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被拽的一个趔趄,七手八脚地调整重心稳住身子:
“父皇……川内百姓遭流贼蹂躏数月,日夜盼望王师,相信父皇神威所至,贼寇必然望风而逃,川蜀三十六府七十二县旦夕可复。”
崇祯按着他的小脑袋:“这么说……完全没问题!既然如此,你去城楼南边看吧。”
话罢,他回过头盯着眼神灼灼的定王,屈起食指在定王额头上轻轻一弹,赏了他一个脑瓜嘣:
“你这小脑袋瓜,又在胡思乱想些什么?”
定王捂着额头往后缩了半步,道:“没什么,没想什么。”
"没有?"
崇祯微微摇头:
“朕在同你说一次,属于你的江山在东海以东的浩渺汪洋之外,名为北亚墨利加,也就是《山海经》中《东山经》和《大荒东经》叙述的地方。
待朕彻底扫平流寇灭了建奴、华夏大地西方安定,便让郑成功亲自督造一支前所未有的越洋船队,到时候便带着你乘船东渡,打下那富饶的土地。”
定王揉着脑瓜:
“书上说东海以东是蜑民泛舟的化外之地……那里真的很富饶吗?”
崇祯笑了笑:
“那里蕴藏着丰富的银、金、铜、铁矿,可进一步提升大明的财力和火器,
而且不像大明一样失去了森林,那里有广袤的森林,百万顷巨木参天蔽日,有取之不竭的木材。
在大明难以寻觅的野鹿、野牛、野羊,皆在那边的林中成群出没。”
崇祯的声音里泛起一丝向往:
“还有,那边有比大明更广袤的平原,可以种植千万亩的马铃薯、甘薯、苞谷、番麦 ,可以养活亿万百姓。”
崇祯没有说的是,这个时代的马铃薯茎小且易受晚疫病影响,甘薯也不像后世那么高产耐寒耐旱,即便引进,大明也需要进一步的农业选育,才能得到后世高产的品种。
但,这也足够了。
定王看过很多书籍,知道万历年间《通州志》有“苞谷”和“马铃薯”的记载,《农政全书》记有 “番麦”和“甘薯”。
他听了崇祯的话,疑惑道:“父皇带儿臣渡过大洋抵达彼岸之后,北亚墨利加就是咱们大明的领土了吗?”
崇祯应道:
“北亚墨利加的东海岸一带大约是这样子的。
朕只需要给当地人好的耕作工具、建设灌溉工程,教他们种地,教他们文字、历史和文化,让他们认祖归宗,他们自会将大明视作正统。
西海岸那边吗,目前己然有了红夷出没,估计需要和红夷干一仗,才能确定领土。
另外,赶走红夷也能免得他们屠杀那边的百姓。
毕竟,北亚墨利加的百姓是流落在外千年的炎黄子孙,大明有责任保护他们。”
定王一呆:“北亚墨利加的人,也是炎黄子孙吗?”
崇祯点头:
“那里的人和红夷相貌完全不一样,观其形貌,肤色与我等无二,目黑如漆,发乌似墨。
他们写字方式同红夷的横向、从左向右完全不同,却和我们一般,是竖向、从右向左书写。
他们的古代神话中,有应龙这种龙蛇与鸟特征的神灵形象,其曾助其祖先治水,也有伏羲女娲那种龙蛇交尾石刻图像。必然是言传了中华的神话。
更有农耕时令之节气划分,纪年纪月之法亦繁复精妙,与华夏历法暗合。
至于疗愈之术,彼处亦用草药配伍、骨针砭刺,与我华夏医脉同源;乐器则有七孔竹笛,音律恪守五声音阶,闻之恍若《韶》乐遗响。
究其缘由,盖因夏商之时,其先祖跨海东迁,然而因教化中绝,几十代繁衍之后,其后世子孙渐忘本源,不再有治理邦国之能,退化为游牧部落之制。”
崇祯看着定王若有所思的样子,顿了顿又道:
“朕非妄言。北亚墨利加的百姓至今流传口口相传的史诗和神话,言其先祖之母国崩碎,遗民经山海险阻,跨越大洋荒漠,方得安居新土。”
定王肃然起身:
“儿臣非是疑虑,实是心念。
若能跨海济世,救海外的炎黄子孙于蛮貉,此功可与中兴大明并肩。
父皇若肯将此任交托儿臣,儿臣必当肝脑涂地!”
……
就在崇祯和定王上演父慈子孝、畅想未来的时候,蜀地己骤变风云。
汪兆麟率亲卫铁骑疾驰抵成都,仅用了一天时间便控制了全城,
派人闯入平东王府与安西王府,将其家眷尽数抓获。
张定国的妻子刘氏、长子李溥兴、幼子李嗣兴都被拿下,打入大牢,准备在合适的时机推出去要挟张定国。
张可望遗孀刘氏,怀抱襁褓中的幼子张征灏,与长子张征淇、次子张征淳,亦被尽数拿下。
贼兵拥着平东王家眷赶赴街口刑场,汪兆麟盯着襁褓中啼哭的婴儿,眼中毫无怜悯,嘶声道:
"张可望背主投明,害死先帝,实乃诛族大罪,将其妻、子尽数斩除,一个不留!
将他们的头送去剑州,悬于城头,震慑逆贼张定国。"
“刀下留人!”
刽子手正要行刑,远处传来暴喝,正是大西右丞相严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