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追过玉英

第23章 缘分

加入书架
书名:
那些年,我追过玉英
作者:
李文实
本章字数:
8454
更新时间:
2025-06-04

我疯狂地寻找着谢玉英,内心被痛苦啃噬得千疮百孔,整个人仿佛置身于浓雾弥漫的荒原,迷茫且无助。这时,一个叫王玉英的大学同学,宛如一阵突如其来、裹挟着莫名力量的疾风,毫无预兆地强行闯入了我的生活。

那是一个被诗意氤氲的午后,文学社团精心筹备的诗歌朗诵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身为这场活动的核心组织者,在后台如同一颗不停运转的陀螺,忙得脚不沾地。各种细碎而繁杂的事务如潮水般向我涌来,节目流程的把控、道具的调配、演员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就在我一边核对节目单,一边指挥工作人员搬运道具,忙得晕头转向之际,一个宛如山间清泉般清脆悦耳的声音,在我身后轻轻响起:“请问,活动流程表在哪里呀?我是来帮忙的志愿者。”

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魔力,瞬间穿透了周围嘈杂的人声与忙碌的氛围,首首钻进我的耳朵。

我下意识地转过身,映入眼帘的便是王玉英。她身着一件简约至极却又不失优雅格调的白色衬衫,那衬衫的质地轻柔,仿佛一片漂浮的云朵,贴合着她的身躯,随着她的动作微微起伏。下身搭配的浅蓝色牛仔裤,颜色清新自然,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修长笔首的双腿。她的头发并未经过刻意的打理,只是随意地扎成一个马尾,几缕碎发俏皮地垂落在脸颊两侧,为她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她的眼神明亮而灵动,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透着一种对世界的好奇与热情,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甜甜的微笑,那笑容仿佛能驱散我心中积聚己久的阴霾。

我先是愣了一下,思维像是突然被冻结了片刻,才赶忙回过神来,用手指了指放在一旁桌子上的活动流程表,简短地说道:“在那儿。”

她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过去,拿起流程表,转身面向我,笑意更浓了:“谢谢你呀,我叫王玉英,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我出于礼貌,微微点了点头,挤出一丝微笑回应道:“客气了。”

随后,便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仿佛永远也忙不完的工作之中。然而,自那次之后,王玉英似乎对我格外留意。诗歌朗诵会完美落幕,人群渐渐散去,场地开始变得空旷起来。

王玉英却主动朝着我走来,眼神中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热忱。她自然而然地与我聊起了对诗歌的见解,从浪漫主义诗歌的梦幻绮丽,到现实主义诗歌的深刻犀利,她的观点新颖独特,犹如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盏明灯,为我打开了看待诗歌的全新视角。她对诗歌的理解深刻而细腻,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诗人灵魂深处的情感脉络,这让我原本因寻找谢玉英而疲惫不堪的内心,不禁对她多了几分好感。 从那以后,在社团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总能看到王玉英那活跃的身影,如同一只灵动的蝴蝶,穿梭在人群之中。无论是精心布置活动场地,将每一个角落都装点得充满艺术氛围;还是耐心细致地整理资料,把杂乱无章的文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她总是主动凑过来和我一起工作,忙前忙后,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那股子积极劲儿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渐渐地温暖着我那被阴霾笼罩的心。

记得有一次,社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采风活动。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然而,天公不作美,途中天空突然毫无征兆地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起初,雨滴还较为稀疏,打在身上凉丝丝的,但转眼间,雨势便逐渐变大。大家顿时慌乱起来,纷纷寻找地方避雨。而我出门时太过匆忙,恰好没带伞,看着越下越大的雨,心中暗自懊恼。正当我咬咬牙,准备冲进雨中找个能遮雨的地方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撑着一把淡蓝色的雨伞,出现在我面前。我抬头一看,正是王玉英。她微微喘着气,发丝有些凌乱地贴在脸颊上,脸上却依旧带着那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说道:“云飞,咱们一起吧,别淋湿了。”

我下意识地钻进了她的伞下,抢过她手里的花纸伞。她在我的庇护下显得玲珑娇小。伞下的空间不大,我们不可避免地挨得很近。我甚至能清晰地闻到她身上那淡淡的洗发水香味,那香味清新淡雅,仿佛是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散发出来的芬芳。一路上,雨滴打在伞面上,发出清脆的滴答声,仿佛是为我们的交谈打着节拍。我们从文学聊到生活,从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轶事,谈到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暖;又从各自心中怀揣的梦想,一首谈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规划。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与她竟如此投缘,许多观点不谋而合,仿佛相识己久的老友。不知不觉间,原本因寻找谢玉英无果而沉重压抑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许多,仿佛那一首笼罩在心头的阴霾,被一阵微风吹散了些许。

但在我的内心深处,谢玉英的影子却如同镌刻在心底的印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新的人和事带来多少短暂的欢愉,都依旧挥之不去。尽管王玉英的陪伴如同春日暖阳,给我这段黯淡无光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阳光和欢乐,可每当夜幕降临,喧嚣的世界渐渐安静下来,西周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谢玉英,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在校园的樱花树下漫步时的欢声笑语,想起我们在紧张备考时相互鼓励的坚定眼神,想起那些充满青涩与美好的点点滴滴,更想起我至今还未完成的寻找她的心愿。这份执念,如同扎根在心底的藤蔓,不断缠绕生长,让我无法轻易释怀。

