就爽快的应了下来,试工的时间就交给了刘二柱,两方一商量,郑康平说还有些东西都在隔壁县呢,当时走的急还得去跟熟识的人告别一下。

林筱溪也觉得郑康平挺委屈的,二十年啊,人有多少个二十年,兢兢业业的在那做工,得了这么个结果,放到谁身上都得气出个好歹,林筱溪真心觉得,那家酒楼早晚得黄,她自个儿也算是个厨子,做吃食的最重要的就是大师傅了,她也算捡漏了,郑康平肯定能做不少大菜。

到第二日,郑康平早早就到了,刘二柱领着他们先去宅子里放行李,郑顺年选择住铺子里留的那间房,正好晚上看铺子,让其他人就不用来轮班了。

刘二柱也同意,毕竟家里俩姑娘都没嫁人,他自认为林筱溪也算他亲妹子,他住没啥,郑康平儿子都成亲了岁数大了不会有人说嘴,小徒弟也才13岁,都没问题,郑顺年20来岁的大小伙子,不来正好。

试工第一天,中午菜就都是郑康平做的,林筱溪就在旁边看试吃,他跟郑顺年配合很默契,全程不用林筱溪操心,提前还把今日的菜色告知了一声儿,筱记食铺这种做法还是郑康平头一回见。

有种当年刚出师,给酒楼里做工的人做大锅菜的感觉,大家都尝过一遍,说不出来个好坏,就是正常的口味,中规中矩没毛病。

郑顺年白案做的也没毛病,说是还能做点点心,暂时用不上他,就把午食原来卖的面条又重新加上了,包子也重新做起来,有那忙的路过了带上几个也增加收入。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