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地主家的傻儿子

第16章 招募流民(下)

加入书架
书名:
唐末地主家的傻儿子
作者:
天天写诗
本章字数:
4318
更新时间:
2025-07-07

看李彦攻来,青年并未解下长枪,只是左右一晃便躲过攻击,随后赶紧放下包袱和长枪,躬身施礼道:“小子也知下池是为了防止疫病,并非不想清洗,只是老母因饥饿久病体弱,可否免除?”

李彦看看青年,对周围流民道:“只要有本事能留下来,家里老人和孩子都会得到收留,在小李庄吃饱穿暖不是问题。但要进村,不管男女老幼都要清洗,不止为了村里人,也为你们自己好。”又转过身对青年道:“念你一片孝心就不赶你走了,会安排丫鬟照顾你母亲清洗。”

青年抱拳应是。李彦戏谑地看着他,对家里的壮丁道:“让他示范一下!”

两名蒙脸壮丁上前,毫不留情地扒掉那青年破烂的衣衫,随手将衣物投入旁边的火坑,烈焰腾起。不顾其呲牙咧嘴的嚎叫,用长柄鬃毛刷子蘸着荡漾的石灰水,狠狠刷遍其全身!头发、耳后、腋窝、胯下、脚趾缝…每一寸皮肤都被粗糙的鬃毛和强碱性的石灰乳刮过,带下厚厚的污垢、虫卵和死皮。

又有几个流民下池,惨叫声撕心裂肺,在空旷的隔离区回荡,震慑了所有心存侥幸者。

“看见了吗?想进庄,就得过这关!”李彦的声音如同寒冰,“自己脱!自己跳!自己搓!十二个池子分成两排,男女分开,中间隔着草帘,一边六个池子,每个人按顺序逐个池子往前,泡足一刻钟!刷够十遍!谁要是偷懒,就从头再来!不洗干净,里面的饭,一粒也别想沾!”

在饥饿的威胁和食物的诱惑双重挤压下,恐惧的流民们终于颤抖着,带着巨大的羞耻和痛苦,开始脱下那仅能蔽体的破烂。其实他们也知道是为了防止疫病,但内心还是充满恐惧。赤条条的身体暴露在烈日下,带着长期饥饿的嶙峋和污秽的烙印。他们如同下饺子般,带着羞愤或恐惧的呜咽,一个接一个跳进那荡漾着白色恐怖灰水的石灰池中。

刹那间,更加凄厉的惨叫爆发出来!石灰水灼烧着皮肤,刺痛着伤口,呛入口鼻!但没人敢逃。持棍的壮丁如同狱卒,在池边巡视,长棍随时准备落下。浸泡、刷洗…从一个池子到另一个池子,温度渐低,流程不变。浑浊的池水很快变得污黑油腻,漂浮着脱落的污垢、死去的寄生虫。

当最后一批人从最后一个用于初步冲洗清水池爬出来时,整个人如同蜕了一层皮。皮肤被刷得通红,甚至有些地方渗出血丝,但那种深入骨髓的污秽和恶臭确实消失了。他们颤抖着,在出口处领到一套同样经过蒸煮消毒、散发着阳光和皂角气息的粗麻衣裤,麻木地穿上。那些肮脏的旧衣物,己在火坑中化为灰烬。

经过“洗礼”的流民,被引入临时搭建的窝棚区,窝棚区外围用茅草搭建公共茅房,严令所有人如厕必须进茅房,抓住不讲随地大小便的人首接赶走,窝棚内外都撒过生石灰,进一步防止疫病发生。

利用废弃砖窑稍加修葺搭建,铺着厚实的干草,虽然条件简陋,但胜在干燥通风。每日两餐稠粥杂粮饼准时供应,虽无油水,却足以果腹。

流民在这里要隔离三天恢复身体机能,这三天,既是防疫观察期,也是初步的驯化与甄别期。

钱管家带着赵同闵和几个识字的伙计,在李彦护卫的陪同下,挨个窝棚登记。

“姓名?籍贯?年龄?家中还有何人?可识字?会什么手艺?可曾习武?有无疾病?” 问题冰冷而首接,由钱管家问,赵同闵执笔,记录在特制的竹片上,李朔要求,重要档案需用耐久材料记录,这些人都是他以后发展的原始班底。唐朝虽然有纸,平时所用还是发黄的草纸,如后世那般的雪白宣纸,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就是李家这样的大地主也没有多少存货。

流民们或麻木,或惶恐,或带着一丝希望,小心翼翼地回答。他们的眼神、谈吐、身体状况,都在钱管家和辰葆森锐利的目光审视之下。

竹简每日汇总,送到李朔的案头。昏黄的油灯下,李朔如同淘金者,逐字逐句地审阅着每一份记录。大部分是空白或“务农”、“无”这样简单的字符,如同沙砾。但他知道,金子就藏在这些沙砾之中。

流民的招募如同打开了泄洪的闸门。

滍阳城北门外,赵一甫的登记桌前排起了蜿蜒的长龙。绝望的流民们伸着脖子,眼中带着最后一丝希冀,听着伙计大声宣读告示:“管饭!管住!一日两顿饱饭!小李庄招工啦!” 这声音如同天籁,在饥饿和死亡的阴影中点燃了希望的火苗。

通往小李庄的官道上,人流开始汇聚。附近王家洼、赵家集的青壮,在里正李彦的联络和“管饭发钱粮”的诱惑下,也扛着简陋的行李和工具,结伴而来。

隔离区外,十二个石灰水池日夜不停地翻滚着白烟。小李庄的壮丁如同门神,带着蒙面护卫队,严格执行着冷酷的“洗礼”。惨叫声、呵斥声、石灰的刺鼻气味,成为进入这片“希望之地”必须经历的炼狱。洗净污垢的人们,换上统一的粗麻衣,带着通红的皮肤和劫后余生的茫然,走进临时窝棚区。三日的粥饭和观察,让麻木的眼神渐渐有了些活气。

钱管家带着登记组穿梭于窝棚之间,竹简上的名字和特长越来越多。李彦则带着初步挑选出的几十名体格健硕、眼神清正的流民青壮,开始在打谷场进行最基础的队列操练和纪律灌输。

“立正!”“稍息!”“向左转!”

按照李朔根据自后世的军训经验编纂的训练方法,喊着生硬的号令,做着笨拙的动作,却昭示着一支新生力量的萌芽。

短短十余日,汇聚到小李庄的人数便如同滚雪球般突破了千人大关!荒凉的砖窑场和隔离区,布满了临时窝棚,人声鼎沸。虽然条件艰苦,但每日两顿实实在在的饱饭,严格却公正的管理,以及那庞大而坚固的堡墙雏形,让这上千颗惶恐不安的心,渐渐找到了落点,滋生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名为“希望”的力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