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启动的最高级别内部安全审查,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笼罩在“易物坊”和“山巅科技”的上空。这道指令,虽然是应对外部威胁的必要之举,却也不可避免地在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风波。
信任的裂痕:猜忌与不安
安全部门的行动异常低调,但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还是不可避免地弥漫开来。
员工们开始注意到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
一些同事会被安全部门的人员,以“例行安全访谈”的名义,单独叫去谈话,时间长短不一。
访问某些内部系统或数据库的权限,似乎变得更加严格了,需要额外的审批流程。
办公室里,关于“公司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最近安全查得好严”的窃窃私语,开始悄然流传。
虽然高山一再强调审查要保密、要精准,避免扩大化,但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容易生根发芽。
“老王,你说……公司是不是怀疑我们啊?”一个“易物坊”的老员工,私下里向他的主管抱怨,“我昨天被安全的人叫去问了半天,把我入职以来的所有项目经历、甚至一些私人关系都问了个遍!感觉就像审犯人一样!”
“别瞎想。”主管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可能是公司最近安全形势比较紧张,例行排查而己。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斜。”话虽如此,主管自己的心里,也有些打鼓。
在“山巅科技”那边,情况也类似。技术人员大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那种被审视、被怀疑的感觉,同样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陈总,最近团队里人心有点浮动。”一位技术组长向陈默汇报,“大家都感觉气氛不对,工作效率也受到了一些影响。有人担心,这种内部审查,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正在攻关的‘生态融合’项目?”
陈默理解员工们的担忧。他知道,信任是团队协作的基石。一旦信任出现裂痕,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方案,都可能功亏一篑。
他找到高山,反映了这个问题。
“高总,内部审查是必要的,但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减少对团队士气的影响。”陈默建议道,“能不能让安全部门在进行访谈和审计时,更注重沟通技巧?同时,我们管理层也要适当地向员工传递一些积极的信号,稳定军心。”
高山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安全审查要搞,但不能搞得人心惶惶。你和李浩,分别去安抚一下各自的团队。告诉大家,公司目前面临一些外部挑战,加强内部安全是为了保护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只要大家行得正、坐得端,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对于那些被误解、感到委屈的员工,要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
“另外,”高山补充道,“安全审查的重点,要放在那些真正有疑点的人和事上,不要搞‘一刀切’。对于绝大多数清白的员工,要充分信任。”
高山的指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的紧张气氛。但那种无形的压力,依然存在。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场风波,在真正的威胁解除之前,恐怕难以彻底平息。
“内鬼”的踪迹?蛛丝马迹的追寻
安全部门的审查工作,在巨大的压力下,艰难地推进着。
负责人老K,是一个经验丰富、心思缜密的前安全专家。他深知这次审查的重要性,也明白其中的难度。
对手既然能精准掌握林薇回归的信息,说明“内鬼”的级别可能不低,而且隐藏得很深。
老K带领他的团队,从海量的系统日志、邮件往来、通讯记录、甚至门禁刷卡记录中,寻找着蛛丝马迹。
异常的访问行为:有没有人在非工作时间,频繁访问与其工作职责不相关的敏感系统?有没有人的账号,出现过异常的登录地点或登录行为?
可疑的外部联系:有没有人与己知的、有风险的外部组织或个人,存在不正常的邮件往来或通讯记录?有没有人近期有过大额的不明资金流动?
关键信息的泄露路径:林薇回归的消息,最早可能在哪个环节被泄露?哪些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个信息?他们的行为是否存在异常?
排查工作如同大海捞针,繁琐而枯燥。但老K和他的团队,凭借着专业的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耐心地梳理着每一条线索。
几天后,一些零散的、看似不相关的疑点,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K组,我们发现一个情况。”一名负责日志分析的技术员报告道,“在林总回国前后的几天里,‘山巅科技’一位负责服务器运维的中层主管,曾经多次在深夜,通过VPN远程登录了公司的核心代码库。虽然他的权限允许这样做,但频率和时间点都有些异常。”
“查!查清楚他那几天具体访问了哪些代码模块?有没有下载或拷贝行为?”老K立刻指示道。
“还有,”另一名负责通讯监控的分析员补充道,“‘易物坊’市场部的一位总监助理,近期与一个境外的、未知的邮箱地址,有过几次加密邮件往来。邮件内容无法破解,但时间点,恰好也在林总回归前后。”
“查这个邮箱地址的背景!同时,监控这位助理的所有对外通讯!”老K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这些疑点,还不足以首接锁定“内鬼”,但至少为调查指明了方向。
老K将这些初步发现,秘密汇报给了高山。
“继续深挖!”高山的指示简洁而明确,“不要打草惊蛇。在掌握确凿证据之前,继续保持监控。同时,要做好准备,一旦确认目标,必须迅速行动,控制住人,封锁住信息!”
