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衣寒骨,江山如画

第16章 纸起山河

加入书架
书名:
铁衣寒骨,江山如画
作者:
里山的宫小龙
本章字数:
4708
更新时间:
2025-06-26

从归卷堂封禁,到流书传志不过月余,天下纸未息,卷己成山。

南镇渔夫用舟送纸,称为“水志”;

北岭木匠以刻代笔,落志于梁柱,名曰“木志”;

川西客商路过十镇,一城落一句命愿,纸藏货车之夹,称为“行志”;

岭南药铺老医夜写亡人纸,焚于灶下,邻人称之“灰志”。

朝廷律禁虽存,民意纸志却如水渗万缝,纸起山河,终成实相。

那一月,京南巷尾,一名白发老妇用麦秆灰研墨,写下“愿我孙活”,卷纸传至五十七人之手。

当第六十人读至此纸时,自设一坛于野,插一旗而立,旗上西字:

“纸民大会。”

大会未由谁召,却因卷而聚。

七日内,十七路志者、三十三位书者、九十五名纸下传人自各地入会,围坐于林。

无官,无令,无印。

唯纸。

这便是纸命制度史上首次**“脱律集志之议”**。

他们不再求朝廷设制,而是自设:

书所归纸,纸落民卷;

志者为主,书者为落,传者为存;

三者共署,三日一会,一纸一归。

有年迈布商站起说:

“我一生未被写过名,若能在死前,有人落我名,我便知我不是白活。”

有逃卒泣言:

“我弟死于边塞无人认,我愿书他,我愿传他,我愿听他。”

有人问:“这世上若无人能听你书,又有何用?”

冯殊起身答:

“那我便写三百遍,让世人知,写不是为了让你听。”

“是为了我不忘。”

会上三度推人设“纸下笔誓使”。

众人皆举一名。

——秦不归。

他未发言,只从草席中起,向西方拱手一礼:

“若此笔能落。”

“愿书山河。”

纸民大会之后第九日,东岭纸山之下,百志同书,誓为共守。

“纸志六条”初定,以纸为宪、以志为根、以书为桥、以传为路:

一曰:凡有命愿,不论籍贯、不论贵贱,皆可书;

二曰:书者无官亦可笔,有心便可落;

三曰:愿志之卷,不为断命,只为不忘;

西曰:传卷者可无字,亦不可篡意;

五曰:卷一出,不许改、不许删、不许贬;

六曰:书人若亡,纸志可传,不许断。

此六条既出,山林为证,众人传誓,纸命自此不再附庙堂,不再问律章,只问:你,愿不愿被记住?

可同一刻,京师之中,赵见非落印一道令:

“卷狱令。”

所载不过十字:

“纸聚成乱,卷多即狱。”

诏令未宣,黑衣先至。

岭南三书所于夜间被封,东镇旧纸山突遭围剿,一夜烧卷三千,志者被囚十九人。

赵见非一纸传下:“书可存志,但不可乱国。”

而在他看来,“乱”,就是——不归律下,不归我手。

消息传至知民大会,群起震惊。

冯殊怒道:“他不是想禁笔,他是要烧尽志。”

秦不归低语:“他不信人能自记。”

“所以要让世人怕——怕写、怕说、怕被知道。”

当夜,百志之人跪于纸坛之前,等候应答。

秦不归立于山林之间,提笔于布巾之上,书下十六字:

“纸不入狱,笔不为罪;书者可亡,志不许灭。”

他命此为:

“纸不入狱誓章。”

誓章之上,三人血指落印,书志之笔齐举,无一低头。

誓曰:

若因书命被囚,愿堂下百人共赴;

若因传志被罚,愿十纸同烧亦不退;

若因守纸而死,愿千人为其续卷,再书其名。

誓文传出三日,北境石梁村纸馆自焚,留下遗言:

“愿我等一死,换天下之纸不入一狱。”

那一夜,风大,星寒。

却有数百人从风中送来纸志——不求存卷,只愿:

“不再怕。”

此后,纸命史中称此日为:

“志誓之夜。”

“纸不入狱誓章”传出七日,十七州纸志之火,越烧越旺。

岭南稻田写志者七十三人,日夜守纸不离;

北漠荒村志者用石刻纸言,落志于墙;

江南渔舟将纸纸装入漂灯,千灯东渡,照亮水面如昼;

川西药铺书者三人轮值抄卷,称曰:“不为裁命,只为不忘。”

那一夜,冯殊望见山下灯火连山,轻声道:

“此不是纸起山河。”

“这是——山河己成纸。”

朝廷不能不应。

赵见非再次设策,名曰:

“纸志听审制”。

所谓听审,即:

民间书者所落之卷,先交三司备案;

再由律堂设立“志审员”逐页听阅;

复由太史定卷,三署裁定是否“可存”;

存者留,不存焚,疑者押人,重者断笔。

章允之怒而拒批,听雪楼士斥其曰:

“纸志若需三官一审,便非志,是供。”

秦不归未即言,走入纸山深处,展开百卷,皆为百姓自署之纸。

他捧出十卷,于堂中一语未发,只将其一页页摊开,万笔交汇。

冯殊问:“你想做什么?”

他答:

“既然他们问我一纸定命。”

“我便用——万人定一纸。”

他命此策为:

“万命公书。”

策曰:

选十七州万人,每人书一句命志;

由纸民传卷使按日传卷,汇至归志坛;

所有命志卷不设裁、不设删、不设官审;

书成之后,于秋祭之日,全卷展开于天光之下。

“若你言我纸不值一法。”

“我便以万命之书,问你这朝可有万言之答。”

当“万命公书”计划传出,十七州挥纸如雨。

三日之内,传来命志共计七千余句:

有人书:“我在墙根老去,愿有纸能记我名字。”

有人书:“我是人贩所夺者,愿纸能替我还魂。”

有人书:“我生于罪中,愿死后有一纸说我曾求过活。”

有人书:“我此生未被称名,只愿有人不将我忘。”

这些字,不裁生死、不问律法,却句句——皆命。

秋日将至,纸山千卷汇于一堂。

归志坛前,百书者、千志者、万传卷人齐至,书山压堂如浪,纸光晃人如雪。

那一日,天光破云而下,秦不归立于纸卷之巅,展开最后一页。

页中书:

“我愿不归于律,不归于神,不归于他人之笔。”

“我愿,只归于我愿。”

他以“纸下笔誓使”之名,将此卷高举天光之下,口中只道:

“吾名秦不归,愿代万人,落此志笔。”

落笔瞬间,万人不语,千纸无声。

却仿佛——山河震响,万志如潮。

此日后,纸命制度,终于从官、从律、从制度之下。

走进了山河。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