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西年计划”核心框架(1935-1938):
1. 目标:*建立以张家口、奉州、大青山为铁三角,具备基本自持能力的战时军工-重工业体系,实现关键武器弹药(步枪、子弹、75mm级火炮及炮弹、柴油机、装甲钢)的稳定量产,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2. 核心原则:
军事优先: 一切资源向军工、能源、基础原材料(钢铁、化工)倾斜。
集中统制:*成立“联合阵线战时经济总署”(程志远兼署长,林国栋任常务副署长),对辖区内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实行严格的计划分配和管制。废除旧币,发行“工分券”作为内部流通和劳动报酬凭证。
土洋结合:在缺乏精密设备条件下,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技术人才(陈启元团队)和传统工匠智慧,进行技术改良和“代用品”研发。
纵深布局:奉州(军工核心)、张家口(政治、机械、化工中心)、大青山(秘密分厂、资源储备)形成互补与备份。
3. 重点领域与攻坚项目(1935年启动):
能源命脉
奉州一号水电站扩容:立即增派工程兵和征召民工,抢修被小股日军渗透破坏的输电线路,并启动二期扩容工程(目标:发电量提升50%)。林国栋坐镇指挥,调用所有储备水泥和钢筋。
煤炭:全面接管并整顿张家口周边(下花园、宣化)的中小煤矿,引入简易通风设备和轨道运输,强制推行三班倒,目标月产量翻倍。组建“煤炭突击队”,由富有矿工经验的干部带队。
石油替代:“煤变油”项目(代号‘黑龙’)紧急上马! 在陈启元建议下,于张家口郊外秘密选址,利用缴获的部分伪蒙疆化工设备(反应釜、蒸馏塔)和本地耐火砖,建设小型煤焦油加氢试验厂。目标:从劣质煤中提取少量柴油和汽油,缓解燃料危机。技术负责人:一位曾留学德国的化工工程师(刚从金陵方面“抢救”过来)。
钢铁脊梁
“奉州-张家口联合钢铁厂”:** 整合奉州原有小型炼铁高炉(使用本地低品位铁矿)和张家口缴获的伪蒙疆钢铁厂(拥有两座20吨平炉)。首要任务:**集中力量生产合格的装甲钢胚料和炮管钢!** 陈启元团队与老炉工同吃同住,日夜试验:
“叠浪淬火法”:针对锅炉钢强度不足问题,试验多层钢板叠加后特殊淬火工艺,提升整体韧性。
“废钢精炼”: 设立专门的“废钢收集队”,走村串户甚至潜入敌占区边缘,高价回收一切金属(尤其废旧火炮、机器零件、铁轨),在平炉中精炼提纯,作为特种合金的替代来源。重点:收集含镍铬的日军装备残骸!
“耐火材料攻关”:本地粘土质量差,平炉炉衬寿命短。组织地质队寻找优质耐火土,并试验用石墨粉和石英砂改善配方。
机械母机:
“母机复制计划”: 集中所有技术精湛的车工、钳工、铣工,以仅有的几台相对完好的缴获日本机床(如池贝车床)和一台残破的德国希勒铣床为“母本”,进行1:1仿制与改良!目标:1935年底前,仿制出5台可用于加工炮管膛线、柴油机曲轴的核心机床。陈启元亲自督造,提出“精度不够,手艺来凑;材料不行,淬火补强”的口号,鼓励老师傅们发挥极限技艺。
“大青山秘密机械分厂”: 利用天然山洞,将部分关键设备和生产线转移进去,防止日军空袭。同时开始手工打造简易的锻锤、压力机,解决大型零件锻造问题。
化工血脉:
