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先贤的智慧,恰恰打破了这个逻辑。
他们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道”,在于“德”,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操守。
无论穷困还是显达,都不能偏离这个核心。
物质财富,只是身外之物,是服务于“道”和“德”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
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物质而丧失了道义,变得贪婪、自私、冷酷,那么即使他富可敌国,也只是一个被“病毒”深度感染的可怜虫,一个金钱的奴隶。
反之,如果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能坚守内心的光明,追求智慧和真理,那么他就是高贵的,他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
想到这里,我感到胸中那股压抑的郁结之气,似乎被一股清流冲开了许多。
我不再纠结于“能不能吃饱饭”这个问题的表面,而是开始思考,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去面对这个问题。
金钱,物质,它们是中性的,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关键在于驾驭它们的人。
如果我们的内心被“病毒”所掌控,那么再多的物质,也只会成为我们堕落的加速器,成为“病毒”滋生的温床。
就像阿卡西档案所揭示的,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正是因为无法平衡物质发展与精神提升,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而如果我们的内心是清明的,是有“道”的,那么我们就能以一种更智慧、更从容的态度来对待物质。
我们会努力获取生存所需,但不会被贪欲所驱使;我们会享受生活的美好,但不会沉溺于感官的刺激;我们会将多余的财富,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帮助他人,比如传承智慧。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下来。
窗外的天空,不知何时,云层己经散去了一些,几颗稀疏的星星在墨蓝色的天鹅绒上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房间里的空气,似乎也变得清新了一些。
我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到“星尘微光”的群里,发现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着。
我将刚刚从古籍中获得的感悟,以及自己的思考,简要地分享给了他们。
我:“我刚刚翻阅了一些古籍,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许,我们不必将精神追求与现实生存对立起来。
关键在于‘道’。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些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也不能让对物质的焦虑,成为‘病毒’侵蚀我们的突破口。”
我的话发出后,群里又安静了几秒。
净尘:“善哉!林施主所言极是。‘道’之一字,贯穿始终。
所谓‘平常心是道’,能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保持觉照,不离道心,便是真修行。”
逻辑:“‘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这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也就是说,我们并非要排斥物质,而是要警惕在追求和使用物质的过程中,被‘病毒’所利用,偏离了我们提升意识的初衷。”
琉璃:“嗯……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不能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东西。
就像画画,颜料和画布是必需的,但它们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想要创造什么。”
大家的讨论,似乎因为这些古老智慧的引入,而有了一个新的焦点和深度。
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
千百年来,人类一首在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而那些真正留下光芒的智慧,都在指引我们,要以内心的“道”作为罗盘,去航行于这变幻莫测的世间。
我们对待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态度,应该像什么呢?
一个意象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它应该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杂技演员,手中托着一个光滑无比的瓷盘,瓷盘的中央,稳稳地放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玻璃珠。
盘子,代表着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充满了诱惑和不确定性。
玻璃珠,代表着我们内心的那份清明、那份道心、那份对“升格”的向往。
它纯净,但也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从盘中滑落,摔得粉碎。
而我们,就是那个托盘的手。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保持平衡,用我们的智慧和定力,去调整盘子的倾斜,去应对外界的颠簸,确保那颗珍贵的玻璃珠,始终安稳地停留在盘子中央,闪耀着它本来的光辉。
这很难,需要长期的练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
我们可能会有失手的时候,玻璃珠可能会晃动,甚至滚到盘子的边缘。
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放弃,要及时调整,重新找回平衡。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一种在红尘中的历练。
我将这个比喻分享给了群里的朋友们。
我:“我想到一个比喻。我们对待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态度,应该像一个光滑的盘子上放了一颗玻璃珠。
盘子是现实世界,玻璃珠是我们内心的道与灵性。
我们需要做的,就像那只维持平衡的手,时刻警觉,不断调整,让那颗珠子不至于滑落。
这很难,但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功课。”
群里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似乎大家都在消化这个比喻。
片刻之后,净尘大叔发了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
净尘:“林施主这个比喻,甚是精妙。‘戒、定、慧’三学,便是这托盘之手,所应修持的功夫啊。”
“逻辑”也回复道:“动态平衡……这很符合系统的稳定性原理。
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而是持续的调节和适应。”
看着大家的回复,我感到内心那片因被质问而掀起的波澜,终于渐渐平息了下去。
黑暗并没有完全退去,它依然潜伏在意识的角落,虎视眈眈。
但我似乎找到了一根可以暂时立足的浮木,一种可以用来对抗那冰冷质问的内在力量。
是的,我仍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这条“清醒”之路能走多远,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能“吃饱饭、买房、娶媳妇”。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因此而放弃对“道”的追求,不能让内心的那颗“玻璃珠”蒙尘或破碎。
这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在黑暗中同样感到迷茫和痛苦的灵魂。
如果连我们这些己经瞥见一丝微光的人都放弃了,那么,这个世界,又有什么希望可言呢?
我抬起头,望向窗外。夜空依然深邃,但那几颗星星,却仿佛比刚才明亮了一些。
它们在无边的黑暗中,顽强地闪烁着,就像我们“星尘微光”群里每一个不甘沉沦的灵魂。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整个黑夜,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颗更亮的星。
而当足够多的星星汇聚在一起时,即便是最浓重的黑暗,也会被我们共同的光芒,照亮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