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国各个朝代的故事

第七章 历史转折:车轮碾碎禅让余晖

加入书架
书名:
戏说中国各个朝代的故事
作者:
黄小峰
本章字数:
2956
更新时间:
2025-04-04

涂山惊变:九鼎沉浮

启的八百乘战车如黑色洪流,向着旷野席卷而来。车轮滚滚,青铜轮毂无情地碾压过龟甲,刹那间,龟甲发出清脆的碎裂声,似是古老秩序破碎的前奏。与此同时,阳城的铸造场中,承载着大禹治水功绩的青铜重器,在熊熊烈火中逐渐熔化,化作液态的权力宣言。铸造场传来的轰鸣,与编钟奏响的《大夏》乐章相互呼应,在会稽山间久久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篇。

“伯益公,您看这鼎模。”东夷匠师双手捧着新铸的鼎范,毕恭毕敬地走到伯益面前,鼎身上的玄鸟纹与大禹时代的云雷纹相互交织,散发出古朴而神秘的气息。伯益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鼎范上“农用八政”的刻痕,大禹临终前的嘱托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治水如治国,需疏堵结合。”然而如今,这些智慧结晶,正被用来构建新的统治秩序,伯益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

禹陵前,守陵人己经连续工作了七日,用青铜凿刀在石壁上刻下“世袭”二字,并往笔画中注入辰砂。每一道刻痕,都精准对应着《禹贡》九州的方位。当最后一笔落下,整个禹陵都仿佛被一种庄严的氛围所笼罩。

“这是大势所趋。”启的声音从伯益身后传来,他身着华丽的甲胄,右肩甲胄上的绿松石饕餮眼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光,“父亲治水时,东夷曾助我们疏通淮水;今日,东夷又助我开创世袭之制,这是文明交融的见证。”

伯益凝视着启甲胄上的东夷纹饰,心中感慨万千。大禹的治水功绩,早己与东夷文明紧密相连。“启,你可知大禹为何将玄圭托付于我?”伯益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一丝不甘。

启抽出佩剑,剑锋首指禹陵:“因为父亲明白,禅让制己无法应对如今的诸侯纷争。”他将剑尖插入牛血器皿,暗红色的牛血顺着剑身缓缓流下,“九鼎镇九州,我要用强大的武力平定乾坤!”

铸造场中,新鼎即将铸成。工匠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启拉着伯益来到熔炉旁,液态青铜在模具中翻滚涌动,映出两人截然不同的身影。“伯益公请看,”启指着鼎身上的铭文,“这‘天命禹敷土’的记载,将成为我夏后氏治国的根本。”

伯益望着熔炉中跳跃的蓝紫色火焰,心中一震——那正是当年他与大禹一同勘探的矿脉。“启,你将治水工程变成了权力的工具,”伯益的声音带着一丝愤怒,“疏通的河道成了输送军队的通道,丈量的土地成了划分井田的依据。”

启坦然点头:“没错。父亲留下的治水遗产,正是我建立新秩序的基石。”说着,他将玄圭浸入铜液之中,“这玄圭将与九鼎一同,见证夏后氏的千秋伟业。”

夜幕降临,新铸的九鼎在阳城发出低沉的共鸣。伯益伫立在禹陵前,听着九鼎铭文在夜空中回荡:“天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曾经象征禅让的治水功绩,如今却成了世袭制的背书。月光洒在他的素麻祭服上,上面的血迹显得格外刺眼,仿佛一面褪色的旗帜,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伯益公,”东夷首领捧着新铸的第十鼎,缓缓走到伯益面前,“启王命我将此鼎赠予您。”伯益看着鼎身上“伯益佐禹,功在千秋”的铭文,泪水夺眶而出。

伯益轻轻抚摸着鼎身,大禹在洪水中奔波的身影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告诉启,”伯益长叹一声,“我将归隐涂山,守护禹陵。”

启站在阳城城头,望着会稽山方向闪烁的篝火,心中五味杂陈。“传令下去,”他对身旁的车右将官说,“为伯益在涂山建庙,世代供奉。”

淮河依旧奔腾不息,它见证了禅让制的终结,也将见证世袭制王朝的兴衰。启的战车方阵在大地上留下深深的车辙,这些车辙不仅是夏朝崛起的印记,更是后世权力斗争的开端。而伯益,这位禅让制的最后守护者,选择了退隐山林,将舞台留给了启和他的时代。在涂山庙的晨钟暮鼓中,伯益度过了余生,他的故事,成为夏朝初年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注脚 。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