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刮骨疗毒
临江市委大院的公告栏前,围满了驻足观看的干部。最新一期《廉政通报》上,47起涉企腐败案件被实名曝光,某区工信局长的照片旁,赫然标注着“违规收受红军徽章仿制品128枚”。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有人小声嘀咕:“这些人把信仰当生意做,真是荒唐!”
“荒唐的不是信仰,是亵渎信仰的人心。”林砚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戴着口罩,胃还在隐隐作痛,但眼神犀利如刀,“今天召开的‘刮骨疗毒’专项会议,就是要让所有人明白:在临江,谁要是敢拿人民的信任换钱,就必须付出代价。”
会议室内,当某国企老总试图用“行业潜规则”为自己辩解时,林砚秋猛地推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的,是他在拘留所里用烟灰写下的改革笔记照片:每一笔基金支出,都应刻在人民的口碑里,而非贪官的账本上。
“潜规则?”他拍着桌子站起来,胃袋的抽痛让他脸色发白,“当年红军在青源县吃野菜、住山洞,靠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才是我们的‘铁规则’!”
会后,拘留所正式挂牌成为“廉政教育基地”。林砚秋亲自担任讲解员,带领首批参观的干部走进他曾住过的监室。当看到墙上用烟灰画的工业数据架构图时,某年轻干部突然捂脸痛哭:“我昨天还在收企业送的购物卡……”
“哭不是本事,改才是本事。”林砚秋指着床头的红军徽章,“这个徽章不是装饰品,是紧箍咒,是照妖镜。戴上它,就得干干净净、坦坦荡荡。”
在青源县,“民间审计团”的首次工作会议开得热火朝天。赵桂花戴着老花镜,盯着红色基金的区块链账单发愁:“这串数字俺看不懂啊!”王工笑着递过纸质报表:“婶子,您就看这两项——野葱种植补贴有没有少,智能灌溉设备是不是按价买的。”
“这俺懂!”赵桂花拿起红笔,在“设备采购价”一栏画了个圈,“俺们村买的那批管子,比镇上供销社便宜三成!”她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光伏电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以前总觉得当官的离俺们远,现在俺们也能给政府‘挑刺’了。”
这场刮骨疗毒的风暴席卷全市,某开发商试图用“红色文旅项目”名义掩盖土地违规交易,却在“民间审计团”的交叉核查下原形毕露。林砚秋在项目现场拨通举报电话:“你以为披上红色外衣就能瞒天过海?记住,老百姓的眼睛比区块链还亮!”
深夜的办公室,他摸着新收到的“廉洁承诺书”——全市3.2万名公职人员己全部签署,承诺书上的红色手印连成一片,像极了青源县漫山遍野的野葱花海。周明薇端来热粥,指着他日渐消瘦的脸颊:“今天儿子问,爸爸是不是变成‘火柴人’了。”
“等这场风暴过去,爸爸就变回‘正常人’了。”他舀起一勺粥,野葱的清香驱散了胃里的钝痛,“不过有些东西,永远不能变回‘正常’——比如对腐败的零容忍,比如人民对我们的信任。”
窗外,廉政教育基地的灯光彻夜未熄。林砚秋知道,这场自我革命没有终点,但每挖出一个病灶,就离“清清白白临江”的目标更近一步。而他胸前的红军徽章,正因为这些刮骨疗毒的勇气,变得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