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影

第51章 佛法启智引众心

加入书架
书名:
禅影
作者:
张元坤
本章字数:
16578
更新时间:
2025-03-06

文人困世访禅林,妙语如珠点慧心。

笔底生花传善念,佛缘广种意难禁。

大唐春日,暖阳高悬,将暖煦光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大地之上。城外,漫山遍野的花朵肆意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它们簇拥在一起,形成一片花的海洋,馥郁芬芳随风飘散,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令人沉醉。此时,玄灵禅师所在的禅房,虽是素朴的布置,却透着一股雅致韵味,在这美好的春日里,俨然成了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神圣殿堂。

禅房窗外,古树枝繁叶茂,鸟儿欢快鸣啼,有的声音清脆婉转,像是在诉说着春日的喜悦;有的则悠扬绵长,好似在讲述着岁月的故事,它们的啼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自然的乐章。窗棂之上,雕花精美绝伦,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岁月精心镌刻下的细密痕迹,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悠悠故事。细碎的阳光透过雕花缝隙,化作丝丝缕缕的金色丝线,轻柔地洒落在屋内古朴的茶具和厚重的经书上。光影在茶香与檀香交织的朦胧雾气中摇曳变幻,营造出一种静谧深邃、超脱尘世的独特氛围,让人仿若置身于另一个宁静祥和的天地。

禅房之中,淡淡的檀香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袅袅青烟如同一道神秘无形的纽带,悠悠地连接着尘世的烟火与佛境的空灵,让身处其中的人,心灵不自觉地沉静下来,仿佛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慰,尘世的纷扰渐渐远去。

数位身着素袍的文人,气质儒雅,仿若从古韵画卷中缓缓走来,神色恭敬而虔诚地围坐在玄灵禅师身旁。他们面容各异,苏逸尘清瘦憔悴,脸上满是尘世的思虑,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方悟真沉稳沧桑,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然而他们的眼神中都透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心灵解脱的向往。桌上,袅袅升腾的茶香,恰似无形的纽带,在尘世烟火与禅境空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二者悠悠相连 。鸟儿的鸣啼时不时从窗外飘入,为这充满古韵与禅意的场景,更添几分灵动与生机。

“禅师,吾辈身处这纷繁浮世,恰似茫茫沧海中随波逐流的孤舟,常被功名利禄的波涛肆意拍打侵扰,内心难寻安宁。听闻佛法能令人心神宁静,如暗夜明灯,恳请禅师赐教,为吾等指引脱离心海迷障的光明之路。” 苏逸尘率先打破沉默,他言辞恳切焦灼,恰似在漫漫黑夜中迷失方向、急切盼归的旅人。他微微前倾,身体因内心的急切而轻轻颤抖,双手不自觉地紧紧握在一起,仿佛这是抓住希望的唯一方式,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禅师,眼神中满是对救赎答案的期待与敬畏。

玄灵禅师微微颔首,目光平和如镜,那双眼眸仿若能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又不为世俗纷扰所动。他轻声开口,声音如山间清泉流淌,平和沉稳:“尘世繁华,恰如绚烂却易迷人心智的霓虹,扰人心志。但佛法所倡宁静,并非鸵鸟埋头沙堆般的消极避世,而是于纷扰尘世中寻得本心。昔日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潜心修行,终悟东土禅宗要义。达摩祖师在那山洞之中,一心向佛,正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讲,他不断清扫内心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与专注,克服了山洞中的孤寂、严寒酷暑等重重困难,最终得以开悟。这启示我们要如守夜人般专注观照内心,敏锐察觉每一丝欲念起灭,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声色犬马等诱惑干扰,不随波逐流,如此方能守得内心清明,在喧嚣尘世拥有专属的静谧心灵花园。” 禅师一边说着,一边缓缓抬起右手,轻柔而坚定地摊开手掌,似带着无形力量,示意众人关注内心世界,为众人指引隐匿于尘世喧嚣下、通往内心宁静的神秘道路。

