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调令风波
青源县政府的公示栏前,林砚秋看着自己的照片被贴在“拟提拔副县级干部”公示里,军转干部的简历旁是网友送的绰号——“种树县长”。小陈踮着脚擦公示牌上的积雪:“林书记,省报记者说要做‘基层硬汉’专题……”
“硬不硬不是媒体说的。”林砚秋摸出钢笔,在公示旁的意见箱里投进份材料——那是他熬夜整理的《石河镇生态保护与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报告》,“把这个寄给市委组织部。”
当天下午,匿名举报信像雪片般飞来:“林砚秋搞生态作秀”“红色旅游数据造假”。林砚秋却在镇政府会议室召开“数据听证会”,投影仪上滚动着旅游收入明细账、古树养护支出表、村民分红记录:“每一分钱都在这里,欢迎大家查账。”
赵桂花拄着拐棍上台:“俺去年分红拿了八千块,给孙子交了学费。林书记要是作秀,俺这把老骨头第一个不答应!”
听证会结束时,省报记者拦住林砚秋:“面对质疑,您为什么选择公开所有数据?”
“因为军人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指了指远处的红军洞,“当年红军靠什么打胜仗?靠的是民心,是透明。现在我们搞基层治理,一样需要这个。”
公示期最后一天,林砚秋接到市委组织部电话:“经研究,决定任命你为青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消息传开,石河镇炸开了锅。赵桂花带着妇女们连夜蒸了二十斤糯米糕,李怀林抱着“一等功臣”奖状要送给县委:“这是俺们镇的宝!”
调任前一晚,林砚秋独自走遍镇里的角角落落。红军洞的篝火映红了他的脸,便民中心的电子屏还在滚动生态数据,民宿区的灯笼亮起暖光,赵桂花家的窗台上摆着给他饯行的野葱。他摸出《石河镇志》,在扉页写下:“此去县城,不为官帽,只为守护这方水土。”
清晨的镇政府大院,民兵队排成整齐的队列。李怀林喊着口令:“立正!向林书记——敬礼!”老人的腰杆挺得笔首,比当年在部队阅兵时还要庄重。林砚秋回礼时,看见队列里有几个新面孔——是今年刚退伍的年轻人,主动申请加入民兵队。
“老班长,”他握住李怀林的手,“石河镇就交给你们了。”
“放心!”老人拍着胸脯,“有我们在,古树死不了,红军洞歪不了,老百姓的心散不了!”
汽车发动时,赵桂花追着车跑了几步,把布包塞进车窗:“到了县城别忘做饭!”林砚秋打开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野葱和一张纸条:“俺们等你回来。”
县城的办公室比镇里宽敞,却透着股陌生的冷清。林砚秋把村民合影摆在桌上,背后是石河镇的全景照片——那是小陈用无人机拍的,绿水青山间,红军洞像颗红色的心脏。
第一天上班,文旅局送来的“红色旅游节”方案里,明星演唱会的预算占了总经费的60%。他拿起红笔狠狠划掉:“把钱花在请老党员讲故事、办红色文物展上!”文旅局长欲言又止,最终只说了句:“林县长,这是惯例……”
“那就打破惯例。”林砚秋翻开《石河镇志》,书页间掉出片干枯的银杏叶——那是他从镇口古槐树下捡的,“我们的惯例,应该是对历史负责,对老百姓负责。”
深夜,他在宿舍给苏明薇打电话,儿子抢过话筒:“爸爸,幼儿园老师说你去县城打大怪兽了!”
他笑了:“对,爸爸要打跑破坏红色资源的大怪兽,等打赢了,就带你去看真正的英雄。”
窗外,县城的霓虹照亮夜空,却遮不住远处石河镇方向的星光。林砚秋摸出红军徽章,放在办公桌上的台灯下——五星的影子投在“红色旅游节”方案上,像把利剑,劈开所有的模糊地带。
他知道,县城的战场比乡镇更复杂,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军人的使命,党员的初心,还有老百姓眼里的期待。这些,就是他在县城的“作战地图”,也是他永不退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