内部审查的网,正在悄然收紧。隐藏在暗处的“毒蛇”,似乎己经露出了些许踪迹。
李浩的困境:线下团队的信任危机
相比于线上技术团队可以通过加强系统监控和权限管理来应对内部风险,李浩面临的挑战则更为棘手。
“易物坊”的线下团队,尤其是庞大的校园合伙人网络,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管理难度极高。
内部审查的风声,同样也传到了线下团队。
“李总,最近有些合伙人情绪不太稳定。”一位大区经理向李浩汇报,“主要是担心公司是不是不信任他们了。毕竟,他们掌握着很多用户的真实信息和交易数据,如果公司怀疑他们泄密,那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还有,‘青禾’那边趁机煽风点火。”另一位城市经理补充道,“他们在一些校园论坛和社群里散布谣言,说‘易物坊’内部管理混乱,正在互相倾轧,劝我们的合伙人赶紧‘跳船’。”
这些情况让李浩感到焦头烂额。他一手带起来的这支线下铁军,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绝不能让猜忌和外部的挑拨,毁掉这支队伍的凝聚力。
“我们必须稳住阵脚!”李浩在内部管理层会议上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体现出我们对合伙人的信任和支持!”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场信任危机:
公开透明,正面沟通:李浩亲自录制了一段视频讲话,面向所有校园合伙人。他在视频中,坦诚地告知公司目前确实面临一些外部的安全挑战,加强内部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平台和用户的安全,绝非针对任何一位合伙人。他重申了公司对合伙人贡献的认可和未来的承诺,呼吁大家保持定力,相信平台。
强化赋能,提升归属感:加速推进“教育赋能”计划。让合伙人感受到,公司不仅没有怀疑他们,反而正在投入更多资源,帮助他们成长,提升他们的价值。这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是稳定人心的关键。
严打谣言,维护声誉:对于“青禾”散布的谣言,公司法务部和市场部联合行动,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进行辟谣澄清,另一方面,对于恶意中伤的行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挖掘和宣传那些在困难时期,依然坚守岗位、积极维护平台利益、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优秀合伙人案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整个团队的正向氛围。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合伙人选择了相信平台,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李浩知道,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他也意识到,仅仅依靠思想工作和情感维系是不够的。必须从制度和技术上,加强对线下团队和用户数据的管理,堵住潜在的风险点。
“我们需要开发一套更完善的合伙人管理系统。”李浩向高山提议,“对合伙人的权限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对敏感数据的访问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和审计。同时,也要加强对合伙人的背景审核和信用评估。”
“这个想法很好。”高山表示支持,“技术上,可以和陈默那边的数据融合项目结合起来。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安全的、覆盖线上线下的用户与合作伙伴管理平台。”
无声的战场:每个人都是战士
内部审查的风波,如同一次压力测试,考验着公司的管理能力,也考验着每一个员工的忠诚与担当。
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困扰和不安,但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公司的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这场无声的战场上,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战士。
技术人员在加固防线,捕捉着每一个可疑的信号。
线下团队在稳定人心,传递着信任与价值。
安全部门在抽丝剥茧,追寻着隐藏的威胁。
管理层在运筹帷幄,平衡着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高山知道,这场内部的“净化”与“加固”,是应对外部风暴的必要准备。只有确保内部的稳固和团结,他们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和力量,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的冲击。
窗外的阴霾似乎更重了,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气息。
但办公室里,键盘的敲击声、讨论的争辩声、电话的沟通声,依然此起彼伏。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坚守着,战斗着。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