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福娃要科举!

第四章 镇上的情况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古代,福娃要科举!
作者:
大雨天天下
本章字数:
4356
更新时间:
2025-07-07

王芳乐却是有些惊喜,这是有了读书的机会啊,要知道,这是古代农家殊为不易。自己以为在古代了,要下地耕作,其实自己并不反对下地耕作,但作为谋生的手段,自家知自家事,却是不行的,宁愿跟着三伯学木匠手艺。

三伯是半个木匠,只是听说技艺只是马马虎虎,并不精通,但家里的家具也都是他打造的。

不过,自己想要上学读书,家里也支持,看来还要想办法赚钱啊。

自己有着穿越人士的骄傲,来到这个时代,不能默默无闻,最后如同污泥一样挂了,在现在这个时代,就要读书,就要科举。

赵盈盈也自是高兴,她虽是农家女子,却也知道读书意味着什么?

只是其它家几个婶子却未必高兴,这是拿公家的钱去培养王芳乐啊,虽然豆腐是王芳乐的,但得益的也只有大伯家,他们几家还依旧下农田,做农活,只是都没有说什么,毕竟老太太平时为人相当公正,忤逆也是一大罪行,是可以判七出的。

谁让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呢,要是自己生个小子,那么这个读书的机会未必属于王芳乐。

赵盈盈自是也和王芳乐一样想到要赚钱的问题,王芳乐既然要读书识字了,她自然有着更大的期许。

王老六当然也是高兴,上山打猎也更有劲了,自己孩子要读书,这是多少人的梦想。

离村里大概三十分钟,有一片大山,山上有什么猎物大概都知道,但山上的危险就未必知道了,老六小时也是跟着老五学的。

知道上山要带警犬,这东西有灵性;要带上止血药,知到看见蜜蜂要防止他们报复...方可独立上山。

这几年,老六的箭术技艺倒是越发精湛了,有着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不过,碰上大型猛兽,还是要和老五一起来的。

二人从小一起长大,配合也默契!小心点,每次上山都有收获。

今天运气不错,不到一个上午,就猎了五只野鸡,三只兔子,一只山羊,老六知道不能再往里走了,再往里走,就有山猪什么的...还有狼虎。

把山羊往肩上一背,拿着兔子野鸡就往回走了。

到家把猎物交给了媳妇,一看大郎大婶卖豆腐己经回来了,打了声招呼。大郎乐呵呵地道:“六郎,今天收获不错。”

“呵,今天运气好。”

“季节也好啊。”旁边的五郞搭话,挠了挠头,“刚才我和西哥去了地里,这才西月底,今年的田里雨水越来越少了,看来要减产,要吃饱肚子,全靠豆腐了和打猎了。”

“豆腐啊,确实不错,镇里有几个大户己经认准我了,每天从他家经过,我都会吆喝一嗓子。”大婶说道。

大户人家若是喜欢啊...”

他们几个闲聊着,水却是烧开了,王芳乐和堂姐们走到山鸡兔子那里,帮忙拔毛。

一边和娘拔毛,一边说道:“娘,今天猎物多,不能全是肉吧,要不今天再炒个豆芽?”

“嗯,你去弄豆芽吧,要是泡的时间不够,就晚上做也行。”赵盈盈想起他的神奇,不由说道。

“嗯,我定泡出肥大的豆芽出来。”王芳乐领命而去,他家丫头多,一个堂姐,却是三伯家的,填补了空出来的位置,看来挺有眼色的。

泡黄豆芽其实需要完全暗黑的环境,否则不够粗大,也不够脆。这些别人不知道,二世为人的王芳乐却是知道的,毕竟前世也泡过。

王芳乐取了黄豆,在地窑里,把黄豆泡上水,水是山泉水,现在这个季节,温度正好。

泡的时间要长些,否则也不够脆,嗯,中午估计是来不及了,下午才可以。

泡好后,王芳乐便走出地窑。

回来扒在娘在耳边说:“娘,我泡在地窑了,那里黑,那里比较合适。”

赵盈盈点头示意,表示听明白了。

王芳乐说罢转身给野鸡排毛,边拔边说道:“大婶啊,我泡了黄豆芽,要是够脆,明天拉到镇上去,看看有没有人买。”

大婶哈哈大笑:“哟,我们家乐都会操心家里事务了,行,明天试试。”

说着,对着胖乎乎的小脸就是一口,王芳乐连忙擦去,这些年他有些习惯被人亲了。不过,口水沾在脸上就不好了。

大伯却是说道:“要备灾啊,你们把那个豆浆多磨些,加热了,加上盐,或是加上糖,看下要县里能否卖出去,嗯,给几个小的也吃吃。大家要说说意见?”

王芳乐却是必然可以,看来大伯在县里待久了,眼界变宽了啊。

“嗯,这个倒是可以试试。”三婶说道。她和几个小的负责磨豆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由对这种吃法叽叽喳喳起来。

...

大伯笑咪咪看着这群丫头,却是一言不发,只是抽着旱烟,心中却是琢磨,要不要答应了赵家的婚事,毕竟大丫都十五岁了,过了年就十六了呀,也该嫁人了。

到了饭点,大伯吆喝众人一声:“吃饭罢。大丫去叫下奶奶。”

饭桌上。见王家老太太高兴。

大婶便边吃饭边说:

“娘让我打听一下家乐读书的事,还真让我打听着了。这事啊,镇里都知道,有三个秀才在镇上开办的,一个姓黄,一个姓朱,另一个姓李,黄秀才资格最老,听说办了有二三十年了,有二十多个学生,最好的学生啊,考了举人了;束脩要六两,加上吃喝什么的,听说要十二两左右。

姓吴的秀才也差不多,只是办学的年份差些,最好的学生也是举人,而且听说不止一个;束脩要五两银子,还要看小孩的资质,一年下来要十一两银子左右。

最后的是姓李的秀才办的,听说啊,办了三年了,有十几个小孩在那儿学,也要看小孩的资质,孩子们呢,最好的考取了秀才,听说束脩要三两银子,一年下来要十两银子。

还有几个,办了一年的...”

大婶把镇里的情况,介绍了一遍。

王家老太太念叨了一下,说道:“不急,毕竟要找个好了先生。”

说罢,继续吃饭。

大嫂说完了,专心吃饭,不再说话。

王芳乐却听得甚是仔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