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入中枢
深秋的青源县,野葱田泛着油绿,林砚秋蹲在田埂上帮赵桂花收葱,指尖沾满新鲜泥土的气息。突然,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中央办公厅的加密短信跃然屏上:速返京,中央另有任命。
赵桂花看着他骤然严肃的神情,默默从围裙里掏出油纸包:“知道你要走,昨晚新腌的野葱酱,搁冰箱能放仨月。”老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去了北京,可别惦记俺们,把咱这信仰种子,撒到更远的地儿。”
首都国际机场的专机坪上,外交部礼宾车的防弹玻璃映出他胸前的红军徽章。随行秘书递来文件袋,里面装着联合国大会的最新议程——“发展中国家数字治理”议题下,标注着37个国家的“求助信号”,其中非洲某国的区块链反腐系统被黑客攻击,数据几乎全毁。
履职外交部长的首次亮相,是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当他走上发言席,全场目光聚焦于他左胸的徽章——那枚历经岁月的红军徽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铜色。身后的全息屏幕缓缓展开,青源县的野葱田与全球143个信仰节点的实时画面交相辉映。
“中国外交的根基,不在纽约的摩天大楼,而在千万个像青源这样的小村庄。”他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响彻大厅,“在那里,每一棵野葱都带着区块链的‘身份证’,每一笔民生资金都走在透明的链上。这不是技术炫耀,而是对14亿人民的信仰承诺——权力必须谦卑,民心必须可见。”
会场后排,某西方代表低声嘀咕:“又来输出意识形态。”林砚秋抬头看向对方,目光如炬:“如果守护公平正义是意识形态,那么中国愿意做这样的‘输出者’。正如贵国博物馆里的《独立宣言》,难道不是你们的意识形态输出?区别在于,我们的信仰,扎根在泥土里,生长在数据中,经得起任何审视。”
次日凌晨,他收到非洲某国总统的紧急求助电话:“林部长,我们的反腐链被攻击了,所有官员贪腐记录都被销毁……”“启动‘红色急救包’。”他果断下令,“用青源县三年前的区块链底层架构做镜像,先恢复数据,再逐步升级。”电话那头传来哽咽:“你们居然还保存着旧版本?”“因为真正的伙伴,不会在危机时抛弃朋友。”
深夜的外交部会议室,“全球信仰链”的三维模型在穹顶下旋转,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接入红色治理技术的国家。技术团队汇报:“非洲节点的算力支援己到位,青源县的‘民间审计团’主动请缨跨境核查。”他点点头,摸出赵桂花送的野葱酱,在面包片上抹了薄薄一层——这是他抵达北京后的第一口家乡味。
窗外,长安街的路灯勾勒出笔首的线条,远处的天安门城楼在夜色中庄严肃穆。他打开笔记本,写下今日感悟:从省域到全球,变的是治理尺度,不变的是信仰温度。当外交不再是权谋游戏,而成为民心的跨国共振,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国外交。
手机震动,儿子发来青源县的实时画面:李怀林老人带着“数字民兵”在野葱田巡逻,田埂上的太阳能板拼成红星图案,每个板角都刻着“信仰永固”的字样。他笑了,关上灯,让屏幕微光映照着徽章上的五角星——那是青源县的星光,也是他心中的信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