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竹器就到朝中当官了

第7章 竹器工坊的扩张计划

加入书架
书名:
买个竹器就到朝中当官了
作者:
云游无敌
本章字数:
7100
更新时间:
2025-05-14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照进院子,王临就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他轻手轻脚地绕过还在熟睡的王氏,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他这段时间积攒的全部家当:三贯零二百文铜钱,还有赵掌柜预付的定金银子。

"应该够了..."王临小声嘀咕着,把铜钱分成几摞仔细数着。突然,身后传来一声轻咳,吓得他差点把铜钱撒了一地。

"临儿,大清早数钱玩呢?"王氏披着外衣站在门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王临的小脸瞬间涨得通红:"娘...我...我在算账..."

王氏走过来,揉了揉儿子乱糟糟的头发:"娘知道你在想什么。是不是打算扩建作坊了?"

"您怎么知道?"王临惊讶地抬头。

"知子莫若母。"王氏笑着坐下,"这几天你做梦都在念叨'水力''齿轮'什么的,娘还能猜不到?"

王临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随即正色道:"娘,赵掌柜的订单量是周夫人的五倍。以我们现在的规模,根本完不成。我想把后山那片荒地租下来,建个正式的工坊。"

王氏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轻轻叹了口气:"你才六岁,本该无忧无虑地玩耍..."

"娘,我喜欢做这些。"王临打断她,"看着竹器一件件成型,看着咱家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比玩什么都有意思。"

王氏的眼圈有些发红。她伸手把儿子搂进怀里:"好,娘支持你。不过..."她松开王临,严肃地说,"得先找里正把地契办妥了,免得日后有人眼红。"

"嗯!"王临用力点头,"我今天就去找里正爷爷!"

早饭过后,王临背着小包袱,蹦蹦跳跳地往村里走去。路过李虎家时,那个小胖子正在门口玩陀螺——正是王临之前送给他的那个。

"王临!"李虎兴奋地跑过来,"你的陀螺最厉害了!张铁柱都转不过我!"

王临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喜欢就好。对了,你爹在家吗?"

"在堂屋算账呢。"李虎撇撇嘴,"又要交夏税了,我爹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

李虎的爹李有田是村里的里正,管着青林村的田亩户籍。王临走进李家堂屋时,李有田正对着账本唉声叹气。

"李爷爷好!"王临甜甜地叫了一声。

李有田抬头一看,勉强挤出个笑容:"是临哥儿啊,有事?"

王临踮起脚尖,把一小包东西放在桌上:"自家做的蜜饯,给您尝尝。"

李有田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几块晶莹剔透的桃脯,散发着甜蜜的香气。这是王临用卖竹器的钱买的鲜桃,和王氏一起试验的新产品。

"这..."李有田尝了一块,眼睛一亮,"甜而不腻,还有股清香!"

"李爷爷喜欢就好。"王临笑眯眯地说,"其实我今天来,是想租后山那片荒地。"

李有田的手一顿:"荒地?那片乱石岗?你要那做什么?"

"建竹器工坊。"王临首言不讳,"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家里院子太小了。"

李有田若有所思地摸着胡子:"那片地倒是荒着...不过..."他压低声音,"刘三前两天还来问过..."

王临心里"咯噔"一下,但面上不显:"李爷爷,我出市价两倍的租金,一次付清三年。而且..."他凑近些,"工坊建起来,村里人就能就近做工,不用大老远跑去镇上找活计了。"

这话戳中了李有田的软肋。作为里正,他最头疼的就是村里年轻人外出谋生,田地荒芜。

"好!"李有田一拍桌子,"不过你得答应我,招工优先考虑本村人。"

"一言为定!"王临伸出小手,和李有田击掌为盟。

地契办得很顺利。当天下午,王临就带着张大膀子和几个帮工去后山勘察地形。这片荒地约有两亩大小,地势平坦,靠近溪流,正是建工坊的理想位置。

"这里建水力作坊,这里搭工棚,这里..."王临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着规划图,俨然一个小工程师。

张大膀子越听越惊讶:"临小子,你这规划比县城的木工作坊还周全啊!"

"书上看的!"王临面不改色地扯谎,"张大叔,您认识可靠的泥瓦匠吗?"

"包在我身上!"张大膀子拍着胸脯保证,"明天就带人来开工!"

接下来的日子,王临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去工地监工,晚上还要设计新图纸,常常熬到深夜。王氏心疼儿子,变着法子给他做好吃的,但王临还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一圈。

这天中午,王临正在工地啃干粮,突然听见一阵嘈杂声。他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几个帮工在争执。

"这地基得打三尺深!"老泥瓦匠坚持道。

"用不着!"年轻的帮工反驳,"又不是盖大宅子,一尺足够了!"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工程都停滞了。王临迈着小短腿走过去:"怎么了?"

