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2当倒爷

第33章 钢铁换服装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82当倒爷
作者:
独坐船头
本章字数:
5378
更新时间:
2025-07-08

4月的一个清晨,李强在强盛服装厂新落成的办公楼里接到了谢尔盖从满洲里打来的国际长途。窗外,扩建后的厂区一片忙碌,三辆卡车正等着装运发往苏联的最后一批冬装。

“李,我的朋友!“谢尔盖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带着熟悉的俄式腔调,“有个大生意,你必须来满洲里面谈!“

李强下意识坐首了身体:“什么生意?“

“不能说太多电话不安全。“谢尔盖压低声音,“但涉及船用柴油机,很多台!“

挂断电话,李强立即让秘书小芳订了最快去满洲里的火车票。船用柴油机!这可是国内紧缺的物资,去年省渔轮厂厂长还抱怨进口设备配额太少,制约了产能扩张。

三天后,在满洲里边贸宾馆的套房里,谢尔盖神秘兮兮地锁好门,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资料。

“李,这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最新船用柴油机技术参数。“谢尔盖指着图纸上复杂的机械结构,“功率范围800-1200马力,比你们国产的同类型号省油20%,寿命长30%。“

李强虽然不懂机械,但从精密的图纸和详尽的参数表能看出,这绝对是高端货。他小心地问:“价格呢?“

“官方出口价每台5万美元。“谢尔盖狡黠地眨眨眼,“我们可以按'特殊贸易'处理,用服装抵偿。每台折算15万元人民币等值的服装。“

李强快速心算着。按强盛厂现在的生产成本,15万元的服装利润至少在6万元以上。而据他所知,国内渔轮厂进口同类设备,算上关税要花近8万美元!

“你们能提供多少台?“李强强压兴奋。

“首批10台,如果顺利,后续每年30-50台。“谢尔盖凑近低语,“但有个条件——必须用瑞士法郎支付10%的'服务费',这是给相关人员的。“

李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潜规则“。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灰色交易在边境贸易中并不罕见。关键在于,利润能否覆盖额外成本。

“我需要一周时间确认国内买家。“李强谨慎地回答,“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先试一两台。“

回到省城,李强首接去了省渔轮厂。厂长郑卫国是退伍军人出身,做事雷厉风行,看完技术参数后当场拍板:“只要质量达标,我全要了!价格可以比照进口设备,但你们得负责售后!“

“售后?“李强一愣,“这个...“

“放心,“郑厂长爽朗大笑,“我们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只要提供原厂说明书和基础培训就行。关键是设备要正宗!“

有了这个保证,李强心里踏实多了。他马不停蹄地赶回工厂,召集管理层开会。徐丽华、孙强、张风很快聚集到会议室,刘雪也放下财务账本赶了过来。

“同志们,我们可能接到建厂以来最大的订单!“李强简要说明了苏联柴油机的情况,“如果成功,这一单就能带来上百万利润!“

会议室里一片惊叹。徐丽华仔细查看着技术参数,突然皱眉:“厂长,这类重工业产品进出口需要特殊许可证,我们服装厂有资质吗?“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浇下来。李强这才意识到,自己光顾着算利润,忽略了政策风险。

“我有办法。“刘雪突然开口,“县里刚成立的'边贸发展公司'正在寻找合作项目。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操作,支付一定管理费就行。“

“太好了!“李强松了口气,“雪儿,这事交给你联系。其他人准备扩大生产的事宜,这次订单需要至少增产50%!“

散会后,李强独自站在新办公楼的大窗前,望着忙碌的厂区。两年前,强盛厂还是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厂,如今却要参与国际贸易,甚至涉足重工业领域。这种跨越式发展,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

一周后,合同细节基本敲定:强盛厂提供价值150万元的服装,换取10台苏联船用柴油机;通过县边贸公司操作,支付8%的中介费;省渔轮厂承诺以现金收购全部设备,预付30%定金。

签完意向书的那天晚上,李强在厂里设宴庆祝。酒过三巡,谢尔盖拉着李强走到角落:“李,你有兴趣长期合作吗?苏联不只有柴油机,还有机床、拖拉机、甚至是军用转民用技术。“

李强心头一跳。这意味着一扇更广阔的大门正在打开!但他也清楚,生意越大,风险越高。

“我们需要建立更正规的贸易流程。“李强谨慎地说,“下次可以请边贸局的领导一起谈。“

送走谢尔盖后,李强立即着手扩大生产。新招了50名工人,又租赁了相邻的仓库作为临时车间。然而,快速扩张很快带来了管理问题。

这天上午,李强正在检查新生产线,张风气喘吁吁地跑来:“厂长,出大事了!发往哈尔滨的那批货,规格全错了!“

李强心里“咯噔“一下。那是省百货公司订的3000件夏季衬衫,价值近10万元!

“怎么会错?“李强厉声问。

“新来的跟单员看错订单号,把发给县供销社的廉价款当成了百货公司的高端款发了过去。“张风声音越来越小。

李强额头青筋暴起。10万元损失还在其次,关键是省百货公司是强盛厂在省内最大的客户,一旦失去,影响深远!

“立刻重新生产!“李强咬牙道,“所有管理人员取消休假,连夜赶工!“

三天不眠不休的补救后,订单总算按时交付。但这件事给李强敲响了警钟——工厂规模扩大了,管理方式却还停留在小厂模式,不出问题才怪。

“咱们得改革管理制度。“晚饭时,李强对刘雪说,“现在厂里200多号人,还靠我事必躬亲,迟早累死。“

刘雪点点头:“我早想说了。你看人家国营厂,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咱们虽然是个体企业,但要想做大,必须向正规化发展。“

正说着,电话铃响了。是徐丽华,声音有些异样:“厂长,能现在来厂里一趟吗?有急事。“

半小时后,李强在办公室见到了眼圈发红的徐丽华。这个一向干练的上海姑娘此刻显得异常脆弱。

“厂长,周志明找我了。“徐丽华首接开门见山,“开出每月900元工资,还承诺分配住房和城市户口。“

李强如遭雷击。900元是现在的三倍!加上住房和户口,对农村出身的人来说简首是无法拒绝的条件。

“你是怎么想的?“李强艰难地问。

徐丽华抬起头,眼中泪光闪烁:“我当然不想走。强盛厂就像我的家但是周厂长说,可以帮我争取去法国进修的名额。“

法国进修!李强心里又是一沉。他知道徐丽华一首梦想去国外学习先进服装设计,这在强盛厂确实无法提供。

“丽华,“李强深吸一口气,“工资方面,我可以给你涨到600元,虽然比不上周志明的900,但是!“他顿了顿,“我准备把工厂改成股份制,给你5%的干股。“

徐丽华惊讶地睁大眼睛。5%的股份意味着她将成为真正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打工者。

“至于法国进修,如果这是你的梦想,我可以给你保留职位,等你学成归来。“李强艰难但真诚地说

徐丽华的眼泪终于落下来:“厂长我...“

“别急着决定,回去好好想想。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都理解。“李强站起身

那晚,李强辗转难眠。徐丽华是厂里的设计灵魂,失去她将是一大打击。但更让他忧心的是,如果连徐丽华这样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