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今日徐夏打算让爹带着她去一趟镇上,定做一个爬犁,再顺便买一些东西。
可是徐春生去跟工匠交代刷大白的事,又去上山看了一眼炭窑,时间就有些晚。徐夏想着要不今天就先不拉着木炭,先去将爬犁的事解决,这样应该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能在天黑之前赶回来!
可正要出门之际,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还是一件大喜事!
有官差敲锣打鼓的进村,原来是周景考了江源府的案首!
河源县作为整个江源府最大最繁华的县城,相当于前世一个省的省会,而清河镇只是河源县众多城镇中最为落后的那一个,如今案首居然出现在清河镇,被县官指派来管理清河镇的官员做梦都要笑醒。
所以消息一到镇上的官衙,他就派衙役敲锣打鼓的来徐家村报信,他要让十里八乡都知道清河镇出了一个院试案首!
被派来清河镇管理事务的官员姓段,大家都叫他段巡检,具体叫什么名字,普通百姓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
这个段巡检不过才来清河镇一年,就己经将清河镇管理的井井有条,只是清河镇实在是太穷了,他也只能在治安上使使劲,可这样又做不出什么大的政绩,想要升迁的话很难!
如今他管辖内的徐家村出了一个案首,而且才十六之龄,以后前途大有可为啊。如今他先示示好,说不定以后能有大造化!
就这样,别说徐家村,离徐家村最近的刘家坳和白沙邑都都得到消息来了不少人!
这样的热闹徐夏自然不愿错过,当下决定推迟一天去镇上。
村长本来是在工坊那边转悠,那边还在建设,他怕二河和徐冬小子忙不过来,所以偶尔也会过去帮帮忙,反正现在地里又没什么活,他闲着也是闲着。
要进徐家村,必然要经过山坳,也就是工坊的位置。那里现在己经被一道高高的围墙围起来,围墙上开了一道大门,可以容纳马车牛车进入。
大门的门廊上挂着一个绿底金字的牌匾,上书“一帘竹工坊”五个大字,如今工坊出品的所有东西,都会用特殊的工艺在上面印上“一帘竹”,以后看到这三个字,别人就会想到徐家村的竹编!
官差还是上次来收粮的官差,只是这次只有西个。他们都很讶异,这才多久没来,徐家村何时建了这么一个工坊?
不过这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只好奇的看了两眼就继续敲锣打鼓的往村里走!村长在工坊里也听见了外面的动静,赶紧从小门出来看,然后就看见一大群人往徐家村走,最前面的位置还传来清晰的锣鼓声!
徐村长一脸懵,这是怎么回事?
他拉住一个从他面前走过的小子问!
“你是不是刘家坳的吗?怎么跑徐家村来了?这些人都是怎么回事?”作为相邻的两个村子,刘家坳又出了个里正,两个村之间的往来还算得上频繁,所以徐村长也认识不少刘家坳的人。可能叫不出名字,但知道人是刘家坳的!
“徐村长?您怎么还在这?您不会还不知道徐家村出了一个院试案首吧?连里正都来了,只是牛车慢,他落后了一点!我不跟您说了,我得赶紧去看看案首长什么样!”
那小子说完,就挣脱徐村长的手跑了,生怕去晚了见不到案首似的!
徐村长有一瞬的茫然,案首?那是什么来着?怎么听着有些耳熟呢!
随即一拍大腿,考秀才考了第一不就是案首嘛!都怪徐家村太穷,送不起孩子去念学堂,他连案首是什么都快忘了!
徐村长没有立即回去,反而转身又进了工坊。厂房里,分配好活的工人们都在有条不紊的忙着自己手里的活,徐老头也在里面,他手里拿着篾条,刚起了个底,还看不出来是什么。
徐村长一进来就是一声吆喝,也不管大家是不是在忙!
“大家伙都先停下手里的活,咱们回村凑热闹去!周家的小子考秀才拿了一个案首,现在刘家坳和白沙邑的人都来了,不能咱徐家村反倒没几个人在场啊!”
其实徐村长完全就是夸张,工坊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工人加起来总共也不过才三西十人。徐家村百来户人家,怎么人口也在西五百人之多,除去外出服徭役做活的,村里少说也还有二三百人。
其他村来的人再说,也不可能来好几百号人吧?
不过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也很惊奇,案首他们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但是秀才第一他们可是听清楚了的!
虽然周景不姓徐,但好歹也是徐家村出去的人!
最高兴的莫过于徐老头,他还不大明白案首的意义,却是知道秀才有多难考。一整个清河镇这些年也不见得能出五个秀才!而且小景才十六,有的人五六十还在考秀才呢!
最重要的是以后秋儿就有一个秀才夫子了,这说出去得让多少人羡慕嫉妒?他也得赶紧去凑凑热闹,工坊就放半天假吧,反正现在人手足够,张掌柜要的量他们都能提前完成!
曹朗是最后一个离开工坊的,他现在不用再教工人们怎么挑竹子,九太爷就让他管理工坊的一些琐事,连工坊的钥匙都给了他一把!
曹朗每天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现在工坊里没人,他当然要将门锁好才能走,免得丢了什么东西他不好交代。
向来冷清的周家门口今天里三层外三层的挤满了人,大家都想一睹案首的风采,听说才十六岁,这么年轻,不知道长的什么样,定亲了没有!
围在最里面的几乎都是刘家坳和白沙邑的人,徐家村的反而挤不进去,不过他们平日里又不是没见过周景,倒是没有外村的这么好奇!
说起来,周家这小子当真是厉害,不声不响的就考了个案首回来。那张脸又长的这么好看,以后说亲的怕是要踏破门槛咯!
在外围的徐家村人暗自思量着自己有没有合适的闺女或者侄女,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不能便宜了外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