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一章:沙漠绿洲
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热浪裹挟着砂砾扑面而来,林晚晴戴着防风镜,看着改装后的“蒲公英巴士”缓缓驶入临时营地。车身绘着巨大的蒲公英图案,车窗玻璃倒映着帐篷间穿梭的妇女儿童——她们大多徒步数百公里,裙摆沾满尘土,怀中紧紧抱着年幼的孩子。
“妈妈,水!”糖糖戴着宽檐帽,踮脚将水壶递给一位嘴唇干裂的小女孩。女孩怯生生地接过,手腕上褪色的红绳随着动作轻晃,那是在逃亡路上母亲为她系上的平安结。
基金会团队迅速展开行动。医疗组为中暑的孩子降温,后勤组分发应急食品,而糖糖带着志愿者们在巴士车厢内布置绘本角。原本冷硬的金属空间里,很快挂满了手工制作的纸蒲公英,车厢尾部还支起了简易哺乳室,粉色的布帘隔绝出一片私密天地。
“这里的妈妈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资。”林晚晴翻开日记本,笔尖沙沙作响,“她们更需要安全感,需要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她想起抵达前收到的消息,有位母亲因过度焦虑,甚至不敢给孩子哺乳。
第二天清晨,糖糖的声音从营地传来:“大家快来看!”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巴士顶部的太阳能板旁,不知谁用枯枝摆出了蒲公英的形状。糖糖举着从家乡带来的小救星标本,兴奋地说:“只要有阳光和勇气,哪里都能长出蒲公英!”
受此启发,林晚晴决定启动“沙漠蒲公英”计划。基金会与农业专家合作,筛选出耐旱的蒲公英品种,在营地周边开辟试验田。妈妈们白天参与种植培训,学习如何用滴灌技术培育植物;晚上围坐在巴士旁,听志愿者讲述各地女性自立的故事。
一位名叫莱拉的母亲渐渐崭露头角。她曾是乡村教师,逃亡途中被迫中断工作。在基金会的鼓励下,她开始用沙土在地面教孩子们识字,画笔下的字母都变成了蒲公英的模样。“看到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我好像找回了自己。”她摸着女儿的头,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试验田里的蒲公英冒出了嫩绿的新芽。莱拉提议用晒干的蒲公英叶制作草药茶,既能缓解中暑,又能拿到市集交换物资。林晚晴立即联系周边城镇的商户,搭建起临时交易渠道。
一个月后的清晨,第一辆满载草药茶的货车驶出营地。莱拉站在车旁,胸前别着自制的蒲公英胸针,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谢谢你们,”她握住林晚晴的手,“是蒲公英让我们知道,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希望的花。”
回程的飞机上,糖糖靠在窗边打盹,手里还攥着莱拉女儿送的沙画——画面中,无数蒲公英在沙漠中绽放。林晚晴打开手机,联合国难民署发来合作邀请,希望将“蒲公英巴士”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
“在看什么?”顾承钧递来温热的果汁。
“在想,”林晚晴望向云层下方广袤的大地,“或许我们的蒲公英,真的能在每一片荒芜中,织就一片绿洲。”
机舱内,糖糖轻声呓语,嘴角带着笑意。窗外,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万丈光芒,仿佛千万朵蒲公英正乘风而起,飞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