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2当倒爷

第32章 易货贸易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82当倒爷
作者:
独坐船头
本章字数:
8306
更新时间:
2025-07-08

1984年3月的一个清晨,李强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窗外天色刚蒙蒙亮,刘雪还在熟睡。

李强轻手轻脚地拿起客厅的电话听筒:“喂,哪位?“

“李!出大事了!“电话那头传来谢尔盖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声音里透着罕见的慌张,“卢布,贬值了!昨天,官方汇率下调30%!“

李强瞬间清醒,后背沁出一层冷汗。强盛厂刚刚发往苏联的5000件冬装,按合同约定是以卢布结算的尾款,这一贬值意味着近三成的利润将化为乌有!

“什么时候的事?“李强压低声音问。

“昨天下午,突然宣布的。“谢尔盖语速飞快,“我们公司,也受严重影响。李,我们必须见面谈,尽快!“

挂断电话,李强站在窗前,望着东方渐渐亮起的天色,大脑飞速运转。按照合同,这批货物尾款应该是12万卢布,按原汇率约合人民币28.8万元,现在一下子缩水到20万元左右,损失高达8万多元!

“怎么了?“刘雪不知何时己经醒来,披着外套站在卧室门口,脸色有些苍白。

李强简单说明了情况。刘雪听完,立刻转身回屋,片刻后拿着计算器出来,手指飞快地按动着。

“不算不知道...“她抬起头,眼中满是忧虑,“这批订单原材料加人工成本就花了18万,算上运输和其他费用,如果只收回20万,利润还不到2万元!“

而按照原计划,这笔订单预期利润应该在10万元左右。李强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第一次做国际贸易就遇到这种变故,难道真要认栽?

“我去趟满洲里。“李强迅速做出决定,“当面跟谢尔盖商量对策。“

刘雪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点点头:“路上小心。我这就去厂里准备相关资料。“

当天中午,李强就登上了开往满洲里的火车。深秋的东北平原一片金黄,丰收的景象与他阴郁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他反复翻看着合同,希望能找到什么补救条款,但白纸黑字写明了以卢布结算,汇率风险由卖方承担。

“还是经验不足啊...“李强懊悔地想着。如果当初听马特维耶夫的建议用瑞士法郎结算,或者至少约定汇率波动范围,现在就不会这么被动。

满洲里边贸宾馆的会议室里,谢尔盖早己等候多时。这位往日神采奕奕的苏联商人今天看起来憔悴了不少,眼下的黑眼圈显示他可能一夜未眠。

“李,我的朋友,“谢尔盖开门见山,“这次变故,我们都很受伤。但请相信,不是我们公司的责任。“

李强强压怒火:“谢尔盖先生,合同就是合同。但我想知道,贵公司打算怎么履行付款义务?“

谢尔盖叹了口气,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文件:“两个方案。一是按新汇率支付卢布,这是我们合同规定的...“

“这等于让我们承担全部损失!“李强打断他。

“二是...“谢尔盖犹豫了一下,“我们尝试其他支付方式。你知道,苏联有很多资源。“

李强心头一动:“什么资源?“

“木材,钢材,化肥...“谢尔盖压低声音,“这些东西,在中国很值钱,对吧?“

以货易货!李强眼睛一亮。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建设如火如荼,木材和化肥确实是紧俏物资。如果能以合理比例折算...

“具体怎么操作?“李强凑近问。

经过一整天的艰难谈判,双方终于达成新协议:苏联方以等值木材和化肥抵偿服装货款,按中国市场价折算。具体品种和数量由谢尔盖一周内提供清单,李强确认后执行。

“还有一个问题,“李强提出关键一点,“这些物资的进口配额怎么解决?“

谢尔盖神秘地笑了:“马特维耶夫副局长,会帮忙。当然,需要一点...润滑费。“

李强会意。在当时的边境贸易中,这种“灰色操作“并不罕见。他估算了一下,如果能顺利通关,这批物资在国内转手的利润可能比原计划的服装利润还高!

回厂的火车上,李强的情绪己经由阴转晴。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刘雪和管理团队。这次危机,说不定能变成转机!

然而,一进家门,他就发现情况不对。刘雪躺在床上,脸色煞白,小芳正在一旁给她喂药。

“怎么了?“李强慌忙放下行李。

“老板娘突然头晕,“小芳焦急地说,“厂医来看过,说是感冒加上过度劳累导致的需要多休息。“

李强心疼地握住妻子的手:“你怎么不告诉我?“

刘雪虚弱地笑笑:“你那边事情更重要...谈判怎么样?“

李强简要说明了易货贸易的方案。刘雪听完,挣扎着要起身:“我得去厂里这些物资的行情要调研,财务安排也要有人盯着。“

“躺着别动!“李强轻轻按住她,“这些事交给我和徐丽华他们。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养好身体。“

刘雪还想争辩,一阵眩晕却让她不得不躺回去。李强转头对小芳说:“去告诉张风、孙燕和徐丽华,明早八点开会,讨论易货贸易的事。“

那一晚,李强亲自下厨熬粥,又哄小东军睡觉,还检查了宝儿的作业。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再看看床上憔悴的妻子,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家庭责任“西个字的分量。

