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守护新芽
基金会接待大厅的玻璃窗蒙着水雾,初春的寒气顺着门缝往里钻。林晚晴正在接待来访妈妈,突然听见儿童活动区传来哭喊。她冲过去时,看见糖糖正张开双臂挡在新来的小女孩身前,对方怀里的布娃娃被扯掉了胳膊。
“不许欺负小芽!”糖糖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固执地护着比她矮半头的孩子。林晚晴蹲下身,发现小女孩脖颈处有陈旧的淤青,攥着布娃娃的手指上缠着褪色的创可贴。
“她叫小芽,”志愿者小声解释,“刚从临时庇护所转来,还不适应……”林晚晴轻轻握住小芽颤抖的手,摸到她掌心粗糙的茧子——那是长期劳作留下的痕迹。
当晚,林晚晴在档案室查阅小芽的资料。单亲妈妈,因家庭变故带着孩子西处漂泊,近期刚脱离困境。心理评估报告显示,小芽存在严重的安全感缺失,攻击性行为是她保护自己的方式。
“妈妈,我们帮帮小芽吧。”糖糖抱着小救星的育苗盒站在门口,“就像你当初帮我照顾小救星一样。”小女孩的眼睛亮晶晶的,“我教她种蒲公英好不好?”
第二天,基金会开辟出“成长花园”。糖糖拉着小芽的手,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埋进土里:“你看,把秘密说给蒲公英听,它就会帮你保守。”起初小芽只是沉默地挖着土,首到某天,她突然指着天空说:“我的布娃娃叫星星,是妈妈缝给我的……”
林晚晴联合教育专家开发“植物疗愈课程”。孩子们给蒲公英浇水、观察叶片生长,用画笔记录变化。小芽的画从最初的灰暗色块,渐渐出现彩色的蒲公英,画面角落还多了两个牵手的小人。
随着天气转暖,成长花园的蒲公英陆续开花。小芽主动帮新来的孩子讲解种植步骤,她脖颈的淤青早己消退,笑容像阳光般灿烂。在基金会组织的亲子活动上,她第一次主动拥抱了妈妈,两人抱头痛哭的画面被拍下来,贴在“蜕变墙”最显眼的位置。
这个案例启发了基金会的新项目开发。林晚晴带着团队走访多个社区,与社工机构合作,建立“蒲公英成长驿站”,为困境家庭提供长期陪伴与支持。课程不仅包含生活技能培训,更注重心理重建,通过种植、手工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
糖糖成了“成长驿站”的小小志愿者。她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了许多绘本,在每个故事结尾都会画朵蒲公英:“就像书里说的,再小的种子,只要有阳光和水,就能长出大大的花。”
盛夏时节,成长花园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小芽站在花丛中,仰着头伸出手掌接住绒毛:“糖糖,你看,它们要去寻找新的家了。”两个女孩相视而笑,身后的基金会大楼上,“守护每一颗成长的种子”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林晚晴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工作日志写下:“我们种下的不仅是蒲公英,更是对未来的希望。当这些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温暖。”夜幕降临,基金会的灯光亮起,照亮了更多正在赶来的,寻找希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