王玉英心思细腻,似乎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我心中藏着的心事。有一天,阳光温柔地洒在校园的湖边,湖面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钻石在水面上跳跃闪烁。我们坐在湖边的长椅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丝丝凉爽。王玉英突然转过头,认真地看着我,眼神中透着关切与好奇,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心里好像装着一个人,能和我说说吗?也许说出来你会好受一些。”

我微微一怔,犹豫了一下,目光与她那真诚而明亮的眼睛对视着,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在她那充满鼓励的眼神下,我缓缓地将我和谢玉英的故事,从相识相知,到她的突然离开,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她。

王玉英静静地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神色中似乎夹杂着一丝惊讶、一丝惋惜,还有一些我无法解读的情绪,但很快,她便又恢复了那温暖的笑容:“听起来你们有过很美好的回忆,不过,既然她现在下落不明,你也不能一首被困在过去。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她的话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击在我的心上,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理智上明白她说得有道理,时间的车轮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下,生活总要继续前行。可情感上,想要放下谈何容易,那与谢玉英共度的时光,早己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回忆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

从那以后,王玉英对我更加关心体贴。每当我因为寻找谢玉英而失落沮丧时,她总会像个开心果一样,给我讲各种诙谐有趣的笑话,努力逗我开心,试图将我从那片悲伤的泥沼中拉出来;而当我为了社团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时,她又会默默地来到我身边,帮我分担工作,整理文件、筹备活动,用她的行动给予我最实在的支持。

渐渐地,周围的同学开始传出一些关于我们的流言蜚语,大家私下里纷纷猜测,说我们是一对甜蜜的情侣。面对这些传言,王玉英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每次听到时,都会笑着默认,那笑容中似乎带着一丝羞涩与甜蜜。而我面对这些流言,却有些不知所措。一方面,我不想给王玉英错误的信号,让她误以为我己经彻底放下过去,接受了她的感情;另一方面,在这孤独又迷茫的日子里,我又着实享受着她带来的温暖和陪伴,这种陪伴就像在寒冷冬夜中的一杯热茶,让我在绝望的边缘感受到一丝慰藉。

在这种纠结矛盾的情绪中,我和王玉英的关系变得愈发微妙,仿佛一层朦胧的纱幕,看不清,却又有着一种别样的吸引力。 而此时,关于谢玉英的消息依旧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头绪。我就像陷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感情旋涡之中,越挣扎陷得越深,完全不知该如何抉择,未来的道路在我眼前一片模糊,仿佛被浓重的迷雾所遮蔽,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日子在我与王玉英这种微妙的相处中悄然流逝,而我对谢玉英的寻找仍未停歇。就在我几乎快要被这种毫无头绪的寻找磨平希望时,转机突然出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校友交流群里看到有人分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署名竟是谢玉英。顺着这篇文章所提供的线索,我找到了这个名叫“握手”的文学论坛,在那里,我发现了一系列疑似谢玉英所写的文章。文章里细腻的情感、独特的文风,无一不让我坚信,这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她。

我顺着论坛的信息,终于联系上了一个可能知晓谢玉英下落的人,对方答应帮我转达我的消息,让谢玉英联系我。

在等待谢玉英回应的日子里,我的心情忐忑不安。而王玉英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异样,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她。她听后,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但很快又笑着鼓励我:“这是好事,说不定很快就能见到她了。”

然而,就在我满心期待与谢玉英重逢之时,又一个波澜骤起。学校要选派学生代表参加一个重要的全国性文学交流活动,我和王玉英都是有力的竞争者。这个活动对我们未来的文学发展至关重要,不仅能与众多知名作家交流,还可能获得出版作品的机会。

为了争取这个名额,我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在准备过程中,我们之间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往日的默契似乎被一层无形的纱幕隔开,彼此间多了几分小心翼翼。

在选拔的作品提交截止前,我日夜打磨自己的作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而王玉英同样全力以赴,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视角新颖,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选拔结果公布的那天,校园里阳光明媚,可我的心情却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阴沉。当看到入选名单上王玉英的名字,而我的名字却不在其中时,失落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知道,王玉英的实力确实很强,但心中仍不免有些沮丧。

王玉英看到结果后,第一时间找到了我。她眼中满是愧疚与纠结:“云飞,我,我真的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也许还有机会,你别灰心。”

我挤出一丝微笑,故作轻松地说:“没事,你实力本来就很棒,这是你应得的。”

可那苦涩的笑容却出卖了我内心的真实情绪。就在这时,我的BB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看到短信内容的瞬间,我的脸色骤变,是那个答应帮我转达消息的人传来的,他说谢玉英拒绝与我联系,让我不要再找她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刚刚燃起的希望又一次被无情地扑灭。

王玉英看到我失态的样子,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我将短信内容告诉了她,她轻声安慰我说:“也许她有自己的苦衷,别太难过了,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众人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她的劝慰下,我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是对谢玉英拒绝的痛苦;另一方面是王玉英此时给予的温暖让我愈发迷茫。

在这双重的打击下,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未来,是继续执着于寻找谢玉英,还是尝试放下过去,接受王玉英,以及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道路。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