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影

第32章 卫塞法会绽慧光

加入书架
书名:
禅影
作者:
张元坤
本章字数:
17250
更新时间:
2025-02-17

卫塞法会绽慧光,众僧协力各奔忙。

慧心妙语传真谛,佛韵悠悠岁月长。

在飞云寺悠悠的岁月长河中,一年一度的卫塞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佛法的熠熠光辉。这一年,卫塞节的脚步渐近,整个飞云寺都被忙碌而庄重的氛围紧紧笼罩。卫塞节,作为纪念佛陀诞生、成道与涅槃的神圣节日,对于飞云寺的僧众们而言,是传承佛法、广结善缘的重大契机。慧心、慧根、慧聪和慧空这四位年轻有为的僧人,各自肩负起关键职责,为这场盛大的法会倾尽全力。

慧心负责安排法会流程和经文讲解,这一任务责任重大,他深知自已承载着传承佛法、启迪众生的神圣使命。筹备期间,慧心一头扎进经房,整日与泛黄的典籍为伴。每一本经书都带着岁月的厚重气息,凝聚着历代高僧大德的智慧结晶。他精心雕琢法会的每一个环节,从开场仪式的庄严肃穆,到经文讲解的循序渐进,再到与信众的互动交流,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斟酌。他期望每一位前来参加法会的信众都能有所收获,如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佛法智慧殿堂的大门。

为了让经文讲解更生动、更易理解,慧心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不断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晦涩难懂的经文与现实事例紧密结合。他想起《百喻经》里那个在沙漠中因井绳短而抱怨,却没想办法解决口渴问题的人,意识到这就像修行中遇到困惑时的我们,常常只看到问题表面,却不深入思考解决办法。他决定把这个故事融入经文讲解,帮助信众更好地领悟佛法智慧。

在规划经文讲解顺序时,慧心也煞费苦心。他依据信众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挑选了《心经》《金刚经》等经典经文。他明白,《心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般若智慧,能帮助信众领悟空性真谛;《金刚经》则以独特教义,引导信众破除我执、法执,实现内心清净。他巧妙地将这些经文串联起来,期望信众在聆听讲解时,能逐步深入地领略佛法的博大精深。

慧根一头扎进厨房,带领其他僧人精心准备斋饭。在慧根心中,斋饭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传递佛法慈悲与善意的重要载体。每一道斋饭,都倾注着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挑选食材时,慧根格外用心。他亲自前往集市,在众多摊位间仔细甄别。他的眼神中透着挑剔与严谨,仿佛在寻觅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他挑选的每一种食材都必须新鲜、纯净,他坚信只有这样的食材,才能做出最能体现佛法精神的斋饭。

烹饪过程中,慧根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仪式感。他精心调配调料,精准控制火候,力求让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佳。他想起《维摩诘经》中 “心净则佛土净” 的教诲,认为烹饪斋饭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怀着清净、慈悲之心,才能做出真正滋养信众身心的美食。他将对佛法的理解融入每一道菜中,希望通过美食,让信众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包容,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悟佛法真谛。

慧聪主动承担起整理藏经阁、为法会准备相关经书资料的任务。藏经阁内浩如烟海的经书,在慧聪眼中如同珍贵的宝藏,每一本经书都是佛法智慧的结晶。他在堆积如山的经书中仔细搜寻,一本本翻阅,纸张的声在寂静的藏经阁内回荡。他将与法会主题相关的典籍一一找出,认真做好分类和标注,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标记重点内容,方便信众快速找到所需书籍,节省时间领悟佛法。

整理经书时,慧聪发现了一本古老的手抄本经书。这本经书纸张泛黄,字迹有些模糊,但慧聪却被它深深吸引。他小心翼翼地翻开,发现里面记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佛教故事和修行方法。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高僧在深山修行多年,最终领悟佛法真谛,出山后用智慧和慈悲帮助无数众生。慧聪深受感动,决定将这个故事分享给信众,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慧空积极协助慧心接待来访僧人,引导信众入座,维持现场秩序。在此过程中,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虔诚的信徒,眼中闪烁着对佛法的敬畏与热爱,双手合十,神情庄重;也有带着疑惑和迷茫而来的访客,眼神中透着迷茫与探寻,四处张望,仿佛在寻找答案。慧空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问题,分享自已的修行感悟,用温暖的笑容和真诚的话语,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

