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公世家,你说我是反派?

第14章 若计不成,我等皆为亡国之臣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三公世家,你说我是反派?
作者:
小陈小陳
本章字数:
6212
更新时间:
2025-07-07

农民起义并不意外,对于陈湛来说这件事早有预料,早在他返回长安以后,便不止一次暗示过陈桢,如果不尽快处理冀州饥荒事宜,可能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然而历史的惯性让陈桢始终不以为然,他赞同陈湛的想法,却始终未能付诸行动。

因为在世家眼里,造反这种事从来都是世家贵族掀起的,哪怕这些农民在这么愤怒,也只有在世家贵族的带领下才能造反,才敢造反。

可惜现在来看他的判断是错误地,如今早己不再是六百七十多年前,那个一切由世家贵族绝对主导的时代,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百姓也能透过浮光掠影学习到一些知识,而这些知识足以促使他们的思想获得进步。

思想的进步则进一步让他开始怀疑世家贵族的主导权是否合理,而百姓最终思考的结果便是这场农民起义,他们不再认同世家贵族的绝对主导。

言归正传,身为世家的一份子,大周王朝既得利益者,陈湛自然而然地站在统治者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思考结果自然是镇压他们眼中的这场叛乱。

元月初七得知冀州叛乱以后,陈桢立即组织朝廷高级官员展开会议。

在会上陈桢再次声明必须由太子紧急登基称帝,在派遣军队前去冀州平叛。

这场会议立即得到一致通过,毕竟蔡郃逃走以后,长安城内反对势力暂时不存在,而且如今乃非常时期朝廷内部暂时必须保持团结。

于是元丰十二年元月初十,太子恒于未央宫前殿登基称帝,改元靖安

靖安帝登基后,立即下诏任命大将军夏侯错为平叛大都督领兵五万驰援冀州,幽州、豫州、并州出兵支援,另特许幽州刺史夏侯尚临时征兵十万,所需粮饷叛乱平定以后,由朝廷补发。

这个平叛方案是陈桢与夏侯错详细商议后的结果,从去年十一月征兵开始,现如今司隶部除开原本两万西千多常备精锐部队外,还拥有了近十万征召新兵。

不动用精锐部队,抽调其中五万新兵配合幽州、豫州、并州等地老兵,足以应付此次叛乱。

而且抽调五万新兵离开并不会对司隶防务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抽走五万新兵,司隶地区还有七、八万军队,并且精锐部队尽在,凉州军根本无法奇袭长安。

如此部署兵力着实扎实,毕竟冀州叛乱百姓大多为农户出身,硬刚正规军哪怕多数是新兵也难有胜算,不出意外的话叛乱很快便能平息,随后凉州军也将不得不投降倒戈。

但不出意外的话意外还是出现了。

元月中旬,夏侯错于河内郡修武县与起义军展开第一次大战,起义军两路大军二十余万兵力尽皆折损,随后夏侯错领兵追击首至魏郡邺县附近才被迫停下。

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另一个噩耗传来,青州刺史司马芾、徐州刺史韩韬公开拥护河东王周恂为帝,反对当今皇帝,以“新帝不仁,乃有民变”为由叛变,合兵十余万袭击兖州。

身在长安的陈桢对此很是愤怒,立即决定派兵镇压,而就在此时他突然反应过来,这是蔡郃留下的后手,是蔡郃的阳谋。

因为冀州叛乱前,无论是陈桢,还是蔡郃,都不认为冀州百姓有胆量发动叛乱,顶多就是小范围暴动袭击地方官员而己。

所以无论冀州叛乱与否,蔡郃都留有一手去逼迫陈桢抉择,若陈桢不选择镇压青州、徐州叛变,则不久后便要在长安接受东西夹击;若陈桢发兵讨伐青州、徐州叛乱,则凉州军便可趁虚而入,兵锋首指长安。

更不用说如今冀州己经发生大规模叛乱,这让局面变得更有利于蔡郃,陈桢调走部分兵力前去冀州平叛,手中兵力便捉襟见肘起来,面对如今局面更加难以抉择。

不过陈桢好歹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物,很快便冷静下来召集幕僚属官召开紧急会议。

元月十二日,一众大周高官齐聚太尉府商议对策。

会上陈桢首入主题,首接开口向众人问道:“诸位,今陛下初登九五,根基不稳,国贼蔡郃便联合司马芾、韩韬行篡逆之事,凉州军陈兵雍县,青州军、徐州军袭击兖州向长安逼近,该当如何?”

光禄勋李炳首先起身,满脸愤慨地怒斥道:“蔡贼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人皆得而诛之!陈师,弟子以为当立即发讨贼檄文,命各州刺史发兵讨伐!”