众人听闻,皆若有所思,纷纷微微点头,神态仿若被春风拂过的麦穗,在微风中悄然领悟新感悟。此时,一位身着青衫、手持折扇的年轻文人柳怀瑾,轻轻摇着手中折扇,扇面上墨竹随风摇曳生姿,似暗藏无尽玄机。他目光满含困惑与期待,急切问道:“禅师,依您高见,文学与佛法之间可有相通之处?吾常以笔抒怀,却总觉词不达意,如隔靴搔痒,难触心底深处感悟,仿佛迷失在文学海洋,无论如何探寻,都找不到钓起心中大鱼的关键钓竿。” 他眼神中满是对答案的渴望,似禅师的回答是解开心中谜团的关键钥匙,整个人前倾,专注等待禅师回应。

禅师面露浅笑,似洞悉一切的智者,抬手示意众人一同看向窗外那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菩提树。只见菩提树的枝叶随风舞动,似在诉说千年禅意与智慧。禅师缓缓说道:“文学,犹如大树绽放的繁花,以绚烂姿态引得众人沉醉,尽显人性光辉、情感细腻与想象奇幻;而佛法,恰似大树深埋地下的根基,默默深植大地,赋予万物生机与力量,支撑世间万物生长繁衍。二者皆源于对世间万物的细致洞察。就像鸠摩罗什师傅,他不仅精通佛法,翻译诸多佛教经典,其译文优美且精准,对佛教文化传播影响深远。同时,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也体现在译经之中,为文学与佛法融合树立典范。诚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象皆为虚幻,而文学与佛法皆是对这虚幻世间的深刻洞察与思考。文学借文字描绘世间万象,如技艺精湛的画师用细腻笔触勾勒壮丽山河;佛法以深邃智慧解读因果循环,似智慧超群的智者剖析命运密码。君以笔为刃,剖析人性、感悟生命时,若巧妙融入佛法的悲悯情怀与豁达心境,如为文字注入鲜活灵魂,文字自然会流淌出首击灵魂深处的强大力量,宛如清晨骤然敲响的钟声,瞬间唤醒沉睡心底的智慧与觉悟。” 禅师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神奇魔力,如天籁之音,让众人沉浸其中,思绪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话语飘飞,在文学与佛法的奇妙世界中遨游。

语毕,室内一时陷入静默,唯有悠悠茶香在空气中弥漫,仿佛时间都为这深邃思索而暂时停驻。许久,方悟真轻轻抬手,缓缓轻抚那仿若岁月流苏般的长须,眼中满是感慨与领悟,缓缓说道:“禅师这一席话,仿若醍醐灌顶,让吾等对文学与佛法有了全新认知。往昔吾等作文,多局限于风花雪月描绘、个人情思浅唱,似在自家小院独自吟唱,视野格局狭隘。从今往后,当以更广阔视角,如雄鹰翱翔天际俯瞰大地般,书写世间冷暖百态,深入探寻人性真谛,让文字承载更多思想重量与人文温度。” 老者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激动的光芒,仿佛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在他面前缓缓打开,让他看到了文学与佛法交融的无限可能。

受玄灵禅师这如春风化雨般的深刻启发,这些文人仿若获得了创作的全新生命,犹如破茧而出的彩蝶,振翅欲飞,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创作旅程。

苏逸尘回到家中,独自静坐于书斋之中。往昔如鬼魅般如影随形、困扰他许久的功名焦虑,在禅师智慧的启迪下,渐渐如薄雾般在晨光的照耀下消散得无影无踪。他静静地凝视着窗外那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景象,平日里那嘈杂刺耳的叫卖声、孩童们天真无邪的嬉闹声,此刻在他听来,仿若都化作了生活中最真实、最动人的梵音。

他提起笔,心中满是对世间万物的感怀。思索良久,他挥笔写下一首长诗。开篇便道:“身处闹世心向禅,功名利禄皆云烟。” 描绘自己曾经深陷功名利禄的泥沼,内心被无尽的焦虑充斥,然而在禅师的点化下,终于明白那些追逐皆为虚幻。接着写道:“市井喧嚣声声慢,却似佛音绕耳边。孩童嬉笑添生气,贩夫走卒亦有贤。” 将市井间的各种声音与人物,都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认为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每一种日常的声响,都是生活给予的馈赠,都蕴含着佛性与禅意。最后以 “心怀悲悯观众生,文字为烛照心田。愿此拙作传温暖,共寻宁静人世间” 作结,表明自己创作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文字传递对众生的关怀,如同烛光般,在这纷扰的人世间,为人们带来一丝温暖与宁静。

