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门贵子:科举路上的破茧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太平坊。这座毗邻西湖的城市,以山水灵秀滋养出无数文人墨客,而于谦的成长轨迹,却始终与"清正"二字紧密相连。其祖父于文大曾任兵部主事,父亲于仁虽未出仕,却以"清白传家"为训,将文天祥画像悬于家中,令幼年于谦朝夕观摩。这种家风熏陶,在他六岁时便显端倪——某日随父访友,面对知府"牛头喜得生龙角"的上联,小于谦脱口而出"狗嘴何曾吐象牙",既展现机敏,更暗含对权贵的不屑。
永乐十九年(1421年),24岁的于谦以浙江乡试第西名的成绩入京会试。时人盛传,他在殿试策论中写下"法天安民"西字,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钦点为二甲第九名进士。这一时期的于谦,正如其诗《石灰吟》所写:"千锤万凿出深山",带着江南士子的锐气,开始在官场崭露头角。
二、宦海浮沉:从御史到封疆大吏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28岁的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当朱高煦伏地请降时,他奉命当庭数其罪状。史载,于谦"声如洪钟,词锋犀利",首斥朱高煦"背祖忘宗,罪不容诛",令这位久经沙场的皇叔浑身战栗,伏地叩首不止。宣宗大喜,赐其金帛无数,时人赞曰:"真御史也!"
此后十年,于谦历任江西巡按、河南山西巡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江西,他微服私访,为数百蒙冤囚犯平反,甚至不惜弹劾镇守太监;在河南,他主持加固黄河大堤,"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在堤上广植榆柳,形成"绿杨荫里筑长堤"的奇观;在山西,他改革军屯制度,将镇守将领私占的土地收归国有,充实边防粮饷。正统六年(1441年),他上疏建议"每年三月发放官粮赈济贫民,秋后归还",这一政策使数百万百姓免于饥荒,被民间称为"于青天"。
三、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的生死时刻
正统十西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震惊朝野。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自己被俘。消息传回北京,朝堂内外一片混乱。侍讲徐有贞主张迁都南京,于谦厉声驳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力排众议,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景泰帝),并升任兵部尚书,全权指挥京师防务。
此时的北京,精锐尽丧,城内守军不足十万。于谦一面调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及沿海备倭军驰援,一面整顿京营,创立"团营"制度,将三大营改编为十营,提升机动性。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派人从土木堡战场收集明军遗弃的兵器,仅神枪、火炮就达数万件,迅速武装起新军。
十月,瓦剌首领也先挟英宗兵临城下。于谦亲自披挂,率军列阵德胜门外。当也先骑兵冲至城下时,明军神机营突然开火,"声震天地,瓦剌人马死伤无算"。激战中,于谦左臂中箭,仍坚持督战,首至击退敌军。此役,明军斩首万余级,缴获战马数千匹,彻底粉碎了瓦剌灭亡明朝的企图。
西、国之柱石:景泰朝的再造之功
北京保卫战后,于谦成为朝廷核心人物。他推行的改革涉及军事、民生、吏治等多个领域:
? 军制改革:创立团营,选拔石亨、杨洪等将领分统,打破"将不知兵"的积弊;
? 边防建设:加强居庸关、大同、宣府等重镇防御,在长城沿线增设烽火台、墩堡;
? 民生举措:疏浚通惠河,恢复漕运;在河南、山西推广"义仓"制度,丰年储粮,灾年赈济;
? 吏治整顿:严惩贪污,罢免庸官,重用李贤、王竑等能臣。
景泰帝对他信任有加,史载"凡谦所奏,无不应允"。然而,这位救时宰相的清廉却招致权贵忌恨。某日,太监兴安奉帝命送玉猫金座钟给于谦,他坚辞不受,并题诗明志:"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五、千古奇冤:夺门之变的血色黄昏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景泰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于谦被诬"意欲迎立外藩",逮捕下狱。正月二十三日,这位60岁的老臣被押往崇文门外刑场。史载,行刑当日"阴霾蔽日,京郊百姓皆素服哭送",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换三人方完成处决。
抄家时,官兵发现于谦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唯有正室紧锁,内藏景泰帝所赐蟒袍、剑器。在场者无不动容,连徐有贞都哀叹:"于少保真神人也!"
六、历史回响:清风正气贯长虹
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为于谦平反,赐祭文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己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忠肃"。
后世对于谦的评价,始终围绕"忠"与"清"展开:
? 《明史》:"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李贤:"德业文章,卓然冠世";
? 王世贞:"救时宰相,非谦莫属";
? 现代学者黄仁宇:"于谦的悲剧,是明代官僚体系与皇权冲突的缩影"。
杭州西湖三台山麓,于谦祠与岳王庙隔湖相望。清人袁枚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位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自勉的忠臣,用生命诠释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儒家理想,其精神如同西湖的波光,穿越六百年时空,依然闪耀着清正与担当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