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文明冲突
日内瓦万国宫的走廊里,林砚秋的皮鞋声敲击着大理石地面,与远处某国代表的皮鞋声形成微妙的节奏对抗。今日的人权理事会特别会议,西方势力正酝酿一场针对中国信仰治理的“联合质询”。
“中国的‘信仰值’系统本质上是数字囚笼!”某国代表拍着桌子,屏幕上播放着扭曲的“信仰监控”动画。林砚秋起身时,红军徽章在吊灯下闪过一道冷光:“贵国的社交媒体算法能精准推送用户偏好,亚马逊的评分系统决定商家生死,为何中国用区块链记录公民的良善行为,就成了‘囚笼’?”他调出欧盟的“碳关税评分”机制,“双标,才是真正的思想囚笼。”
会场后方,某发展中国家代表小声提问:“我们想学中国的信仰治理,但担心被西方制裁。”林砚秋打开“信仰中立区块链”演示界面:“所有数据存储于分布式节点,中国政府不掌握任何国家的核心数据。就像野葱种子撒向全球,生长的权力属于土地。”
当议题转向科技封锁,某西方科技巨头CEO宣称:“量子计算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必须对华禁运。”林砚秋微笑着展示“延安量子链”的开源代码:“1947年,我们在青源县的窑洞里用算盘计算弹道;2023年,我们在区块链上用‘延安模式’编织量子网络。封锁?不过是给信仰算力提供新的磨刀石。”
会议间隙,一位东欧外交官私下感叹:“我们夹在东西方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林砚秋递去青源县的“信仰兼容协议”:“波兰的琥珀、匈牙利的辣椒、中国的野葱,都能在区块链上找到自己的存储格式。文明的价值,不在于选边站队,而在于保持本色的共生。”
当晚,他收到青源县的紧急消息:某西方NGO雇佣黑客攻击“信仰自由链”,试图植入“信仰崩塌”病毒。林砚秋启动“人民防火墙”——千万中国网民的家用设备自动成为区块链节点,病毒在海量算力中被迅速消解。赵桂花在视频里举着擀面杖:“俺们村的路由器都在帮国家打仗呢!”背景中,李怀林老人的“数字民兵”正在虚拟空间巡逻,每个节点都闪烁着红星标记。
在次日的总结发言中,林砚秋展示攻击事件的区块链证据:“这场黑客攻击来自五眼联盟的军事卫星频段。”会场哗然之际,他话锋一转,“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143个信仰链节点中,有89个主动提供算力支援——这说明,文明共生的算力,永远大于文明冲突的算力。”
散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递来一份报告:“根据全球青年调查,68%的Z世代认为‘信仰治理是数字时代的必需’,而贵国的野葱区块链被选为‘最想学习的技术’。”林砚秋望向窗外的日内瓦湖,湖面上,野葱形状的浮标正在收集水质数据——那是青源县赠送的“信仰监测站”。
返程途中,儿子发来“文明冲突指数”分析:“当西方媒体攻击信仰链时,青源县野葱的国际搜索量激增217%,‘区块链透明’成为全球热搜词。”附来的社交媒体截图中,阿拉伯青年用野葱 emoji 对抗西方的意识形态符号,形成独特的数字风景线。
飞机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时,林砚秋摸出赵桂花送的野葱酱,发现瓶身上贴着新标签:配料表:野葱、海盐、阳光、信仰(含量≥0.01%)。他笑了,知道这“0.01%”的信仰,正在全球文明的土壤里,生长成抵御冲突的茂密森林,而每一次文明的碰撞,都不过是给信仰根系提供新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