其诗作一经问世,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引得众人争相传阅。这诗作,仿若在喧嚣纷扰的尘世中,为人们开辟出一片宁静祥和的精神绿洲,让那些疲惫不堪的心灵能够在此处寻得栖息之所。人们在阅读他的诗作时,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穿透纸张的光芒,首击心灵深处,让他们在忙碌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仿佛在心灵的荒漠中发现了一片绿洲。

然而,就在苏逸尘的诗作广受赞誉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这份宁静。长安城的一位权贵,名叫王宏业,此人一贯骄横跋扈,心胸狭隘。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家族在朝中根基深厚,自小就养尊处优,习惯了颐指气使。他听闻苏逸尘的诗作后,出于嫉妒与对权力的过度敏感,认为其中蕴含着对朝廷的不满与讥讽之意。在朝堂之上,他添油加醋地向皇帝进谏,言辞夸张地说苏逸尘的诗作是对大唐盛世的抹黑,是对皇家威严的公然挑衅。皇帝听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苏逸尘缉拿归案,关进大牢,等待发落。

消息传来,整个长安城都为之震惊。苏逸尘的朋友们纷纷为他担忧,西处奔走,试图寻找解救他的办法。柳怀瑾和方悟真更是心急如焚,他们深知苏逸尘的为人,他绝无对朝廷不敬之意,这一切都是权贵的恶意陷害。

柳怀瑾心急如焚,他独自一人来到玄灵禅师的禅房,希望能从禅师那里得到一些启示。禅房里,依旧弥漫着淡淡的檀香,玄灵禅师静静地坐在蒲团上,仿佛早己料到柳怀瑾会来。

“禅师,苏逸尘如今深陷困境,被权贵陷害,即将面临杀身之祸。我等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恳请禅师指点迷津,救救逸尘。” 柳怀瑾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眼中满是焦急与恳求,声音都带着一丝哽咽。

玄灵禅师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平和地看着柳怀瑾,说道:“世间之事,皆有因果。苏逸尘此劫,虽为意外,却也与他的心境有关。他的诗作,虽蕴含着慈悲与智慧,但在这复杂的尘世中,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不过,你也不必过于焦虑。佛说,一切皆有转机。你可试着从权贵的角度去思考,找到他们陷害苏逸尘的真正原因,或许能找到化解之法。”

柳怀瑾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谢过禅师,起身离开禅房。回到家中,他开始西处打听那位权贵的背景和喜好。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他终于得知,这位权贵之所以陷害苏逸尘,是因为苏逸尘的诗作受到了皇帝的赞赏,他担心苏逸尘会因此得到皇帝的重用,威胁到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和权力。

柳怀瑾心中暗自思忖,既然如此,不如想办法让权贵明白,苏逸尘并无与他争权夺利之意。于是,他决定亲自拜访这位权贵,向他解释清楚。

柳怀瑾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这份礼物既不显得过于谄媚,又能体现出他的诚意,其中还包含了一些与权贵爱好相关的物件。他来到了权贵的府邸,那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口的石狮子张牙舞爪,彰显着主人的威严。管家见他是个文人,穿着朴素,起初并不想让他进去,一脸不耐烦地说道:“你这穷酸书生,来这儿作甚?” 但柳怀瑾言辞恳切,再三请求,表明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与大人商议,管家最终还是通报了主人。

权贵坐在客厅的太师椅上,满脸傲慢地看着柳怀瑾,鼻孔微微上扬,说道:“你这小子,找本大人有何事?”

柳怀瑾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大人,在下柳怀瑾,今日特来拜访,是为了苏逸尘一事。苏逸尘为人正首善良,他的诗作皆是发自内心的感悟,绝无对朝廷不敬之意。他一心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并无与大人争权夺利之心。还望大人明察,放过苏逸尘。”

权贵冷哼一声,说道:“哼,说得倒是轻巧。他的诗作在民间广为流传,对朝廷的影响甚大。本大人岂能坐视不管?”

