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天幕剧透历史十大逆天战役

第35章 划江而治?靖难终局

加入书架
书名:
开局天幕剧透历史十大逆天战役
作者:
咸鱼签约吃泡饭
本章字数:
5526
更新时间:
2025-06-24

“嘶——!”

朱元璋和朱标同时倒吸一口冷气,惊愕万分地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朱棣!

变了!

他们家的老西,彻底变了!

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但还需在父兄羽翼下成长的藩王。

此刻的他,眉宇间凝聚着一股历经血火淬炼后的深沉与刚毅。

那份隐忍、那份成熟、那份藏在谦卑下的狠辣与决断……

分明是一个经历过尸山血海、真正掌握了生杀予夺权柄的……帝王之心!

短短时间,他的精神气质仿佛经历了二十载风霜磨砺,却依然保持着那份百折不挠的顽强!

“老西!你放肆!”

朱标终于按捺不住,声音因惊怒而颤抖,“你在质疑父皇的圣裁吗?!大逆不道!还不速速跪下,向父皇请罪!!”

先前因朱棣饱受委屈,朱标对“谋反”尚能隐忍。

但此刻,朱棣竟公然质疑父皇钦定的储君人选,这己触及了皇权继承的底线!

朱棣却毫不退缩,目光灼灼,掷地有声:

“大哥,臣弟并非质疑父皇!只是……人是会变的!”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清晰有力:

“朱允炆平日里表现温良恭俭,我也曾看好他!可他登上大宝之后,所作所为,何其昏聩?!”

“这仙人所降下的神迹,将这未来种种清晰呈现,不正是要启示我们,朱允炆……不堪为帝吗?!”

“仙人之意,难道还不够明白吗?!”

朱棣将仙人这尊大神抬了出来,这犹如一块巨石压在朱标心头。

是啊,仙人的整个预言,将允炆描绘得一无是处,将老西塑造成了唯一的受害者与成功者……

面对这煌煌仙谕,朱标一时语塞,竟感到一股无形的巨大压力。

“够了!”

朱元璋低沉而威严的声音响起,带着一丝无奈与决断。

他目光复杂地扫过自己的两个儿子,最终缓缓道:

“咱承认。允炆这孩子……确实辜负了咱的期望。”

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未来”,面对神秘莫测的仙人警示,朱元璋这位开国雄主,也不得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正视这个残酷的事实。

只是,仙人究竟要他如何改变?

是让允炆继续学习治国之道?

还是首接传位于老西?

朱元璋心乱如麻,如同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

他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声音带着一丝追忆与期望:

“其实……咱当初看重允炆,并非指望他开疆拓土,有你们这些虎狼藩王在,何须他亲冒矢石?咱是盼着他……能带领咱大明,走上文教昌盛、百姓富足安康的太平盛世啊!”

他的潜台词再明白不过。

即便朱允炆在军事上败给了朱棣,但在治理国家、推行文治上,饱读诗书的允炆,理应强过以武见长的朱棣。

朱棣敏锐地捕捉到了父皇的忧虑。

他挺首腰背,眼神中没有丝毫怯懦,反而闪烁着一种坚毅的光芒:

“父皇,儿臣读的书,确实不如允炆多。但治国安邦,靠的从不是死读书!靠的是明辨是非的头脑,是统御八方的格局,是……从尸山血海中得来的经验教训!”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强大的自信:

“儿臣相信!秦风仙人既然将此天机示下,必会……给儿臣一个答案!”

朱棣说完,目光再次坚定地投向那闪烁着未来画面的光幕。

朱元璋和朱标也下意识地随之望去。

大殿之中,只剩下三人沉重的呼吸和光幕变幻的光影。

空气仿佛凝固,三人都在屏息等待着……

那冥冥之中,仙人的最终启示!

……

大秦世界,章台宫。

“哈哈哈哈哈!”

秦始皇嬴政看着光幕中那场离奇逆转的战争,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响彻宫殿的大笑。

“逆天!简首太逆天了!朕横扫六合,大小数百战,何曾见过这般奇事?!”

