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竹器就到朝中当官了

第10章 品鉴会上的小神童

加入书架
书名:
买个竹器就到朝中当官了
作者:
云游无敌
本章字数:
7246
更新时间:
2025-05-14

县城比王临想象中还要繁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摩肩接踵,有挑担的货郎,有骑马的官差,还有坐着轿子的富家小姐。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刚出炉的烧饼香、药材铺的苦涩、以及街角便溺的骚臭。

"哇!"张铁柱瞪圆了眼睛,脑袋转来转去,活像个拨浪鼓,"那楼好高!得有...得有三层吧?"

王临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果然看见一座鹤立鸡群的三层木楼,门前挂着"醉仙楼"的金字招牌。他前世见惯了摩天大楼,自然不会为这种"矮楼"惊讶,但想到这是纯木结构,没有一根铁钉,也不禁暗暗赞叹古代工匠的智慧。

"临弟,咱们现在去哪?"张铁柱压低声音问,显得有些局促。这个在村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壮小伙,进了城反倒畏手畏脚起来。

王临摸出赵明轩给的地址:"先去福隆商行落脚。"

车队穿过几条热闹的街巷,拐进一条相对安静的街道。这里的建筑明显更加气派,门前大多挂着某某商号的匾额。福隆商行的门脸尤其醒目,黑漆大门上鎏金铜钉闪闪发亮,两个衣着整洁的小厮站在门前迎客。

"站住!"其中一个小厮见车队停在门前,立刻上前阻拦,"送货走侧门!"

张铁柱刚要发作,王临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角,自己跳下车,整了整衣冠:"这位小哥,烦请通禀赵三少爷,就说青林村王临到了。"

小厮低头一看是个小娃娃,正要呵斥,突然注意到王临身上那件做工精良的靛青长衫,以及腰间挂着的一块小巧玉牌——那是赵明轩临别时赠予的信物。

"小...小公子稍等!"小厮态度立刻恭敬起来,转身飞奔入内。

不多时,赵明轩亲自迎了出来,一见面就给了王临一个熊抱:"临弟!可算把你盼来了!"

这一幕让门口的小厮们目瞪口呆。他们何曾见过眼高于顶的三少爷对一个小娃娃如此亲热?

"赵兄。"王临笑着回礼,随即介绍道,"这是我家护卫张铁柱,这位是柳文谦柳先生,路上结识的友人。"

赵明轩随意地向两人点点头,拉着王临就往里走:"快进来!父亲正等着见你呢!"

穿过几进院落,王临被带到一间雅致的书房。一个面容威严的中年男子正在案前写字,正是福隆商行的东家赵德昌。

"父亲,这就是我常提起的王临小友。"赵明轩恭敬地说。

赵德昌搁下毛笔,上下打量着王临,目光如炬:"果然年少不凡。明轩说你六岁就能设计精妙机关,老夫原是不信的。"

王临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赵伯父谬赞了。小子不过是喜欢琢磨些小玩意儿,承蒙三少爷抬爱。"

赵德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显然没想到一个乡下孩童能有如此得体的谈吐。他示意王临坐下,详细询问了工坊的运作情况和水力机械的原理。王临对答如流,偶尔还抛出几个专业术语,听得赵德昌连连点头。

"好!"最后赵德昌拍案道,"明日品鉴会,老夫给你安排个显眼位置。若表现得好,今后福隆商行所有分号都可代销你的竹器!"

王临心中大喜,表面却保持谦逊:"多谢赵伯父提携,小子定不负所望。"

离开书房后,赵明轩带着王临一行人来到客房安顿。柳文谦兄妹被安排在西厢,张铁柱则坚持要和王临同住,以便随时保护。

"临弟,你太厉害了!"等赵明轩走后,张铁柱忍不住赞叹,"连赵大掌柜都被你唬住了!"

王临笑着摇头:"不是唬,是实力。铁柱哥,明天品鉴会很重要,你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放心吧!"张铁柱拍拍腰间,"有我在,谁也伤不了你!"

当晚,王临辗转难眠。他反复推敲着明天的展示方案,思考如何在这个上层社会的聚会中脱颖而出。首到三更鼓响,他才迷迷糊糊睡去。

次日清晨,王临早早起床,换上了王氏特意准备的新衣——一件靛青色绣银线竹纹的锦缎长衫,腰间系着一条月白色丝绦,整个人显得格外精神。

"嚯!"张铁柱瞪大眼睛,"临弟,你这打扮,活像个大户人家的小公子!"

王临笑而不语,心里却在想:人靠衣装马靠鞍,在这个讲究门面的场合,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品鉴会在福隆商行后花园举行。王临赶到时,园中己经搭起了十几个精致的展台,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从绫罗绸缎到珠宝玉器应有尽有。衣着华贵的宾客三三两两地在各个展台前驻足品评,仆人们端着茶点穿梭其间。

"临弟,这边!"赵明轩在一个显眼位置的展台前招手。这个展台比其他展台略高,上面铺着靛青色的锦缎,正中央摆放着王临带来的各种竹器精品。

"赵兄费心了。"王临感激地说。这个位置显然是特意安排的。

赵明轩神秘一笑:"等着看好戏吧。"

随着宾客陆续到齐,品鉴会正式开始。赵德昌做了简短致辞后,特意将王临引荐给众人:"诸位,这位是青林竹器坊的小东家王临,别看他年纪小,手艺可不简单!"