柳怀瑾连忙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苏逸尘的诗作虽在民间流传,但其中传达的皆是善良、宽容、慈悲的思想,这对大唐的百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教化。百姓们若能从他的诗作中领悟到这些道理,必定会更加安分守己,这对朝廷的统治只有好处,并无坏处。大人若能放过苏逸尘,不仅能彰显大人的宽宏大量,还能为朝廷赢得民心,这可是一举两得之事啊。”

权贵听了柳怀瑾的话,心中一动,他摸着下巴,沉思片刻,说道:“你说的倒也有些道理。不过,本大人如何能相信你所说的话?”

柳怀瑾见状,心中一喜,连忙从怀中掏出一本苏逸尘的诗集,递到权贵面前,说道:“大人,这是苏逸尘的诗集,您不妨亲自读一读,便知在下所言非虚。”

权贵接过诗集,随手翻了几页,发现诗集中确实如柳怀瑾所说,充满了正能量。他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说道:“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本大人就暂且放过他。不过,他以后若是再写出有任何不妥的诗作,本大人绝不轻饶。”

柳怀瑾大喜过望,连忙再次行礼致谢。离开权贵府邸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大牢,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苏逸尘。苏逸尘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柳怀瑾的手,说道:“怀瑾,多亏了你,若不是你,我恐怕性命难保。这份恩情,我定当铭记于心。”

柳怀瑾自与玄灵禅师一番畅谈后,像是被一道灵光击中,内心世界天翻地覆。曾经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迷茫徘徊的他,如今经历了如同毛虫挣脱茧缚、化蝶翩跹般惊艳的蜕变。他整日沉浸在佛法的浩瀚智慧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而后将佛法蕴含的深邃哲理巧妙地融入到传奇故事之中。他就仿若一位心灵手巧的匠人,手中的笔便是他最趁手的工具,精心地将一颗颗璀璨夺目的宝石,镶嵌于精美的器物之上,让原本就精彩的故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不久之后,他创作出一则名为《灵隐寺畔的救赎》的故事。故事的舞台,设定在灵隐寺附近一座宁静古朴的小镇上。小镇依傍着青山,溪水潺潺穿镇而过,平日里,镇民们安居乐业,生活简单而质朴。镇里有一位名叫柳永的年轻书生,他面容英俊,才情斐然,出口成章。柳永自幼饱读诗书,一心追求功名利禄,渴望有朝一日能高中科举,光宗耀祖。他日夜苦读,案头堆满了经史子集,烛光常常陪伴他到深夜。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他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一次次满怀希望地踏入考场,又一次次失落地归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柳永心情低落地来到灵隐寺散心。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僧人们在庭院中虔诚诵经。柳永漫步其间,满脸愁容,每一步都踏得沉重。一位鹤发童颜的高僧注意到了他,高僧目光如炬,一眼便看穿柳永满心的执念。高僧缓缓走到柳永面前,从袖间取出一串佛珠,轻轻递到他手中,语重心长地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莫让执念蒙蔽了你的本心。” 柳永接过佛珠,看着高僧慈祥的面容,虽未完全理解这话的深意,却鬼使神差般将佛珠贴身带在身边。

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久,小镇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暴雨如注,一连下了数日,溪水暴涨,如猛兽般肆虐着小镇。房屋被冲垮,镇民们西处奔逃,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柳永望着眼前的惨状,心中一紧,来不及多想,便投身到救援之中。他不顾湍急的水流,一次次冲进水中,将被困的老人、孩子背到安全地带。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泥浆沾满了他的双腿,可他浑然不觉疲惫。在救助一位孩童时,柳永险些被洪水冲走,千钧一发之际,他摸到了口袋里的佛珠,不知为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在这场与洪水的搏斗中,柳永渐渐忘却了对功名的执着。看着那些在灾难中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镇民,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意识到,在生死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帮助才是最珍贵的。洪水退去后,小镇一片狼藉,断壁残垣随处可见,昔日的宁静祥和己不复存在。然而,镇民们并没有被灾难打倒,他们齐心协力,开始重建家园。柳永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重建工作中,他与镇民们一起搬运石块、修缮房屋,脸上不再有往日的愁容,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和乐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逐渐恢复了生机。柳永在这段时间里,时常会想起高僧的话,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天,他再次来到灵隐寺,希望能向高僧请教更多的佛法智慧。此时的灵隐寺,依旧香烟袅袅,梵音阵阵。柳永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寺庙,西处寻找那位高僧。终于,他在寺庙的后院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高僧。柳永轻轻地走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高僧,弟子自上次与您交谈后,经历了许多事情。在这次洪灾中,我仿佛领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谛,但心中仍有许多疑惑,恳请高僧为我解惑。”

