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出版社年度总结会的资料堆在桌上,沈岁安翻到财务报表时,目光忽然顿住。
在“长期合作资助方”一栏里,“星轨教育基金会”的名字赫然在列。
资助金额从她入职那年起,每年都稳定地出现在账面上。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是江辞京的基金会。
她入职这家出版社整整三年,从未听说过有外部资助。
负责财务的大姐恰好路过,看见她盯着报表发呆,笑着解释:“哦,这个星轨基金会啊,是我们社的贵人呢。
前几年出版社资金周转困难,都是靠这笔资助撑过来的,尤其是你负责的青春文学板块,他们格外关照。”
沈岁安捏着报表的手指微微收紧:“他们……为什么会资助我们?”
“谁知道呢。”大姐耸耸肩。
“只说是看好青少年文学,指定要重点支持几个新锐作者,你就是其中一个。
说起来也巧,你刚入职那年,他们就主动联系我们了。”
刚入职那年,正是她出版《海边的向日葵》的前一年。
沈岁安合上报表,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酸又软。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策划系列丛书时,因为资金不足差点放弃,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得到了额外预算。
有次出版社官网被黑客攻击,后台数据险些丢失,技术部门焦头烂额之际,问题却被一个匿名的技术团队连夜解决了。
当时只当是运气好,现在想来,全是他不动声色的守护。
下午去江辞京公司送新书合作合同,她特意提前了半小时。
办公室里没人,他大概是去开项目会了。
她的目光落在他办公桌的文件架上,最底层放着一叠厚厚的卷宗,封面上写着“版权纠纷处理案”。
好奇心驱使下,她轻轻抽出来翻了两页,瞳孔骤然收缩。
那是三年前,她的一本书被人恶意抄袭,对方还反咬一口,说她借鉴了他的“创意”。
当时她焦头烂额,西处找证据却屡屡碰壁,最后是出版社的法务团队突然找到了关键证据,对方才仓皇撤诉。
卷宗里详细记录着取证过程,很多关键线索都来自一家名为“法律咨询”的公司,联系人一栏写着江辞京的助理名字。
“在看什么?”
江辞京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沈岁安像被抓包的小孩,慌忙合上卷宗放回原位,脸颊有些发烫。
“没什么,等你的时候随便看看。”
她避开他的目光,将合同递过去,“这是最终版的合作协议,你看看没问题的话签字就行。”
江辞京接过合同,目光却在她微红的耳尖上停留了几秒,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他没有立刻翻看,而是走到窗边,拿起水壶给向日葵浇水:“报表看到了?”
沈岁安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声音有些闷:“看到了。
还有……三年前的版权纠纷,也是你帮的忙吧?”
他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怕你知道了会躲开。”
他总是这样,把所有的好都藏在暗处,生怕惊扰了她,生怕她觉得是负担。
“江辞京,你到底……”
沈岁安的声音有些发颤,“你就不怕我真的永远不知道吗?”
“不怕。”他看着她,眼神认真而笃定。
“只要能看着你顺顺利利的,知不知道都没关系。”
沈岁安的眼眶忽然就红了。
她想起那些独自加班的深夜,想起为了赶稿吃的泡面,想起面对质疑时的委屈,原来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一首有个人在默默托举着她,替她挡住了风雨。
“以后不许这样了。”她吸了吸鼻子,语气里带着点哽咽。
江辞京的眼里瞬间漾开笑意,像被阳光照亮的湖面:“好。”
一周后,沈岁安的新书签售会在市中心的书店举行。
她刚走到签售台后,就看见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个巨大的花篮,花瓣在灯光下格外鲜亮,中间插着一张白色卡片。
她拿起卡片,上面只有一行字:像你一样,永远迎着光。
字迹是他的。
周围的读者发出小声的惊叹,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有人笑着打趣:“沈老师,这花篮是谁送的呀?好有心哦。”
沈岁安的心里像揣了个小太阳,暖融融的。
她抬起头,目光穿过攒动的人群,落在书店入口处。
江辞京就站在那里,穿着简单的黑色风衣,手里拿着一本她的新书,正看着她,嘴角噙着浅淡的笑意。
签售会进行得很顺利,读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和热情。
沈岁安握着笔,耐心地签名、合影,偶尔抬头看向入口处,那个身影始终没有离开。
轮到一个小姑娘时,她抱着书,眼睛亮晶晶地问。
“沈大大,书里的女主角最后和那个默默守护她的人在一起了吗?我好希望他们在一起呀。”
沈岁安笑了,在扉页上写下“愿你也能遇到为你挡雨的人”。
江辞京恰好也在看她,眼里的笑意温柔得像一汪春水。
“会的。”她轻声说,像是在回答小姑娘,又像是在对自己说,“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
签售会结束时,暮色己经降临。
江辞京走过来,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包:“累坏了吧?想吃点什么?”
“你送的花很好看。”沈岁安看着他,眼里带着狡黠的光,“卡片上的字也很好。”
江辞京的耳根微微发红:“就想告诉你,你一首都在发光。”
未说出口的温柔,终究在时光里开出了花,像向日葵一样,永远迎着光,朝着彼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