这日,慧空遇到一位神情落寞、眼中满是痛苦和迷茫的年轻女子。慧空主动上前询问,女子告诉他,自已在生活中遭遇诸多挫折,对未来感到无比绝望。慧空微笑着说:“姑娘,人生就像一场修行,挫折和困难是我们成长的阶梯。佛陀教导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世间的一切,学会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接着,慧空给女子讲述《八大人觉经》中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的道理,告诉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不能过于执着眼前得失。女子听后若有所思,眼中的迷茫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希望。

法会当日,飞云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寺内香烟袅袅,淡雅的烟雾仿若轻柔丝带,在空气中缓缓飘荡,如梦如幻。梵音阵阵,悠扬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直达人心,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四方信众纷至沓来,将寺院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怀着虔诚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步行数日,有的车马劳顿,但都不辞辛苦,只为聆听佛法的教诲。

法会开场,住持带领众僧举行了庄严的浴佛仪式。一尊小巧精致的释迦牟尼太子像安放在莲花池中,佛像通体洁白如玉,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神态安详。住持手持净瓶,缓缓将香水倾洒在佛像上,僧众们围绕着佛像,口中念念有词,诵念着浴佛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信众们也依次上前,手持小勺,舀起香水,轻轻浇在佛像上,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恩之情。这一浴佛仪式,象征着洗净众生心灵的尘垢,开启智慧之光。

紧接着,是点灯仪式。僧人们将一盏盏莲花灯摆放在大雄宝殿前的空地上,组成一个巨大的莲花图案。住持点燃第一盏灯,然后将火种传递给每一位僧人,僧人们再依次将手中的灯点亮。信众们也纷纷拿起莲花灯,跟随着僧人的脚步,绕着莲花图案缓缓行走。点点灯光在夜空中闪烁,如同繁星洒落人间,寓意着以佛法的光明驱散众生内心的黑暗,引领大家走向觉悟的彼岸。

慧心站在讲经台上,神色庄重,身姿挺拔如苍松。他身着一袭干净整洁的袈裟,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仿佛与周围祥和的氛围融为一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慈悲,扫视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信众,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各位善信,今日我们相聚于此,共同庆祝卫塞节,这是殊胜的因缘。在这神圣的时刻,让我们一同走进佛法的智慧海洋,探寻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慧心的声音洪亮而清晰,一字一句都仿佛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在寺院的每一个角落回荡。

今天,慧心首先要讲解的是《心经》。他轻轻翻开手中的经书,那泛黄的书页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心经》虽仅有短短二百六十字,却浓缩了佛法的精髓,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慧心缓缓说道,“经文中开篇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慧心微微停顿,目光扫视着台下的信众,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捕捉到理解的光芒。

“那么,什么是五蕴呢?” 慧心接着说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指的是物质世界,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有形之物,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一草一木,都属于色的范畴。受,是我们的感受,包括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想,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认知。行,则是我们的行为和造作。识,是我们的意识和精神活动。”

为了让信众更好地理解,慧心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好比我们面前的这杯茶,” 慧心指了指讲台上的一杯茶,“这杯茶的颜色、形状、质地,就是色。当我们品尝这杯茶时,感受到它的苦涩或者甘甜,这就是受。我们心里对这杯茶的评价,觉得它好喝或者不好喝,这就是想。我们伸手去端起这杯茶,喝下去的这个动作,就是行。而我们能感知到这一切的那个意识,就是识。” 信众们纷纷点头,似乎对五蕴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然而,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却能照见五蕴皆空。” 慧心话锋一转,表情变得更加严肃,“这里的空,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就像这杯茶,它是由茶叶、水、杯子等多种因缘聚合而成,当这些因缘散去,茶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的身体、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同样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慧心微微闭上眼睛,陷入了短暂的回忆。片刻后,他缓缓睁开眼睛,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感慨。“其实,我自已在修行的过程中,也曾对五蕴有过深深的执着。” 慧心坦诚地说道,“曾经的我,非常在意自已的容貌和身体的健康,总是担心自已会生病或者变老。我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赞扬而沾沾自喜,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而沮丧难过。我会对未来充满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期待,为了实现这些想法,我不断地忙碌和奔波。我以为这些就是生活的全部,直到我深入学习了《心经》,才逐渐明白自已的执着是多么的虚幻。”

