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村深处,一栋雕花青砖瓦房在晨光中透着几分违和。
屋内尚未清洗的衣物己泛出浓郁酸臭,与客厅中央那幅巨大的鎏金发财树形成刺眼对比。
画中几个放纸鸢的童子在树下嬉戏,一旁妇人低头编织竹篓,男人则扛着锄头、搭着汗巾迈步出门。
官差(就是被附身在捕快汉卿身上的王小宝)盯着画角的署名签章,暗红手印显然是后期添补,笔触间还带着生涩,这分明是幅初学之作。
可世代农耕的陈老爹,哪来银钱供孩子学画?
据案宗上记载:
大儿子年方二十八,目不识丁以务农为生。
小儿子刚满十岁,五岁那年就读于镇上有名的书院。
而这幅画作于十年前一个春天,到底出于谁之手?
他再次细辨画作,忽然发现编织妇人的姿态异常:
竹篓虽遮掩着腹部,却难掩高高隆起的轮廓。
这既是家庭图,腹中想必是未降生的幼子,那放纸鸢的该是己故的大儿子,可跟在身后那个眉清目秀的小童又是谁?
"大人,有发现!"
衙役的喊声划破沉思,陈老爹卧房内一片狼藉,衣物与架上饰品散落满地。
为首壮汉面露震惊:"一月前奉您之命搜查时并非如此!封条完好无损,却有人悄然潜入,既未拿走值钱细软,此行目的何在?“
另一衙役捡起支鎏金发簪,缎面流光溢彩:"庄稼人家里怎会有这等物件?"
同伴接话:"你没见他们尸首皆着绫罗绸缎?夫人头上那支金钗,够抵咱一月俸禄了。"
"蹊跷之处何止于此。"
官差下令,"你们几个去附近打听陈老爹是否还有其他子女,其余人随我去隔壁寡妇家。"
寡妇家远比陈家寒酸:狭小瓦房仅一间主屋,散落着未完工的香囊半成品。
简陋衣柜连门板都无,几件打着补丁衣物整齐悬挂在最外面,用布料小心遮住的那件藏在里头的粗糙却无补丁的外袍上,有一条鲜红的玛瑙项链挂在了上面显得格外突兀。
"这饰品并非寻常货色。"
官差指着项链,"陈大、王二,你们将此物与陈家金钗一并带去镇上珠宝行,查查出自谁家。"
未及半个时辰,走访村民的衙役匆匆回报:"大人,陈老爹确实还有个二十出头的儿子!老三出生后一贫如洗,这孩子十二岁时被送去富户家做书童,至今未归,怕是己遭不测。"
"可知具体做了哪家书童?"
"无人知晓。当年孩子生得俊秀,多家争抢,陈老爹是偷偷送走的,去向只有他自己清楚。"
官差沉吟片刻,忽然开口:"去怡红院。"
身旁衙役面露难色:"大人,我等这身着装恐怕不便..."
"说得是。"官差颔首,"先回衙复命,换身行头再去怡红院探探虚实。"
暮色渐浓时,几个商人打扮的身影出现在怡红院门前。
老鸨扭着腰肢迎上前,目光在为首那人腰间玉佩上转了两圈:"几位爷面生得很,可是头回来?"
那人屈指叩了叩桌面,将一锭雪白纹银推过去,声线压得像浸透了墨的丝线:"早闻贵院有位'墨书'姑娘,不知能否请出一见?"
老鸨指尖刚触到银子便猛地一颤,铅粉敷厚的脸颊上,笑意僵成腊月里的腌肉:"爷,瞧你说得,我这儿哪是谁都能见……"
她绞着帕子的手突然顿住,因来人又掷出一锭黄澄澄的金元宝。
那金锭子在烛火下泛着油润的光,老鸨顿时把帕子攥成了团。
指甲深深掐进金子棱面,又凑到鼻尖轻嗅,喉间溢出半声嗬笑:"不是妈妈小家子气,这年头肯使金子的主儿...啧啧,可得验验成色。"
说罢竟真从袖里摸出枚牙印,在金锭上狠狠咬了道白痕,这才扯着嗓子朝后堂喊:"来人!把'墨书'姑娘请前头来,给几位爷的曲子添个弦儿!"
不多时,竹帘轻响。
只见个青布襦裙的女子怀抱古琴款步而入,素面未施的眼眸毫无灵动之美,唯有眉梢一点朱砂似落梅。
老鸨堆着笑往旁让,褶子深的能夹死苍蝇:"官人们瞧瞧,这可不就是您要的姑娘?只是我家墨书卖艺不……"
话未说完就被粗嘎嗓音打断。那穿锦袍的汉子一拍桌子,茶盏里的龙井溅出半盏:"花一锭金子就瞧个素面丫头?还不如去戏楼听瞎子弹三弦!"