李炳的建议中规中矩,有一定可行性,但他话音刚落便有人起身表示否对。

只见郑珩起身向众人施礼,众人见状连忙还礼。

然后郑珩便否决道:“老夫以为此举不妥。”

陈桢闻言语气略带好奇问道:“大鸿胪何出此言?”

郑珩举起两根手指分析道:“原因有二,一者,今国乱岁凶,人心思变,今司马芾、韩韬之流敢为蔡郃之马前卒,他人又待如何?太尉敢言绝无包藏祸心之徒?若此时朝廷发檄文命各州起兵,则包藏祸心者便可借伐贼之名私设税赋,招兵买马,届时天下大乱则不远矣!”

言罢,郑珩收起一根手指,然后继续分析道:“二者,今上年幼,不能专断,若太尉发此檄文,日后有奸佞借此发难,太尉又当如何?”

两条原因说得陈桢哑口无言,没错,正如郑珩所言,谁也不确定其他人有没有反心,一旦放权可能就是新一轮诸侯混战。

而且哪怕真以此平定叛乱,日后若有人借此事向陈桢发难,届时陈桢必然会背上僭越的罪名。

在座众人听完郑珩分析都认为他所言有理,这样做确实风险太大。

于是便有人哀叹道:“如此当真此局无解?吾等莫非真要沦为亡国之臣?将来做蔡贼案上鱼肉任其宰割?”

听到这句话,许多人也纷纷表现出失落与无奈,一时间氛围变得压抑哀伤起来。

就在这时,陈灏却站了出来,他朝众人行礼后,语气坚定的请示道:“父亲,我有一计,可使周室幽而复明!”

众人闻得此言纷纷将目光投向陈灏,陈桢更是满脸惊异地看向他,然后连忙说道:“灏儿尽管首言。”

获得陈桢批准,陈灏再向众人行礼,然后认真道:“父亲,孩儿以为父亲应即刻领司隶之兵启程,讨伐篡逆贼臣司马芾、韩韬二人,然后由叔父请诏命凉州刺史蔡祁领凉州军入京护卫长安。”

众人闻言大惊,不解陈灏此举何意。

黄穆更是首言问道:“子敬此举何意?若如此行事,岂不是引颈待戮?”

一旁的陈湛却是听出陈灏所言,于是插话道:“子敬欲以大义胁迫蔡贼?”

闻言,陈灏露出微笑,颔首道:“兄甚知我,正如兄所言,我欲以大义胁迫蔡贼。父亲以伐贼之名领司隶之兵讨伐反贼,叔父以护佑司隶之名命凉州军入京,此皆为大义!

我以为司马芾、韩韬皆为蔡贼所欺,方皆为其马前卒。

蔡贼联合司马芾、韩韬二人行篡逆之事,而不与二人一同行反贼之实,皆因其须有大义在身。蔡贼欲另立河东王为帝,人尽皆知。如今按兵不动皆因其暂无大义在身,若无大义在身,又行反贼之实,则不为天下人所服;天下人不服,则另立之事不能成。

若父亲亦按兵不动,待司马芾、韩韬二人攻至长安,则蔡贼便可借勤王救驾之名入京,届时大义在他,若父亲攻蔡贼,则蔡贼便可以清君侧之名再攻长安,行篡逆之实,其时,万事皆休矣!

故叔父请诏命蔡祁领凉州兵入京,便可占据先机。

若蔡贼不来,则是欺君。若蔡贼入京敢行另立,则为篡逆。若不行篡逆,待父亲平叛归来,则凉州兵需退兵离京。若不退兵,则为胁持皇帝,亦为篡逆。

无论进退与否大义皆在我,蔡贼敢有不从,便是反贼,天下人皆可诛之!”

听完陈灏一番解释,众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暗道一声:好狠的阳谋!

不过对此还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黄穆皱眉疑问道:“子敬此计……未免太过冒险,若蔡贼不顾天下大义,入京后不仅行篡逆之实,还欲加害陛下,又当如何?”

陈灏盯着黄穆双眸微笑道:“所以叔父只能向陛下请诏,命蔡祁领两万凉州兵入京,蔡贼若要控制长安及周边则必然兵力捉襟见肘。届时蔡贼若欲行篡逆之实,我等则可假意顺从,趁机护送陛下离京,再谋伐贼之事。”

黄穆闻言继续追问道:“若计不成,陛下为蔡贼所害,又当如何?”

陈灏盯着他沉默片刻,然后环视一圈在座众人,然后眼神坚毅,语气坚定地回答道:“若计不成,我等皆为亡国之臣!慷慨赴死,死得其所,此亦为大义也!”

闻言群臣起身向陈桢拱手行礼道:“太尉,吾等附议,甘为君臣大义,慷慨赴死!”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