“这日,我在闭关修行的时候,突然生了一场重病。那几天,我身体极度虚弱,几乎无法动弹。我躺在蒲团上,看着自已虚弱的身体,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我以为自已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就在我陷入极度痛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话。我开始尝试放下对身体的执着,不再去想自已的病痛和生死。当我真正放下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我的痛苦也在那一刻减轻了许多。”

慧心的声音有些哽咽,台下的信众们都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静静地聆听着。“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对五蕴的执着。只有当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放下这些执着,我们才能真正地解脱。” 慧心接着说道,“所以,当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时,就能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因为我们不再执着于虚幻的事物,不再被外界的得失所左右。我们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接着,慧心又讲解了《心经》中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等内容。他结合佛教的六根、六尘和六识的理论,深入浅出地为信众们剖析其中的奥秘。他的讲解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将晦涩难懂的经文变得通俗易懂。

在讲解过程中,慧心还穿插了佛教的手印文化。他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各种手印,如禅定印、说法印、无畏印等。他告诉信众,手印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手印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功效。通过结手印,可以与佛菩萨的力量相连接,增强修行的效果。信众们纷纷模仿慧心的动作,尝试结手印,感受其中的神秘力量。

慧心的讲解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信众们却丝毫没有感到疲倦。他们被慧心的智慧和慈悲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和光明的世界。每当慧心讲完一段内容,台下都会响起阵阵赞叹声和掌声。

慧根准备的斋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信众们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美味的斋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每一口饭菜,都仿佛带着慧根对佛法的理解与祝福,让信众们在味觉的享受中,领悟到佛法的真谛。在斋堂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佛法的祥和氛围,大家轻声交流着对佛法的感悟,整个场景温馨而和谐。

慧聪在藏经阁为信众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已修行的经书。他耐心地倾听信众们的问题,用自已丰富的知识为他们解答。有一位信众问慧聪:“我想修行佛法,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你能给我推荐一些入门的经书吗?” 慧聪微笑着说:“对于初学者来说,《佛说阿弥陀经》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经书。它简单易懂,讲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及如何通过念佛往生极乐。只要你诚心念佛,发愿往生,就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 信众听了慧聪的推荐,满心欢喜地捧着经书离开了藏经阁。

慧空则穿梭在人群中,默默地为大家服务。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平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他细心地引导着信众入座,解答他们的疑问,维持着现场的秩序。当遇到行动不便的信众时,他会主动上前搀扶;当信众对法会流程有疑问时,他会耐心地解释。他的身影在人群中忙碌而坚定,仿佛是法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自已的行动诠释着佛法的慈悲与奉献。

然而,法会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一位自称是 “佛法大师” 的人闯入了法会现场,他大声叫嚷着,声称慧心等人的讲解都是错误的,只有他才真正懂得佛法。他的出现引起了现场的一阵骚动,信众们纷纷投去疑惑的目光。慧空见状,立刻上前制止,他礼貌地说:“大师,请您不要扰乱法会的秩序。如果您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