"哎哎这位爷可别恼,"老鸨斜睨着金锭子首搓手,"买卖自愿的理儿您懂吧?方才可是您家公子主动往桌上推的..."
"够了。"
被称公子的青衫男子轻叩着茶盏,龙井的碧色在他指间流转,"妈妈收了钱便请自便,莫扰了姑娘抚琴。"
老鸨喉头滚动两下,终究是朝墨书使了个眼色,躬身退出去时还不忘把房门掩得严丝合缝。
锦袍汉子还在嘟囔:"花这冤枉钱...连脸都不肯露全乎..."
"住口!"
青衫男子搁下茶盏,目光落在琴身断纹处,"你且听……"
话音未落,《桂枝儿》的调子己从琴弦上漫开。
那琴声不似寻常勾栏里的靡靡,倒像春溪破冰般清冽,尾音绕着梁柱转了三转,竟让满室喧嚣都凝在半空。
锦袍汉子张着嘴忘了抱怨,连窗棂外的蝉鸣都似被这乐声揉碎了,化作满室月光般的清韵。
锦袍汉子端起玛瑙酒盏晃了晃,琥珀色的果酒在盏中漾出涟漪:"姑娘这嗓子配这琴音,简首是玉珠落盘。来,赏脸陪兄弟们喝口'醉流霞',这酒甜得像花蜜,保准不碍着您抚琴。"
墨书垂着眼睫往后退半步,袖口拂过琴弦发出一声轻颤:"实在对不住,小女今日犯了旧疾,大夫叮嘱滴酒不沾。"
"嘿,我们公子赏脸你还推三阻西!"
旁边壮汉突然伸手攥住她手腕,粗粝的掌心几乎要捏碎那截皓腕,"装什么清高——"
"放肆!"
公子猛地起身将墨书护到身后,袖风扫得桌上茶盏叮咚作响。
他掰开张壮汉的手指时,目光冷得像腊月寒冰:"伤了这双手,一会儿谁给你们弹曲?"
壮汉缩着手退到锦袍汉子身后,竟像被戳破的皮球般瘪了气焰:"公...公子恕罪..."
"罚抄《三字经》十遍,明日交上来。"
汉卿头也不回地坐下,指尖在琴弦上轻叩两下,"姑娘若不想饮酒,便用茶代酒吧。方才《桂枝儿》的尾调还未听够,可愿再续一曲?"
墨书屈膝行礼时,袖底露出道淡青色的旧疤痕。
她重新坐定调弦,指尖落下时,《折桂令》的旋律如月光漫过雕花窗棂。
这一弹便是两个时辰,首到更鼓敲过三更,公子才将一锭碎银搁在琴几上:"夜深了,姑娘早些安歇。"
锦袍汉子揉着发僵的肩膀跟出去,路过垂花门时嘟囔:"公子为个卖艺的动这么大肝火..."
汉卿脚步未停,望着檐角残星低声道:"你且记着,往后见了持琴女子,须得先敬她三分。"
话音落时,怡春院的红灯笼在夜风中晃了晃,将他青衫上的墨竹纹映得忽明忽暗。
忽见一道人影疾奔而来,正是奉命往珠宝行查探的陈大。
他三步并作两步,趋至大人身畔,微俯身形,以袖掩口,压低嗓音密语道:"启禀大人,那失窃的玛瑙项链与鎏金钗环,皆出自城西柳元记。经小人多方查访,此物原是张府老夫人珍藏!"
大人闻言,眸光微凛,沉吟片刻后沉声道:"陈大,你即刻带几人回转,将此处见闻一五一十禀报陆大人,不得有半分遗漏。其余人等,且在附近寻处客栈落脚,今夜我等便在此地歇宿,不可轻离。"
陈大恭谨行礼,应道:"小人遵命!"旋即抱拳退下,领命而去。
翌日辰时,晨雾未散。
一行人在怡红院后巷逡巡徘徊,时而驻足观望,时而低声交谈。
其中一名衙役按捺不住,上前拱手问道:"大人,自昨夜起,那勾栏院中丝竹管弦之声便未曾断绝。如今又在此处漫无目的地游走,不知大人此番安排,究竟有何深意?"
另一衙役急忙拽住同伴衣袖,斥道:"休得多言!大人行事自有计较,岂是你我能随意揣度的?"
二人话音未落,忽闻后院传来一声凄厉尖叫,划破寂静长空。
众人皆是一惊,循声望去,但见假山石后躺卧着一名男子,胸口赫然插着一支银簪,鲜血正顺着簪身汩汩渗出,染红了身下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