“火神计划”: 在张家口建立基础化工厂,首要目标:量产硫酸和硝酸!(制造火药、化肥、酸洗钢材的关键)。采用最古老的“铅室法”生产硫酸(虽然效率低污染大,但设备简单,可用陶缸代替部分铅室)。硝酸则通过硫酸与智利硝石(需秘密走私)反应获得。厂区弥漫着刺鼻的黄烟,工人需佩戴简陋的浸碱口罩。
“黑火药升级与无烟火药攻关”: 在稳定供应黑火药(供民兵和手榴弹)的同时,集中化学力量,利用有限的硝化棉原料,试制单基发射药(用于子弹和炮弹)。严格控制温湿度,防止爆炸事故。
农业基础:
“千亩梯田垦殖团”: 在军队保护下,大规模组织难民和闲散劳力,向更偏远的山区开辟梯田,推广耐寒抗旱作物(如土豆、高粱)。林国栋推行“战时农庄制:土地公有,集体劳作,按“工分”分配口粮,确保粮食最低自给率,避免因封锁导致大规模饥荒。
4. 人力资源动员(前所未有的强度):
“全民皆工”指令: 辖区内所有16-55岁健康男女,除必要农业、军事人员外,一律纳入战时生产体系。实行“8-8-8”制度(8小时军工生产,8小时军事训练/义务劳动,8小时休息)。
技术人才“特搜令”:成立特别工作队,由韩云山(因其熟悉旧军队和地方势力)负责,深入敌占区和国统区边缘,不惜一切代价“请”(或“绑”)回各类工程师、技工、教师、医生。承诺高额“工分”和家属安全保障。
“扫盲速成班”:在工厂、军营、田间地头开设识字班和基础技术培训,目标是让所有生产者在一年内认识500个常用字和掌握本岗位操作规范。教材是油印的《工人识字课本》和《军工生产要诀》。
严酷的现实与微弱的曙光
计划是宏大的,执行是极其艰难的。程志远办公室的墙上,巨大的计划进度表上,代表“滞后”的红色标记远多于绿色。
“黑龙”受挫:煤焦油加氢试验连续失败三次,宝贵的催化剂消耗殆尽,反应釜因材料不耐高压高温出现裂纹。留学工程师急得满嘴燎泡。
*钢铁困局:平炉炼出的所谓“装甲钢”,经测试抗弹性能仍远低于缴获的日本钢板。“叠浪淬火”后的钢板,焊接时因应力集中屡屡开裂。合格的炮管钢胚料月产量不足3根!
母机之痛:仿制的第一台车床,在加工第7根曲轴毛坯时,主轴轴承因材料疲劳碎裂,连带损毁了珍贵的刀具。
化工毒瘴:铅室法硫酸厂发生泄漏,黄绿色烟雾笼罩半个厂区,造成数十名工人中毒,生产停滞数日。
人力极限:超强度劳动和营养不良,导致工人病倒率激增。新开辟的梯田遭遇春寒,幼苗冻死大半。不满和怨言在底层蔓延,部分旧官吏暗中阻挠统制政策。
然而,黑暗中亦有星火:
“龙心-I”的坚持:使用改良工艺(渗入微量缴获镍铬)锻造的曲轴,在“龙心-I”柴油机上连续运行200小时未失效!虽然月产量只能满足2-3台发动机,但证明了方向正确。陈启元在实验记录上重重写下:“材料决定上限!”
土法上马的智慧:一位老钳工用报废的日军炮管,手工磨制出简易的深孔钻头,居然成功加工出一根75mm炮管(内壁粗糙,寿命存疑,但能用!)。这启发了陈启元尝试用“冷挤压”工艺加工小口径炮管。
意外的“输血:赵振武在“破晓”行动的最后阶段,命令工兵抢回了日军重炮阵地几块未被完全炸毁的厚重炮盾装甲(镍铬合金钢)。这几块“废铁”被如获至宝地运回奉州,成为研究合金成分和仿制的关键样本。
民心的凝聚: 当程志远亲自带着口粮慰问中毒工人,并宣布将总司令部配给削减一半用于改善工人伙食时,工棚里响起了压抑的哭声和“跟司令干到底”的吼声。简单的“工分制”让普通农民和工人第一次感受到“多劳多得”的公平,激发了部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