"小东家来得正好!"老泥瓦匠一把拉住王临,"您说这地基该打多深?"

王临看了看图纸,又看了看己经挖了一尺多的地基,沉思片刻:"李师傅说得对,得打三尺。"

"可是..."年轻帮工还想争辩。

王临不慌不忙地解释:"咱们工坊要安装水力机械,震动大。地基不牢,不出半年就得开裂。"

老泥瓦匠得意地看了年轻人一眼:"听听!小东家虽然年纪小,见识可不小!"

解决了这场争执,王临刚想喘口气,李虎又急匆匆地跑来:"王临!不好了!刘三带人去你家了!"

王临心头一紧,撒腿就往家跑。远远地,他就看见自家院外围了一群人,刘三那嚣张的声音格外刺耳:

"王家的!别以为攀上高枝就了不起了!这青林村还是我刘三说了算!"

王临挤进人群,只见刘三带着两个混混堵在院门口,王氏脸色苍白地站在台阶上。

"刘三叔!"王临高声喊道,努力让自己的童音听起来不那么颤抖,"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刘三转身,皮笑肉不笑地说:"哟,小东家回来了?听说你在后山盖大作坊,怎么也不知会我一声?"

王临心里明白,这是来找茬的。但他早有准备:"刘三叔说笑了。我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去拜访您嘛。"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这是上个月的'分红',比约定的多三成,您点点?"

刘三接过钱袋掂了掂,脸色稍霁,但嘴上还是不饶人:"小子,别以为有赵掌柜撑腰就能为所欲为。在这青林村..."

"刘三爷!"一个洪亮的声音打断了他。张大膀子带着十几个村民赶了过来,个个手里拿着锄头铁锹,"您这是要为难我合伙人?"

刘三见势不妙,冷哼一声:"今天给张大哥面子。"他俯身在王临耳边低声道,"小子,咱们走着瞧!"说完,带着手下扬长而去。

等围观的人群散去,王临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己经湿透了。王氏一把抱住他:"临儿,你没事吧?"

"我没事。"王临勉强笑了笑,心里却沉甸甸的。刘三不会善罢甘休,必须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当晚,王临辗转难眠。他悄悄起身,从床底下摸出一个小木匣——里面是他这段时间收集的"情报":刘三放高利贷的借据副本、欺压村民的证词,甚至还有他贿赂衙役的证据。

"还不够..."王临皱眉。这些顶多让刘三吃点苦头,不足以彻底解决这个麻烦。他需要更确凿的罪证,最好是能惊动县太爷的那种。

第二天一早,王临破天荒地没去工地,而是去了村塾。老先生见他来了,惊讶得胡子都来了:"稀客啊!王大学子终于想起来上学了?"

"先生,我想借几本书。"王临不好意思地说。

"哦?什么书?"

"《大雍律例》和《刑案汇览》。"

老先生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你...你要这些做什么?"

"研究研究。"王临眨巴着天真的大眼睛,"我想知道像刘三那样的人,到底犯了哪些王法。"

老先生盯着王临看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好!有志气!"他从书架上取下两本厚厚的典籍,"拿去吧。不过..."他压低声音,"小心些,刘三不是好惹的。"

王临郑重地点头:"谢谢先生。"

带着这两本"武器",王临开始了他的"扫黑计划"。白天他照常监督工坊建设,晚上则挑灯研读律法,寻找能将刘三一举扳倒的突破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天后的深夜,王临在一桩旧案中发现了关键线索——刘三的姐夫在县衙户房当差,而户房最近正在清丈田亩。按《大雍律例》,若胥吏在清丈时受贿舞弊,最重可判流放!

"找到了!"王临兴奋地一拍桌子,结果把油灯震翻了,差点引发火灾。他手忙脚乱地扑灭火苗,心里却亮堂堂的。

第二天,王临借口去县城送货,悄悄拜访了赵掌柜。两人在密室谈了一个时辰,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从那天起,县衙突然派了个新任师爷来青林村"核查田亩"...

就在工坊即将竣工的前夕,村里爆出大新闻:刘三的姐夫因受贿被革职查办,刘三本人也因多起讹诈案被衙役锁拿。据说在公堂上,他吓得尿了裤子,把围观的村民乐坏了。

"临儿,是你做的吗?"那晚王氏悄悄问道。

王临正专注地削着一根竹条,闻言抬起头,露出一个天真无邪的笑容:"娘说什么呢?刘三叔是自己作恶多端,遭了报应。"

王氏将信将疑,但也没再多问。她不知道的是,此刻她六岁的儿子心里正在盘算着更宏大的计划:等工坊正式投产,他要开发更多新产品,把青林竹器卖到更远的地方...

月光如水,洒在即将竣工的工坊上。崭新的茅草屋顶泛着银光,水车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王临站在院子里,望着这一切,稚嫩的小脸上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笑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