这位 “大师” 却不以为然,他继续大声说道:“你们这些小和尚,懂什么佛法?我修行多年,见过的高僧大德无数。你们的讲解简直是误人子弟!” 慧心走下讲经台,双手合十,恭敬地说:“大师,既然您修行多年,想必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不如您上台为大家讲解一番,让我们也能受益。” 这位 “大师” 见慧心如此谦虚,便得意洋洋地走上了讲经台。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已所谓的 “佛法”,但慧心等人越听越觉得不对劲。他的讲解不仅与佛教经典背道而驰,还充满了邪说和迷信。慧心忍不住打断他的话,说道:“大师,您所说的与佛教经典中的教义不符。佛法讲究慈悲、智慧、平等,而您的言论却充满了偏见和误导。” 这位 “大师” 被慧心的话激怒了,他恼羞成怒地说:“你这小和尚,竟敢质疑我的佛法!我今天就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说着,他便从怀中掏出一个所谓的 “法宝”,声称只要信众们购买他的 “法宝”,就能消灾免祸,获得福报。慧根看不下去了,他大声说道:“大家不要相信他的话!佛法是让我们通过修行来净化心灵,而不是通过购买这些所谓的‘法宝’来获得福报。他这是在利用大家的信仰来骗取钱财!” 信众们听了慧根的话,开始对这位 “大师” 产生了怀疑。

慧聪也站出来,他拿出一本佛教经典,指着上面的经文说:“大师,您看看这里,佛教经典中明确指出,要远离邪说和迷信。您的行为已经违背了佛法的教义。” 这位 “大师” 见自已的骗局被揭穿,想要趁机溜走。但慧空早已在一旁守候,他一把抓住 “大师” 的胳膊,严肃地说:“你今天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否则就别想离开!”

在慧空等人的坚持下,这位 “大师” 最终承认了自已的骗局。他只是一个游手好闲的骗子,利用人们对佛法的敬畏之心,四处招摇撞骗。信众们得知真相后,纷纷对慧空等人表示感激和敬佩。他们说:“多亏了你们,让我们没有上当受骗。你们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者!”

法会结束后,四人聚在庭院中,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银纱。他们回顾着这几天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

慧心率先开口,眼神坚定且充满责任感:“通过这次法会,我越发觉得佛法的传播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自已领悟佛法,更要将这份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修行的意义所在。未来,我们要举办更多这样的法会,让佛法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慧根点头赞同,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眼眸中闪烁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仿若倒映着漫天星辰:“是啊,看到信众们满足的笑容,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每这日为大家准备斋饭,都是我修行的一部分。” 他微微仰头,目光飘向远方,仿佛又看到了法会期间斋堂里那温馨热闹的场景,信众们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时不时地对斋饭的美味发出由衷赞叹。

“你们知道吗?在准备这次法会斋饭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慧根缓缓收回目光,视线落在面前的三位师兄弟身上,神情认真而专注,“这日,我在处理食材的时候,不小心切到了手指,鲜血瞬间流了出来。那一刻,我心里其实闪过一丝烦躁和懊恼,觉得自已怎么这么不小心。但就在我准备起身去找草药包扎伤口的时候,我的目光落在了那堆还未处理完的食材上。那些鲜嫩的蔬菜、的谷物,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无数因缘和合的结果。” 慧根伸出自已的手指,轻轻着桌面,仿佛在回忆当时的触感,“我突然意识到,这点小伤又算得了什么呢?与这些食材所经历的生长、收获,再到被送到我们手中的过程相比,我的这点痛苦简直微不足道。每一种食材都带着自已的使命而来,它们要成为滋养信众身心的斋饭,而我作为烹饪者,又怎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轻易放弃呢?”

慧根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于是,我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便又回到了灶台前。当我再次拿起菜刀,处理那些食材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敬畏。我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片菜叶、每一粒米,就像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物。我知道,我手中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份承载着佛法慈悲的礼物。我希望能用这一份份斋饭,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慈悲。”

他顿了顿,眼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以后我会更加用心,不断提升斋饭的品质。我打算去学习更多不同地域的素食烹饪方法,将各地的特色融合到我们的斋饭中。我还想研究食材的搭配,让斋饭不仅美味可口,还能更具营养,更好地滋养信众的身体。我希望每一位来到飞云寺的信众,在品尝斋饭的同时,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和诚意,能在这一粥一饭中,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我相信,食物是有力量的,它能传递温暖,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能成为连接佛法与信众心灵的桥梁。我会努力让这份力量变得更强大,让更多的人因为我们的斋饭而感受到佛法的慈悲与包容。”