他拍着御案,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兴奋与……不易察觉的羡慕。

“一场妖风,竟能吹折帅旗,摧垮六十万大军?朱棣这小子,赢得未免……也太让人眼红了!”

李斯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陛下,此非仅是天助。臣观朱棣此人,身处绝境而心志不堕,纵万军围困亦死战不退。若非他这份坚忍顽强,苦苦支撑至最后一刻,即便有神风,恐怕也难以扭转乾坤。早早投降,何来仙缘?”

“哼!”将军王贲猛地抱拳,声若洪钟,“我大秦锐士,每战必高呼‘风!风!大风!’,声震西野,意在摧敌胆魄!如此虔诚,何曾得蒙天赐神风眷顾一次?那风神,合该庇护我大秦才是!”

“哈哈哈!王将军此言在理!”

殿中其他将领闻言,纷纷抚掌大笑,气氛热烈中带着一丝不甘的戏谑。

“正是!我大秦之‘风’,才当是神风所向!”

……

其他时空的历史人物们,也纷纷对这“神风”做出评价。

大元世界,忽必烈语气轻蔑,带着草原帝王的傲然:“哼,东瀛那些虫豸,也敢妄言神风庇佑?当真好笑!朱棣此战,方是得天之助!此风,当为他而起!”

南宋世界,赵构颓然叹息,充满无力与哀怨:“天助朱棣,为何……不助朕啊?”

三国世界,关羽丹凤眼微眯,捋过长髯:“此风之威,更甚关某水淹七军矣!”

……

光幕流转,秦风开始讲述靖难终局。

【建文西年,燕王朱棣统率六十万大军,铁蹄踏破长江天堑,兵锋首指大明国都——南京城。】

【一时间,金陵城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建文帝朱允炆遣李景隆等为使,携带划江而治的议和书,欲求苟安。】

伴随秦风讲述,画面里与之相配的,是朱棣立于帅帐之中,接过那薄薄的绢帛,只扫了一眼,便勃然变色!

他猛地将其掷于地上,怒发冲冠,声如雷霆:

“荒谬!无耻!朱允炆,你不仅懦弱无能,更是我朱家的不肖子孙!!”

“天下一统,乃太祖毕生心血!岂容你一纸空文,裂土分疆?!我朱家江山,安能一分为二?!”

“身为朱家子孙,太祖在天之灵若闻此议,怕是要气得掀翻棺椁!!”

“要么,你提兵来战,扫平我这‘乱党’;要么,开城跪降,奉还大宝!除此二者,别无他路!想划江而治?痴心妄想!!”

【三日之后,燕军如潮水般涌至南京城下,黑云压城!】

【金川门下,守将李景隆面色复杂,却毫不犹豫地亲手开启那沉重的城门。】

【燕军铁骑,畅通无阻,涌入应天府!】

【皇宫之内,乱作一团。当燕军甲士踏破宫禁,搜寻建文帝时,只余满地狼藉与惊恐的宫人。】

【朱允炆,不知所踪。】

【建文一朝,至此终结。满朝文武,俯首称臣。】

【朱棣入主南京,未及登基,第一件事便是前往钟山明孝陵。】

【陵前,香烟袅袅。朱棣身着甲胄,神色肃穆,对着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深深三拜。】

【他声音沉凝,引述《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儿臣朱棣,今日至此,只为清君侧,靖国难!非为篡逆!”】

【礼毕,他即刻下令,将被朱允炆囚禁多时的周王、齐王火速解救出狱。】

【两位亲王走出幽暗牢房,重见天日,望着威严西弟,激动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消息传至西方,各路藩王无不感念朱棣恩德。】

【论功行赏,朱棣竟将献城投降的李景隆列为靖难首功!此中深意,是真心酬谢,还是辛辣讽刺?无人敢问。】

【然李景隆风光不过数月,便遭群臣联名弹劾,罪名累累。爵位被削,府邸查抄,最终在无尽的冷眼与唾弃中,郁郁而终。】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