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信仰
青源县的“信仰能量站”落成仪式上,林砚秋转动青铜把手,野葱造型的大门缓缓打开。展厅内,全息投影重现着1947年兵工厂的场景,李怀林老人的虚拟形象正在锻造步枪,旁边的互动屏上,游客可亲手“刻”下自己的信仰承诺——每道虚拟刻痕都会转化为现实中的公益捐款。
“这不是博物馆,是充电器。”他对围观的村民说,“当年红军在这里充的是救国救民的信仰,今天我们充的是数字时代的担当。”赵桂花摸着展厅内的区块链留言墙,上面贴满了游客的电子便签:“有人说要带孙子来认野葱,有人说想当‘数字民兵’……”
在铁岭市的“信仰能量站”,巨大的机床模型占据中央,游客戴上VR眼镜即可体验“红色技改”——用区块链技术修复老机床的虚拟过程中,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就能解锁一段工人党员的奋斗故事。某技校学生完成“修复”后,系统奖励他“信仰工匠”徽章:“原来修机床和守信仰一样,都需要耐得住寂寞。”
全省“千站千面”工程推进会上,他展示各站点的特色方案:大巴山区的站点是会“说话”的红军草鞋,每只草鞋内置压力传感器,游客行走时能触发当年的行军音效;省会的站点则是“信仰数据广场”,巨型屏幕实时滚动全省的民心数据,每个市民都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坐标”。
“流动信仰巴士”驶入大巴山区那天,天降暴雨。林砚秋冒雨查看车载区块链设备,发现信号塔被雷电击毁,立即启动“应急信仰网络”——村民们拿出自家的智能电视、冰箱、电动车,组成临时区块链节点,确保巴士上的远程医疗和政务服务不中断。老支书抹着雨水笑:“当年俺们用担架抬伤员,现在用家电抬数据,都是为人民服务!”
在红安县的巴士法庭上,他亲自参与调解一起林权纠纷。区块链土地确权数据清晰显示争议地块的历史流转记录,当村民看到自家祖辈的“红色土地证”扫描件时,当场撤诉:“政府连俺们太爷爷的地都记着,俺们还有啥不放心的?”
省府的信仰基建调度中心里,实时地图显示全省千个站点的运行情况。青源县站点的“信仰值”持续爆表,铁岭站点的“技术攻坚”互动区热度高涨,大巴山站点的“应急网络”案例被联合国列为数字治理经典教案。技术人员指着屏幕:“林省长,这些站点每天产生1.2亿次信仰交互,相当于全省每人每天触摸信仰一次。”
深夜,他搭乘“流动信仰巴士”返回青源县。车窗外,暴雨后的星空格外清澈,巴士顶部的红星灯与星光交相辉映。赵桂花发来消息:“能量站的野葱种子发芽了,嫩苗上还挂着‘信仰露珠’呢!”附来的照片中,智能温室里的野葱苗顶着水珠,叶片上的区块链传感器正在采集数据。
他靠在座椅上,摸着口袋里的红军徽章,感受着巴士在山路上的颠簸——这颠簸,多像当年的长征路啊。不同的是,当年靠的是草鞋和步枪,今天靠的是区块链和信仰基建。但不变的,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初心。
省府传来消息,信仰基建项目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林砚秋在获奖感言中说:“真正的基建,不是钢筋混凝土,是把信仰刻进每个灵魂的工程。当每个站点都成为民心的充电桩,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