第二天一早,管理层会议准时开始。李强先通报了卢布贬值的情况和易货贸易的解决方案,然后请大家各抒己见。

“木材和化肥确实紧俏,“孙强挠着头说,“但咱们不懂这些啊,怎么确保不被坑?“

刀疤翻看着李强带回来的苏联物资目录:“我觉得应该优先选择标准化程度高、容易估价的品种。比如松木原木,国内有明确的价格标准;尿素化肥也有国家指导价。“

“运输和仓储是大问题。“张风提出实际困难,“那么多木材,放哪儿?怎么运?“

“可以联系县物资局,“李强早有考虑,“他们一首缺木材,如果咱们以优惠价转让部分,说不定能借用他们的仓库和运输队。“

会议持续了整个上午,最终制定出一套详细方案:优先接收松木和尿素,数量各半;联系县物资局合作;剩余部分转卖给省建材公司...徐丽华甚至提议保留少量优质木材,为工厂扩建新厂房做准备。

“大家考虑得很周全。“李强满意地总结,“这次危机提醒我们,国际贸易风险多,以后合同必须增加汇率条款。同时,这也是个机会,让我们尝试多元化经营。“

会后,李强特意留下徐丽华:“丽华,雪儿需要休息,财务这块你多费心。特别是外汇结算和物资估价,一定要仔细。“

徐丽华点点头:“厂长放心。”

两天后看见李强为木材销路的事发愁刘雪犹豫了一下,“强子我有个表哥在省外贸局,对苏联物资行情很了解,要不要请他帮忙把关?“

“太好了!“李强眼前一亮,“尽快联系,咨询费按市场价付!“

接下来的日子,强盛厂仿佛变成了一家小型外贸公司。李强频繁往返于满洲里和省城之间,办理各种手续;徐丽华负责财务核算和行情调研;孙强孙燕则带着工人们加班加点,完成剩余的苏联订单。

刘雪在家静养了一周后,实在坐不住了,每天上午到厂里工作几小时,下午回家休息。李强虽然心疼,但也理解妻子对工厂的牵挂,只好嘱咐小芳多照顾着点。

4月初,第一批抵偿物资终于到货——五十节车皮的优质西伯利亚松木和二十吨尿素化肥。看着堆积如山的原木,李强既兴奋又忐忑。按照省建材公司的报价,这批木材价值远超服装货款,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反而会成为负担。

关键时刻,刘雪的表哥帮了大忙。这位在省物资局工作的远亲介绍了几个急需木材的国营建筑公司,短短一周就消化了八成库存,而且全是现款交易!

“强子,算出来了!“一天晚上,刘雪兴奋地摇醒刚睡着的李强,“扣除所有费用,这批木材和化肥的净利润将近17万!比原计划的服装利润还高50%!“

李强睡意全消,一把抱住妻子:“真的?太好了!“但马上又紧张起来。

刘雪拿出账本,详细解释各项收支,“最妙的是,我们留下了二十方优质木材,足够扩建一个车间!“

夫妻俩坐在床上,头碰头地规划着工厂的未来。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账本上那一行行整齐的数字上,也照在两张充满希望的脸上。

第二天,李强召开全厂大会,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工人们欢呼雀跃,谁也没想到一场汇率危机反而让工厂获得了更大收益。

“同志们,“李强高声宣布,“这次成功转型是全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为表彰大家的贡献,本月每人发80元特别奖金!“

掌声经久不息。李强环视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孙强、孙燕、张风、徐丽华、刀疤...这些曾经的小裁缝、农民、下岗工人,如今都成了国际贸易的参与者。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真的改变了普通人的命运!

会后,李强特意找到刘雪:“雪儿,你表哥这次帮了大忙。我想请他做咱们厂的贸易顾问,按月付咨询费,你看怎么样?“

刘雪眼睛一亮:“太好了!他正好有些外贸配额资源,说不定能帮我们拿到更多苏联订单!“

“不止苏联,“李强眼中闪着光,“谢尔盖说东欧国家也缺轻工业品。波兰的雅罗斯瓦夫上次在赤塔展会上就表示过兴趣...“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推开徐丽华走了进来:“厂长,县里通知明天去开会,说是要表彰咱们厂创汇有功!“

刘雪一下就激动的站起来“你慢点走!“李强赶紧上前搀扶,“这种会我去就行了,你在家休息。“

“不行,“刘雪固执地摇头,“我是财务负责人,创汇数据我最清楚。“

徐丽华识趣地告辞离开。李强扶着妻子坐下,给她倒了杯温水:“雪儿,这段时间辛苦你了。等这批订单彻底结束,咱们好好休息一阵。“

“怎么休息?“刘雪笑着摇头,“现在正好是春装生产旺季。再说,谢尔盖不是又下了3万件订单吗?“

“那些可以交给孙强姐弟和徐丽华负责。“李强握住妻子的手刘雪靠在丈夫肩上,轻轻叹了口气:“强子,有时候我真怕这是一场梦。两年前咱们还只是个小服装店,现在居然做起了国际贸易。“

“这不是梦。“李强搂紧妻子,“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时代。只要敢想敢干,普通人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正说着,小东军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后面跟着气喘吁吁的外婆:“哎呀,这孩子跑得真快“

“妈妈!爸爸!“小东军扑到刘雪腿上,举起一个简陋的木制玩具,“张风叔叔做的,小马!“

李强抱起儿子,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喜欢吗?爸爸下次给你带真正的苏联套娃!“

刘雪的母亲摇摇头:“你们啊,就知道惯孩子。现在家里玩具堆成山,小东军还整天要新的“

“妈,时代不同了。“李强笑道,“咱们小时候要是有件像样的玩具,能高兴半年。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要求自然高。“

老太太撇撇嘴,没再说什么,转身去厨房准备晚饭。李强和刘雪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幸福与满足。

窗外,夕阳西下,将强盛服装厂的招牌染成了金色。车间里,缝纫机的“哒哒“声依旧响个不停,那是奋斗的声音,是希望的声音,更是这个改革开放年代最动人的乐章。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