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安雅澜和邹衍、韩非等人,在侯氏的这段时间,邹衍经常出去和邯郸的著名人物进行交流,而安雅澜则一首待在侯氏,没怎么露面,他担心给雷战宇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赵国毕竟不是雷战宇久留之地,尽量少惹点麻烦,到了秦国再抛头露面,就无所谓了,自己还可以帮助雷战宇。
邹衍听说了雷战宇在燕赵战场大显神威,更是肯定自己的看法没错。安雅澜早己和侯碧月成了好姐妹,两人整天在侯氏谈天说地和练武,同时谈论雷战宇,等候雷战宇的回归。
侯家主看到邹衍、安雅澜、韩非这些著名人物,为了雷战宇甘愿待在侯氏,更加笃定雷战宇将来必然飞龙冲天,连带着侯氏会更盛从前,在赵国的这些损失不算什么,有了雷战宇,将来侯氏还会更加昌盛。
让雷战宇没想到的是,自己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反而加速了赵王对付侯氏的进程。
赵明向赵王建议道:“大王,现在雷战宇表现如此优秀,大王也加封雷战宇为将军了,万一雷战宇向大王请求,让大王不要对付侯氏,那就不好办了。我们为了笼络住雷战宇,不可能不买他的面子,到头来侯氏就会全身而退,逃往他国。”
“臣建议是,我们应该加快对付侯氏的进程,及早解决掉侯氏,免得夜长梦多!”
赵王琢磨了一会儿道:“相国说的有理,如果这时候雷战宇提出来,不让我们对付侯氏,我也得给雷战宇面子,这样的人才我们不能舍弃,还是尽早对付侯氏吧。一旦解决了侯氏,雷战宇就没有了牵挂,只能安心为我大赵效力!”
“相国,你下去之后调兵吧,把长城守军调三万到距离邯郸三十里处驻扎,随时准备围剿侯氏!邯郸的驻军暂时不要动,以免打草惊蛇!”
赵明大喜道:“是,大王!”
赵军一动,侯氏便知道了消息。这时候侯氏的密探也是分布在各处,监视着赵军的动静。赵明虽然是在外地调兵,但也被侯氏知道了。
侯家主吩咐侯翔道:“看来赵王要动手了,把我拟好的书信,立刻给战宇送去,让战宇潜返邯郸!”
这时候廉颇正在围攻武阳,孤立无援的武阳,在廉颇的猛烈攻击之下,岌岌可危,己经是随时有被赵军攻下来的可能。廉颇也是志得意满,眼看燕军的联防将破,这次赵燕之战就要大获全胜。廉颇心里对雷战宇很是喜欢,这次能有如此大的进展,完全是雷战宇“围点打援”之计奏效,而且还拿下了昌城。
五日之后,正在坚守昌城的雷战宇,收到了侯氏的书信。于是,雷战宇便召集蒙骜和狄虎两人,以及出征的时候带来的几十个侯氏随从,告诉他们要秘密潜返邯郸。
雷战宇命令赵军副将守城,说自己要去大营向廉颇将军汇报战况,其实是潜返邯郸。
轻骑快马,只五日便赶到了邯郸外围。雷战宇没有立即入城,而是找到侯氏的接应人员,一番乔装之后,随着侯氏的商队进入邯郸侯家堡。
久别重逢,自然和安雅澜和侯碧月有一番亲热。这时候安雅澜己经不再避讳,而是大大方方的和雷战宇在一起。侯碧月早己和安雅澜姐妹相称,两人和雷战宇一起卿卿我我。
侯氏议事大厅,侯家主热情的说道:“战宇,你这次在燕赵战争中大显神威,对侯氏都有莫大的好处!”
雷战宇奇怪的问道:“这是赵国的战争,能对侯氏有什么好处?”
侯翔插话道:“战宇可能还不明白,你表现的越有才能,秦国方面就会越看重侯氏,他们不仅能接受到侯氏的效力,还能得到战宇这样的人才加盟秦国!”
雷战宇顿时明白,这时代对人才确实特别重视,就像赵明那样的人,也对人才是很看重的。
雷战宇道:“老爷,你们说开战后有办法从侯家堡里逃出去,是有地道吗?”
侯翔道:“是的,我侯氏用十年时间,在侯家堡里面,修建了一条通往城外十里之外的地道,只要我们守住赵军的第一拨进攻,到了夜里,我们就可以从地道逃走。然后路上的阻击战就靠战宇指挥了!”
雷战宇大喜道:“那好,路上就交给我吧!侯氏能集中多少兵力?”
侯翔道:“能作战的有八千多人,老弱妇孺等不能作战的有一万五千人。这些时间我们己经把八千人秘密转移到了秦国境内,现在还有不能作战的七千人左右,也得一同随队伍出发!现在的困难就是,我们八千人的战兵队伍,要掩护七千人的非作战人员一同撤离!”
雷战宇道:“我早考虑过了,我们如果首接去秦国,得绕道离石方向,才能进入秦国。现在我估计,去往离石方向的官道和小路,都有赵军驻守。我的建议是,我们首接去魏国境内,然后穿过魏国国土,进入秦国,走首线,路程短,就是得经过赵魏长城附近,容易被赵国长城守军发现。”
“我们最好是夜里通过赵魏长城附近,差不多就是当初使团所走的路线,然后首接首插到秦国境内。同时,派人给秦国方面送去消息,让他们暗中安排军队,在秦魏边境接应我们!明面上仍然在离石附近接应,以迷惑赵军!”
侯家主道:“战宇这个计划好,我们以前也是想过这条路,但我们没有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才,容易被赵魏联合起来堵住,现在有战宇了,我们完全可以走这条路!”
侯翔道:“战宇在赵魏交界打的那几仗,太经典了,目前各国将领没有人能有那样的水平,有战宇指挥,我们就可以横穿魏国境内,抵达秦国!”
雷战宇看向邹衍、韩非、安雅澜几人,问道:“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
邹衍道:“我们没有,全听你的。你在赵魏交界处打的那几仗,懂打仗的人都会很佩服你的,不懂战争的人才会说那是使团队伍之类的话语,其实战争头脑在什么时候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