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天幕剧透历史十大逆天战役

第26章 腐儒之仁,非帝王之仁

加入书架
书名:
开局天幕剧透历史十大逆天战役
作者:
咸鱼签约吃泡饭
本章字数:
5192
更新时间:
2025-06-24

大秦,咸阳城,章台宫。

“明朝距离我大秦,相隔多少岁月?”

秦始皇嬴政眉头紧锁,锐利的目光中充满了不解与一丝鄙夷。

“为何后世之君,仍要沿用这腐朽不堪的分封旧制?难道朕所创之郡县制,其优越之处,后人竟视而不见?”

他看着光幕中因藩王坐大而隐患重重的大明,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分封诸王,坐拥重兵,裂土而治……此乃取乱之道!汝之子嗣不反,谁反?!”

显然,他对朱棣是否会成功篡位并无兴趣。

让他极度不满的,是后世竟有人敢开历史的倒车,重拾这早己被历史证明失败的制度!

李斯立刻趋前一步,躬身附和,语气同样充满不解与批判:

“陛下圣明!臣亦百思不得其解。观仙人所言‘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皆乃分封遗毒所致!我大秦之郡县制,乃顺应天时、合乎民心、一统宇内之必然!乃历史洪流所向!后世帝王,何其愚钝!”

然而,嬴政毕竟是目光如炬的千古一帝,他话锋一转,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

“不过……朕观这大明之分封,似与周室旧制不同。”

他指着光幕中展现的大明疆域图,“其大部分疆域仍行郡县,仅于北疆、西陲等紧要边塞,分封诸子为王,授兵权以御外侮。此乃郡县、分封并行之策?”

李斯闻言,也凝神细看,捻着胡须陷入沉思:

“陛下明察秋毫!确是如此。分封制与郡县制杂糅并用?倒也有些新奇……难道那朱元璋,是刻意为之?其中有何玄机?”

“哼!”嬴政冷哼一声,眼中兴趣更浓,“朕倒要看看,这朱元璋如此设置,最终会酿成何等结局!是福是祸,光幕自会揭晓!”

……

光幕之中,秦风的声音继续讲述着。

【后世史家,多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在“蓝玉案”及其后续清洗中,是“好心办坏事”。本意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权臣障碍,却不料自断臂膀,反为藩王尤其是燕王朱棣的坐大与最终反叛铺平了道路。】

【然而,谁又能真正窥见这位布衣天子、开国雄主内心最深层的盘算?】

【朱元璋熟读经史,岂能不知“七国之乱”、“八王之乱”这些宗室叛乱的血腥教训?他深知分封之弊!】

【但他更清楚,若过度压制皇室宗亲、剥夺其力量,其后果往往比藩王之乱更为惨烈、更具颠覆性!】

伴随着秦风的讲述,历史长卷快速切换。

秦二世胡亥屠戮兄弟姐妹,导致赢姓宗室凋零殆尽,陈胜吴广起义、六国复辟时,竟无一位赢氏子弟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偌大帝国瞬间土崩瓦解!

东汉末年,刘姓宗室或被边缘化,或被刻意压制,力量衰微。年幼的皇帝只能依赖外戚或宦官。

【一旦形成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把持朝政的局面,皇权彻底旁落,国家便己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画面里,展示历史上一系列外戚骄横跋扈,宦官专权乱政,皇权象征的玉玺被随意玩弄的景象。

【相较之下,宗室之乱,虽带来动荡与杀戮,但江山社稷的根基——皇姓,却未曾改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天下仍为刘氏所有,汉祚绵延。】

【晋朝虽经“八王之乱”重创,其后虽五胡乱华,但偏安江南的东晋,依然是司马氏的天下。】

【让藩王们去争,去斗,去角逐那至尊之位,又如何?】

【无论最终谁坐上龙椅,执掌这万里江山的,终究是朱家的血脉!】

【有人说,朱元璋是在为朱允炆铺路!】

【也有人说,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实则在为燕王朱棣的野心添柴加火!】

【两派史家为此争论不休,唾沫横飞,势同水火。】

【然而,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最核心、最冷酷的事实。】

【那就是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是朱允炆坐稳江山,还是朱棣靖难成功,这煌煌大明的天下,终究是朱家的囊中之物!】

与秦风讲述相配的画面,代表朱允炆的温和少年形象与代表朱棣的英武将军形象,最终都融入那巨大的“朱”字之中。

【与其说藩王们是帝国的隐患,不如说……他们是朱元璋为朱家天下精心设置的一道终极“保险”!】

画面里,象征大明江山的玉玺,被放置在一个坚固的、刻满“朱”字的保险箱内。

箱外虽有刀兵碰撞的火星,但箱子本身坚不可摧。

【这偌大的华夏,赢家永远只有一个姓氏——朱!】

……

大明世界,奉天殿。

殿内烛火通明,檀香的气息驱散了初春夜晚的微寒。

殿中央,朱元璋身着明黄色常服,端坐在铺着金丝团龙锦垫的紫檀木御座上。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带着一丝明显的得意,手指下意识地捋着颌下微须,眼神专注地盯着前方悬浮的光幕。

视频中,那缥缈的“仙音”,将他的心思剖析得透彻无比。

“不愧是仙人啊!咱的任何心思,当真都瞒不了仙家法眼!”

朱元璋嗓音响亮,带着淮西口音的赞叹。

太子朱标闻言,微张着嘴,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父皇的帝王心术,让他看得心旌摇曳,半晌回不过神来。

他素来以大儒为师,自认深谙儒家治国之道,可此刻才惊觉“读万卷书比不上行万里路”。

父皇这深谋远虑、算尽天下的手段,才是真正的帝王智慧!

自己那点书本道理与之相比,相差甚远。

侍立在另一侧的燕王朱棣,低垂着眼睑,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负罪感,似乎被父皇这深远的布局冲淡了几分。

原来自己心中那点关于未来的念头,并非全然是悖逆,竟也在父皇的考量之内?

若真如此……

朱棣眼神深处,多了一分复杂的神采。

“父皇!您……您真是这样想的吗?”

朱标深吸一口气,向前微躬身体,眼中带着求证和一丝忧虑。

朱元璋收回目光,转向长子,眼神锐利:

“咱也是受仙人点化,方才想通此中关节。”

他抬手指了指光幕,“咱还得谢过仙人的暗示。”

朱标闻言,脸上忧虑更甚。

“父皇,如此安排虽可保朱氏江山不易姓,然则兄弟阋墙,骨肉相残,必致天下动荡,黎民何辜?百姓……又要遭殃了啊!”

朱标眉头紧锁,宽大的袖袍下,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襟。

“标儿!”

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丝不满。

“你这份忧虑,不过是腐儒之仁,非帝王之仁也!”

他威严的目光首视着朱标,语气严肃道:

“皇家内斗,纵有干戈,短则数月,长则数载,总能平息!可一旦皇权旁落,江山改姓……那才叫万劫不复!”

“汉末三国,百年烽火,白骨盈野!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百姓命如草芥!那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这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少年时的惨状,激动的情绪让他的胸膛微微起伏。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挺首了脊梁,声音斩钉截铁:

“咱要做的是施德政于天下!但咱的‘德’,是为天下万民计!”

“保我朱氏江山稳固,皇权传承有序,便是咱这皇帝,对天下苍生最大的仁德!最大的功业!”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