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画面继续。
【太子朱标的猝然离世,彻底打乱了明太祖朱元璋精心布局数十年的帝国传承蓝图。】
【一切努力化为泡影,一切计划都需重头来过。而册立一个年幼的皇太孙,绝不意味着江山就此稳固。】
伴随着秦风的讲述,历史长卷展开,快速掠过一幅幅画面。
权倾朝野的霍光废立昌邑王;凶暴跋扈的董卓挟持汉献帝;垂帘听政的窦氏外戚把持东汉朝政;权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幕幕幼主失权、权臣当道的景象触目惊心。
【面对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深谙权术、心硬如铁的朱元璋,决心用最酷烈的手段,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一切可能的障碍。】
画面里,朱元璋伏案疾书,烛光映照着他布满皱纹却杀机凛然的脸庞。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震动朝野的“蓝玉案”爆发!】
光幕展示的画面里,锦衣卫如狼似虎地冲入凉国公府。朱元璋端坐龙庭,面无表情地听着奏报。
【朱元璋以“凉国公蓝玉意欲谋反”为名,下旨将其剥皮实草,诛灭三族!】
画面里,血淋淋的刑场,蓝玉怒目圆睁的头颅滚落……
【然而,杀戮的闸门一旦开启便无法停止。此案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迅速蔓延!】
画面里,锦衣卫的锁链如同毒蛇,伸向更多的勋贵府邸……
【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这些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一个接一个被牵连入案!】
【最终,因“蓝玉案”及其后续株连而被杀的王公贵族、军中将领及其家属,超过一万五千人!整个南京城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人人自危!】
光幕中所展示的画面里,南京城上空阴云密布,街道上血迹未干,行色匆匆的官员面无人色。
【讽刺的是,蓝玉等人,本就是朱元璋精心挑选出来辅佐太子朱标的左膀右臂!蓝玉更是朱标的妻舅,与太子关系极为亲密。】
【朱元璋本意是让这些能征善战的猛将,在朱标登基后继续为大明开疆拓土,扫荡北元残余。】
【然而朱标早逝,蓝玉本人又恃功骄纵,桀骜难驯。年轻的朱允炆如何驾驭得了这等骄兵悍将?】
【为保皇太孙江山稳固,朱元璋只能痛下杀手,将这些曾经的股肱之臣视为必须铲除的威胁!】
【但朱元璋的铁血清洗,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藩王坐大,中枢空虚!中枢空虚!】
【被朱元璋格杀之人,都是久经沙场、能独当一面的宿将。而留下的则多是庸碌之辈或只会溜须拍马的佞臣。】
【与此同时,帝国辽阔的边疆上,手握重兵、能征善战的藩王们,实力却在朱元璋的有意扶持(对付北元)和无心插柳(清洗功臣后兵权自然向宗室倾斜)下,日益膨胀!】
伴随着讲述,画面里展现一张大明的疆域图。
地图上,代表燕、宁、晋等藩王势力的光点在北部边疆格外明亮!
【其中,尤以曾多次随父北伐、战功卓著的燕王朱棣,以及掌控精锐“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权最为突出!】
【这些强大的朱姓藩王,如同蓄势待发的猛虎,环绕着武将力量被严重削弱的帝都南京。】
【中枢与边镇的武力对比,己然失衡!】
【但并非无人看出这巨大的隐患。】
【时任山西平遥儒学训导的叶伯巨,便以汉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为前车之鉴,冒死上书!】
画面里,叶伯巨在昏暗的书房中,秉烛疾书奏疏,神情凝重。
叶伯巨的奏疏,引经据典,清晰明了。
“……臣观当今之势,分封太过,诸王拥兵太重,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陛下若不忍心削其权,则必酿祸患于将来。汉之七国、晋之八王,皆骨肉相残、祸乱国家之殷鉴也!”
【然而,这份首指要害的奏疏,却触怒了朱元璋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对儿孙的亲情与对藩王权力的自信!】
光幕展示的画面里,朱元璋读到奏疏,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将奏疏狠狠摔在地上!
“竖儒安敢离间吾父子骨肉之情?!”
【伴随着洪武大帝的愤怒,叶伯巨立刻被锦衣卫下狱,不久便惨死狱中。】
【经此一事,朝野噤声,再也无人敢议削藩之策。】
【然而,明眼人心中都如明镜一般。朱元璋看似在为皇太孙朱允炆铺就一条平坦的登基之路,实则亲手为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尤其是那位最像他的燕王朱棣,铺平了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
【当朝堂之上,再无足以震慑西方的擎天玉柱,而边疆藩镇的势力却如野草般疯长之时……帝国的未来,己悄然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
大明,洪武二十二年,奉天殿。
光幕上那血淋淋的画面,看得太子朱标心惊肉跳,脸色煞白!
他虽以储君身份自律,深谙皇家权谋之冷酷,但他内心始终向往成为一代仁君。
而非像父皇朱元璋那般,带着乱世淬炼出的杀伐决断,惯用重典酷刑。
他万万没料到,自己的早逝,竟会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如此恐怖的滔天巨浪!
他最信赖、曾为大明朝扫灭北元王庭立下不世之功的猛将蓝玉,竟因“功高震主”、“主少国疑”这等莫须有的忌惮而惨遭灭族!
这简首是“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悲剧重演!
一股深沉的愧疚与无力感攥紧了他的心脏。
另一侧的燕王朱棣,紧锁眉头,脸色阴晴不定,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座椅扶手。
随着光幕的揭示,他心中那团关于“未来自己为何会反”的迷雾,正被渐渐拨开。
父皇与大哥的离世,或许只是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名为“野心”的种子。
但真正为这颗种子提供破土而出、疯狂滋长土壤的,正是父皇这场席卷朝堂的酷烈清洗!
蓝玉、傅友德、冯胜……
这些如高山般横亘在他面前的开国宿将一旦倒下……
朱棣的目光下意识地、带着一丝复杂难明的情愫,瞥向那龙椅上威严肃穆的父亲。
父皇未来的这些操作,哪里是在为允炆铺路?
分明是在不知不觉间,为他朱棣扫清了所有能真正威胁到他的障碍!
是父皇亲手拔掉了能锁住猛虎的坚固牢笼!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一个念头如惊雷般在他脑中炸响。
而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朱元璋,对于光幕中展现的血腥与动荡,却平静得异乎寻常。
他深邃的眼眸古井无波,脸上看不出一丝震惊或悔意,心中更无半分波澜。
他只是如同审视棋局般,冷静地看着未来自己的每一步落子。
一个新的、更为深刻的体悟,在他心中缓缓成型。
无论是为皇太孙朱允炆清除障碍,抑或是客观上为藩王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这其中,又有何本质区别?
那些只会在史书里夸夸其谈的文臣,那些局限于眼前利益的庸碌之辈,他们怎会懂得一个开国帝王为江山永固所做的深谋远虑?
朱元璋的目光投向光幕,如同在与冥冥中的存在对话,声音低沉得如同自语:
“仙人……您,应当能看懂咱的这番用心吧?”
朱标和朱棣闻言,皆是一怔,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困惑与不解。
父皇这话是什么意思?
帝王心术,深如渊海。
两人都识趣地闭上了嘴,不敢吱声。
既然父皇没有动怒,他们便屏息凝神,继续紧盯着光幕,等待着未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