宾客们见是个小娃娃,大多不以为意,只有少数人礼貌性地过来看了看展台上的竹器。王临不急不躁,耐心等待时机。

约莫半个时辰后,园中突然一阵骚动。只见一群衣着格外华贵的男女簇拥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步而来。老者身着绛紫色锦袍,腰间玉带上挂着一枚金鱼袋——这是官员的标志!

"那是..."王临小声询问身旁的赵明轩。

"知府大人的师爷,陈老先生。"赵明轩压低声音,"他可是品鉴会的常客,眼光毒得很。若能得他一句好评..."

王临会意,立刻打起精神。当陈老先生一行人走近时,他故意拿起一个精致的竹制茶盒,轻轻按下隐蔽的机关。

"咔嗒"一声脆响,茶盒的盖子自动弹开,露出里面精巧的分格设计。更妙的是,盒盖内侧还嵌着一面小铜镜,光可鉴人。

"咦?"陈老先生果然被吸引,停下脚步,"小娃娃,这是何物?"

王临恭敬地行礼:"回老先生的话,这是多功能茶盒。内置三个暗格,可分别存放不同茶叶。这铜镜是为了方便主人随时整理仪容。"

陈老先生饶有兴趣地接过茶盒,仔细端详:"机关精巧,做工上乘。这竹纹的拼接天衣无缝,难得!"

"老先生好眼力。"王临不失时机地又拿起一件展品,"这是折叠式竹案,可承重百斤,收起来却只有这么小。"

他熟练地演示着折叠过程,看得陈老先生连连点头。周围的宾客也被吸引过来,展台前很快围满了人。

王临见状,决定使出杀手锏。他拍了拍手,张铁柱立刻从后面搬出一个大件——那是一架微缩版的水力纺车模型,只有一尺来高,但五脏俱全。

"诸位请看,这是我们工坊最新研发的水力纺车。"王临一边说一边往模型上方的漏斗里放入一团棉花,然后转动水轮。

在众人的惊叹声中,棉花被自动梳理、纺线,最后变成均匀的纱线缠绕在线轴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完全模拟了真实纺车的功能,只是缩小了尺寸。

"神乎其技!"陈老先生拍案叫绝,"小娃娃,这真是你所做?"

王临谦虚地点头:"小子只是喜欢琢磨些小玩意儿。"

"了不得!"陈老先生转身对赵德昌说,"赵掌柜,你这次可挖到宝了!"

有了陈老先生的背书,王临的展台立刻成了全场焦点。富商们争相下单,有的甚至愿意出高价购买那架纺车模型。王临却婉言谢绝:"模型只是样品,真正的纺车己经在制作中。诸位若有兴趣,可向福隆商行预订。"

这一招欲擒故纵,更是吊足了众人胃口。赵德昌在一旁看得眉开眼笑,对王临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品鉴会持续到申时才结束。王临带来的样品被抢购一空,订单更是接到手软。最让他惊喜的是,陈老先生临走时特意留下话,说知府大人对水利器械很感兴趣,择日要亲自召见。

"临弟,你太厉害了!"收拾展台时,赵明轩兴奋地说,"这下咱们的竹器要名扬府城了!"

王临笑而不语,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计划。今天的成功只是开始,如何将这一时的热度转化为长久的利益,才是关键。

当晚,赵德昌设宴款待王临。席间,他正式提出要入股青林竹器坊:"王贤侄,老夫愿出五百两白银,占三成股,如何?"

五百两!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足够买下上百亩良田。张铁柱在一旁听得首咽口水,柳文谦也露出惊讶之色。

王临却放下筷子,不慌不忙地说:"赵伯父厚爱,小子受宠若惊。不过..."他话锋一转,"青林竹器坊的核心价值在于不断创新。若接受注资,小子希望能保留研发的完全自主权。"

赵德昌眼中精光一闪:"哦?那贤侄的意思是..."

"五百两占两成股,且只涉及现有产品的销售分成。"王临胸有成竹地说,"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需另行商议。"

饭桌上顿时安静下来。赵明轩紧张地看着父亲,生怕他发怒。谁知赵德昌沉默片刻后,突然哈哈大笑:"好!有魄力!就依贤侄所言!"

宴席散去后,王临回到客房,发现张铁柱和柳文谦都一脸崇拜地看着他。

"临弟,你胆子也太大了!"张铁柱咋舌,"五百两银子啊,你居然敢讨价还价!"

柳文谦则若有所思:"小东家深谙商道,知道技术才是根本。佩服!"

王临笑而不语。他前世虽然不是商人,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在这个时代,能认识到知识产权价值的人凤毛麟角,他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优势。

夜深人静时,王临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今天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产品质量、培养技术骨干...

最重要的是,他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网络和安保力量,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古代社会守住这份产业。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