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三章:破茧之路
暴雨倾盆而下,基金会24小时热线铃声急促响起。接线员小美握紧听筒,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啜泣:“我……我不敢回家,他说要……”背景音里突然传来重物摔碎的声响,通话戛然而止。
林晚晴立刻启动应急方案。定位显示求助者位于城郊老社区,她带着志愿者团队冒雨驱车前往,糖糖也执意同行,怀里抱着装满儿童绘本的小书包。推开斑驳的铁门时,她们看见蜷缩在角落的年轻妈妈晓雯,五岁的女儿朵朵浑身湿透,正用身体护住妈妈。
“姐姐,”朵朵举起被扯坏的童话书,“爸爸说妈妈是废物,可我觉得妈妈会折最漂亮的蒲公英。”晓雯的泪水混着雨水滑落,从破旧的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折纸——那是她在工厂流水线间隙折的,每片“花瓣”都写满对女儿的爱。
这场救援成为基金会转型的契机。林晚晴联合法律专家成立“权益守护小组”,为困境妈妈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团队开发“破茧课程”,通过折纸、绘画等艺术疗愈方式重建自信。糖糖发起“童话修补计划”,号召孩子们捐赠旧书,和妈妈们一起用蒲公英贴纸修复破损的书页。
三个月后,晓雯站在基金会的分享会上,身着整洁的职业装,手中捧着家政资格证书。“是这些折纸教会我,”她举起重新折好的蒲公英,“再破碎的生活,也能重新绽放。”台下掌声雷动,朵朵举着“妈妈最棒”的手绘牌,笑得格外灿烂。
该项目迅速推广至全国,基金会与各地妇联合作建立“蒲公英庇护所”。每个庇护所都设有“梦想工坊”,妈妈们在这里学习烘焙、手工编织等技能,作品通过基金会电商平台销售。有位曾靠拾荒度日的妈妈,如今设计的蒲公英主题挂毯远销海外,她在感谢信里写道:“我终于能挺首腰板,告诉女儿‘妈妈也能成为你的骄傲’。”
随着项目影响力扩大,基金会收到特殊求助——一位因意外致残的妈妈被困家中,无法参与线下培训。技术团队连夜开发“云端茧房”系统,通过VR设备实现远程授课,残障妈妈们戴着特制手套,也能在线上完成手工制作。系统上线首日,注册人数突破十万。
年终慈善晚宴上,大屏幕播放着受助家庭的蜕变影像。当晓雯牵着朵朵走上红毯时,全场起立鼓掌。糖糖将一枚蒲公英胸针别在朵朵胸前:“以后,我们一起当守护妈妈的小卫士!”
林晚晴看着会场中绽放的笑脸,想起最初那个暴雨夜的绝望。此刻,基金会大楼外的蒲公英雕塑被灯光照亮,每片“叶子”都缀满象征希望的小灯。正如系统后台实时更新的数据——1086个庇护所、23万受益妈妈、5.6亿次线上课程播放,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破茧重生的故事,正随着蒲公英的种子,飘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