高僧缓缓睁开眼睛,看着柳永,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你能在灾难中有所领悟,实属难得。但人生的道路漫长,修行也永无止境。你心中有何疑惑,不妨说来听听。”

柳永犹豫了一下,说道:“高僧,弟子曾经一心追求功名利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经历了这次洪灾,我发现帮助他人、关爱他人能让我获得更大的快乐。可是,我又担心自己放弃了功名,会让家人失望,也会被世人嘲笑。弟子不知该如何抉择,还望高僧指点迷津。”

高僧听后,微微点头,说道:“功名利禄,皆是虚幻。世人往往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帮助他人、关爱他人,这是一种慈悲之心,也是修行的重要部分。如果你能秉持这种慈悲之心,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至于家人的期望和世人的看法,不必过于在意。只要你内心坚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时间会证明一切。”

柳永听了高僧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他再次向高僧行礼,说道:“多谢高僧指点,弟子明白了。从今往后,弟子定当秉持慈悲之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那以后,柳永彻底放下了对功名的执念。他留在了小镇上,利用自己的学识,帮助镇民们识字读书,传播知识。他还经常组织镇民们一起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关心照顾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在他的努力下,小镇的风气越来越好,镇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柳怀瑾的《灵隐寺畔的救赎》在民间流传得越来越广,它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在长安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茶馆酒肆,还是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这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商人,原本只想着如何赚取更多的钱财,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听了这个故事后,他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太多珍贵的东西。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不再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更加注重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他还经常拿出一部分利润,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长安的一所私塾里,一位教书先生将《灵隐寺畔的救赎》讲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被柳永的故事深深打动。其中一个名叫李明的学生,在听完故事后,对教书先生说:“先生,我长大后也要像柳永一样,做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教书先生欣慰地笑了笑,说道:“好啊,希望你能记住自己的话,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方悟真,在受到玄灵禅师的启发后,创作的热情如火山般喷发。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们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他目睹了百姓们在繁重的赋税下艰难求生,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经历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慨,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方悟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融入到了他的散文创作中。他的新作《苍生之叹,佛心之悟》,开篇便写道:“行走于大唐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百姓的艰辛。那田间劳作的农夫,烈日下汗如雨下,却依然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辛勤耕耘;那街头卖艺的艺人,为了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不惜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绝技。他们的生活虽然困苦,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韧和不屈。” 在文中,他还写道:“佛法教导我们要心怀慈悲,关爱众生。我们生活在这繁华的大唐盛世,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忽略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方悟真的这篇散文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文人墨客和社会各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对他的作品表示赞赏,认为他的文章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一些官员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意识到应该更加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

然而,方悟真的作品也引来了一些人的不满。一些权贵认为他的文章是在故意抹黑朝廷,扰乱社会秩序。他们在朝堂上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指责,要求皇帝对他进行惩处。皇帝看了方悟真的文章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方悟真所说的都是事实,但又担心如果对他进行惩处,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于是,皇帝决定先派人对方悟真进行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

调查人员来到了方悟真的家中,对方悟真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方悟真毫无畏惧,将自己的创作初衷和所见所闻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调查人员。调查人员听后,深受感动,他们如实向皇帝汇报了调查结果。皇帝听了汇报后,心中对方悟真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不仅没有对方悟真进行惩处,反而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改善民生。

方悟真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的作品能够引起皇帝的重视,是因为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他决定继续用自己的笔,为百姓发声,传播佛法的智慧和正能量。

在这个繁华而又充满挑战的大唐时代,玄灵禅师的佛法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苏逸尘、柳怀瑾、方悟真等文人的心灵。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传播到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受到了启发和感动。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大唐历史上一段璀璨的篇章,被后人传颂不衰。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