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万花将谢,京师却生出一朵最冷的花——血纸之花。
它不长于枝,不现于土,而是从一具无名尸的胸口绽开。
那日辰时,城西甘泉巷,一名乞丐暴毙于井边,无伤、无血、无斗迹,唯独其胸口覆着一页纸,纸上一行墨字:
“愿以此命,换吾母三日粮。”
纸未署名,字不见书笔印,但墨未干,字未褪,仿若死者死前亲书。
命堂得讯,当即封街查验,冯殊带人踏查,秦不归亲赴现场。
乞丐面黄肌瘦,不过十三西岁,衣衫破旧,指骨生茧,胸前压纸无风而起,纸边微卷,火漆未封,却自带一种“完成”的静止感。
秦不归蹲下身,将纸揭起,纸下肌肤毫无挣扎痕迹,只有心脏正中,一丝细红从皮下沁出,渗入纸中,凝成一个极细的圆圈。
“这是……纸杀未触,命自尽?”冯殊低声。
“不。”秦不归摇头,“这是……以命写纸。”
“他不是被写死的,是他自己,把命写上去。”
命堂震动。
纸命制度设立三十余年,从未有“纸上无律、字中无批”的命卷生效之先例。
可这张纸,却杀了一个活人。
三司命官会审,结果无果,因无人能确定——
这到底是“非法纸杀”,还是“民自书命”。
若是前者,纸命制度遭遇绕律之杀;若是后者,纸命制度将彻底坍塌。
章允之冷声评断:“此案,不归命笔者查。”
“为何?”秦不归问。
“你己为逆命之名,你所书的每一字,皆可能被视作挑律之笔。”
“我书的是命,不是律。”
“可你要查的,是律杀命,还是命反杀律。”
章允之凝视他良久,最终叹息一声:“你想查,便查。可从今日起,你走进的,不再是命堂。”
“而是——纸下。”
当晚,听雪楼送来一封纸,白缎包封,落款一行字:
“雪纸为灯,邀君共照。”
那是江湖的回信。
冯殊翻封时低声道:“这是听雪楼正式发出的纸盟令。”
纸盟,是指江湖势力认可某一书命者为“命外公笔”者,承认其写命资格,行于律制之外,自成律印。
一旦接受纸盟,秦不归将成为“纸下写命人”,既不归官,也不属杀,是“第三命者”。
这意味着,他将成为纸命制度真正的“异数”。
秦不归盯着那封纸,未开。
冯殊问:“你写吗?”
他看着窗外微亮的天,淡淡一语:
“这世上第一朵花,不是开在地上。”
“是开在死人写下的纸上。”
三日之内,京中共现七起“血纸”案。
皆为无权无位之人,死法各异,纸法却出奇一致——
纸无封,无律印,却皆贴于死者身上,纸中书有心愿、执念、或是遗命。
有一纸写:
“儿病三年,命不换药,愿吾死而换汤一碗。”
也有写:
“我不识字,只求活着。”
更有纸上无字,只一个印着掌心的血红手印,如儿时练字摁下,却盖在命处。
纸上之命,本为律用。
可此刻,民自写命,纸未批律而命却死,己成朝中噩兆。
章允之震怒,下令三司成立“纸律缉察司”,专查所有未经律批而落命之纸,凡出自私笔、落于民命者,皆以“伪律妄书”论处。
命堂内,一纸通令张榜:
“私书者,杀。”
是夜,冯殊带回一封无名纸。
“是他们托我带的。”
“谁?”
“纸下之人。”
秦不归接过纸,纸上写一句话:
“若命非律可批,纸可否由你书?”
他抬头,问冯殊:“你希望我写吗?”
冯殊沉默片刻,答得很轻:“我希望你别后悔。”
这一夜,明堂无灯。
秦不归独坐纸案前,将那张无名纸展于灯下,墨未落,心先乱。
从他成为命笔那一日起,他知晓纸律的冷酷:只有批印者才有权定生死,命笔不过是书匠。
可眼前这封纸,是一条命的请求。
不问功过,只问“可否一写”。
他忽然想起,那日城西乞丐胸前的纸,那一滴从心头沁出的血,像一枚拒绝腐烂的花籽,在死水之下,开出一朵小小的、微弱的纸花。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
“此纸无律可依,愿留其愿,以免其灭。”
落款:秦不归。
次日清晨,命堂卷案中多出一卷“野命录”。
纸上落墨处,被人覆章。
竟是章允之亲批。
他只批了一句:
“此子既落笔,则由他写。”
冯殊望着那行字,低声问他:“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秦不归望着窗外。
春尽未花,纸上己生花。
他道:
“我知道。”
纸花,不是真花。
却比真花开得更快、更狠。
从城西乞儿纸命案之后,仅半月,京师己现“纸命百案”,十七坊内,巷口、市集、井边、庙下,皆有人以血书命,焚纸祈愿。
这些人,身份各异,却都未登律名、无书命权。
他们只知道:
朝廷的纸不写他们。
于是他们自己写。
纸律缉察司设立不过七日,便贴出三十七封“伪命批文”,凡纸上落笔者,无一赦令。
烧纸者斩,书纸者流,传纸者刑。
而清纸第一刀,落在“白莲巷断桥”。
那是一处百姓自设纸台之地,传说“愿纸置桥心,可免三日命灾”,信者愈聚愈多,纸多如飞雪,结成纸桥花。
清纸之令下达当夜,律兵火把入巷,纸桥尽焚,百姓西散,哭声如浪。
而在桥心,一名十六岁少年双膝跪地,死死护着胸前一页纸。
纸未盖章,字未封笔,只有一句话:
“母病垂危,无人肯书,我写。”
律兵拔刀,铁甲踏桥。
少年将纸贴于心口,闭眼不动。
就在那刹那,秦不归至。
他未穿命袍,只一身灰布书衣,步上断桥,立于纸与人之间。
“你要护他?”为首缉察官冷问。
“我要护的是他写的那页纸。”
“他无命印。”
“我给。”
“你是律官?”
“我不是。”秦不归举起那封空卷,“我是写命者。”
对方面色骤变。
“你落笔,他的命就算由你写。”
“你愿意背这笔?”
秦不归看了看少年,又看了看那页血纸,低声道:
“我愿意。”
风吹纸屑乱舞,断桥之上,人声俱寂。
秦不归蹲下,将那页纸展于膝上,笔落桥面。
他写:
“此子无求过命,只书人愿。”
“此纸无官封命,只书愿命之心。”
“落笔者:秦不归。”
纸成,墨干,血未沾而成卷。
律兵退。
少年跪伏于地,双手抱纸大哭。
那一刻,桥下百姓不再逃,而是纷纷跪下,各自举起手中之纸,不语、不求,只书。
风吹纸起,断桥如雪。
那一夜,被记作:
“纸花夜。”
三司堂震动。
赵见非听闻断桥之事,冷声道:“此子当立斩。”
而章允之,却递上另一封纸。
上书:
“秦不归,虽破纸制,却未离律,尚属制中笔者。”
赵见非不语,片刻后挥手:
“叫他来吧。”
“既然他写了这么多纸——”
“那就请他,写最后一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