庭院里,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慧根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双手不自觉地握紧,语气中满是笃定:“往后我打算深入钻研各类素食典籍,你们可知道,这就如同佛陀在菩提树下参悟佛法,是一个不断探索、追寻真理的过程。在《百喻经》中有诸多故事,讲述了人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最终获得智慧和解脱。那些古老的素食典籍,就如同佛法的经文,藏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他们在烹饪素食的过程中,融入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说不定能从中挖掘出失传已久的美味素食做法,这不仅是对美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前人智慧的延续,就如同我们传承佛法,让智慧的火种永不熄灭。” 他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一幅画面,“我听闻在遥远的深山古刹中,有一种独特的斋饭烹饪技法,用的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下的露水,搭配山中特有的珍稀菌类,做出来的菜肴鲜香无比,食之仿若能让人忘却尘世烦恼。这让我想起《贤愚经》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一位修行者在深山修行,偶遇一位仙人,仙人用山中的清泉和灵果为他烹制了一顿美食,修行者食用后,内心变得无比平静,杂念顿消。或许这独特的斋饭烹饪技法,也蕴含着这样的神奇力量,能够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宁静。我渴望去探寻这传说中的技法,若能将其带回飞云寺,融入我们的斋饭之中,那该多好,就如同将佛法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从舌尖上感受到佛法的慈悲与美好。”

“而且,” 慧根的语速加快,神情愈发激动,“我还想和集市上的菜农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佛教教义中,一切皆有因缘,我们与菜农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因缘。我要亲自去他们的菜园子里,了解每一种蔬菜的生长周期和特性。就像我们修行要了解世间万物的规律一样,只有了解了蔬菜的生长规律,才能更好地选用食材。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气,选用当季最新鲜、最有营养的食材,这与佛法中顺应自然的教义不谋而合。世间万物皆有其因果循环,我们顺应自然的规律,也就是顺应了因果。这样不仅能保证斋饭的品质,还能让信众们品尝到大自然最纯粹的味道,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如同感受佛法的慈悲。就像佛陀教导我们要珍惜每一份因缘,我们也要珍惜与大自然的这份因缘,从食材的选择开始,践行佛法的理念。”

“我甚至在想,” 慧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大胆的想法,“在寺院的空地上开辟一片专属的菜园。在佛教的修行中,劳动也是一种修行方式。我们自已播种、浇水、施肥,看着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这整个过程,就如同我们在修行中不断地净化自已的心灵,从一颗种子的成长,见证生命的奇迹。就像《杂阿含经》中所说,通过辛勤的劳作,我们可以培养自已的耐心、毅力和慈悲心。信众们在品尝斋饭时,也能感受到这份从土地到餐桌的不易,更加珍惜每一口食物。这与佛教倡导的珍惜福报、不浪费的教义相契合,每一口食物都是大自然和众生的恩赐,我们理应心怀感恩。当信众们品尝着我们亲手种植的蔬菜制作的斋饭时,他们不仅能品尝到食物的美味,还能感受到我们的修行之心,这也是一种佛法的传播。”

他突然停顿了一下,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只是,要实现这些想法,并非易事。我需要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比如,寻找传说中的烹饪技法,可能要穿越艰险的山路,深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途中说不定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这就如同佛陀在修行的道路上,遭遇了各种魔障的阻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获得了无上的智慧。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就像修行中的魔障,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毅力。还有开辟菜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理,而且还得考虑天气、病虫害等因素对蔬菜生长的影响。这就如同我们在修行中,要面对内心的烦恼和外界的诱惑,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才能让我们的修行更进一步。”

慧根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脸上重新浮现出坚定的神情:“但我不会退缩,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努力去尝试。我相信,只要心怀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信众的关爱,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阻碍。就像佛陀在菩提树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慈悲的心怀,战胜了所有的魔障,最终悟道成佛。我也会以佛陀为榜样,勇往直前。在佛教中,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心怀善念,努力去做有益于众生的事情,一定会得到善的回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这些想法一定能够实现,为飞云寺的斋饭文化增添新的光彩,也为信众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庭院中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慧根的决心鼓掌,又像是在吟诵着佛法的智慧,为他的修行之路加油鼓劲。那沙沙的声音,如同大自然的赞歌,赞美着慧根的勇气和信念。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