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信仰经济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的金色大厅里,林砚秋身着中山装,胸前的红军徽章与领奖台的水晶交相辉映。当主持人念出“信仰乘数效应”理论时,镜头扫过观众席——青源县的赵桂花和李怀林老人正通过卫星首播观看,赵桂花手里还攥着野葱酱的玻璃罐。
“这个奖属于中国的普通农民和工人。”他举起徽章,“八年前,我在青源县的野葱田里发现,当农户相信政府的区块链溯源系统,他们就会主动施用更多有机肥;当工人相信‘信仰工匠’积分能兑换股权,他们就会自发攻克技术难题。信仰不是虚渺的概念,而是嵌入经济活动的‘信任芯片’。”
哈佛大学的实证研究团队随后展示数据:在临江模式覆盖的企业中,员工主动披露腐败线索的概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因为“信仰共识降低了监督成本”;青源县的野葱溢价率达400%,因为“消费者为信任支付溢价”。某评委感慨:“亚当·斯密若在世,会把《道德情操论》的案例更新为中国故事。”
省府的“信仰经济学”研讨会上,某房企老板仍有疑虑:“我们盖房子和信仰有什么关系?”林砚秋带他走进“红色保障房”小区,住户们展示区块链房屋质量追溯系统:“每块砖的生产厂家、每根钢筋的检测数据都能查,住得踏实。”老板摸了摸墙上的“党员责任区”铭牌,若有所思:“原来盖房子的信仰,就是让老百姓住得安心。”
在青源县的“信仰银行”试点,农户可用“信仰值”申请无抵押贷款。赵桂花的儿子用“连续三年诚信卖葱”的记录贷到20万元,创办野葱深加工合作社:“银行说,我的信仰值比房产证还管用。”银行大厅的屏幕上,“信仰资产负债表”实时更新——信用违约率为零,因为“失信者会被逐出信仰生态”。
全球首个“信仰经济论坛”在临江召开,非洲某国总统展示该国的“红色积分”系统:“我们用中国的区块链技术管理公务员考核,现在迟到率下降91%,因为每个公民都能查看官员的‘信仰进度条’。”论坛促成的“信仰贸易协定”中,青源县的野葱种子被列为“全球信仰经济战略物资”。
深夜的办公室,林砚秋看着“信仰乘数”模型的迭代版本。AI算法显示,全省每新增100个“信仰监督员”,腐败案件发生率下降0.7%;每1元“信仰基金”投入,可撬动7.8元社会资本。这些数字,正在改写经济学教科书。
儿子发来消息:“爸,我的‘信仰遗传算法’升级了!现在能通过家族红色历史预测创业成功率,准确率83%!”附来的案例中,某红军后代的文创项目获得信仰基金投资,因为算法发现其家族的“信仰熵值”远低于平均水平。
省府窗外,“信仰经济学派”的青年学者们正在广场上绘制巨型数轴,横轴是GDP,纵轴是信仰值,两条曲线在坐标原点交汇,形成耀眼的红星图案。林砚秋知道,当经济学开始计算民心的重量,当资本懂得敬畏信仰的价值,这样的经济体系,才能真正承载人类对公平与正义的永恒追求。
手机震动,收到赵桂花的视频通话请求。画面里,青源县的孩子们举着野葱拼成的“诺奖”字样,李怀林老人站在田埂上喊:“林省长,俺们的葱又丰收啦!”背景中,新建成的“信仰经济学实验室”在阳光下闪烁,实验室的外墙,是用千万枚野葱种子拼成的红军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