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追过玉英

第20章 青春万岁

加入书架
书名:
那些年,我追过玉英
作者:
李文实
本章字数:
11570
更新时间:
2025-06-04

开学一个月后,我己经适应了高中生活。每天五个馍,三黄二黑。黄的是棒子面做成的窝头,人送外号“黄金塔”;黑的是瓜干面做成的,人送外号“塑料馍”。早晨和上午是一黄一黑,晚上是一黄。每月的伙食费是三块六毛,想吃得好一点,对不起,是不可能的。

搪瓷碗和汤匙的碰撞声中,我排着长长的队伍去打饭。早晨,每班一个的大木桶里盛的是能照人影的面糊糊;上午则是清水煮白菜,上面少见油星。柳条编的馍斗子由值日女生抬着负责领馍。木制大蒸笼上摆出一黄一黑两座大山,腾起的白雾模糊了近视眼的眼镜片,却遮不住后窗台上那盆蔫头巴脑,浑身是刺的仙人掌。拿馍时,早拿的囫囵干净;晚拿的,也就没这么幸运了,不是压扁就是稀烂。这是我入学后,与同学们一起排队吃饭的真实情景。

轮到我打菜时,我正要将碗递过去,旁边的班级突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声:“哎,同学,请让让,让让。”

我下意识扭了一下头,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拿着一个青瓷碗递了上去。她穿着一件白衬衫,领口处别着一枚银色的胸针。

打饭的同学舀起一勺白菜豆腐倒进她的碗里。女生皱了皱鼻子,埋怨道:“这豆腐怎么碎成了渣渣?”

她的声音带着女孩说话的软糯香甜。我仿佛被她的声音暖化了,望着她端着碗转身离开,给了我一张侧脸。她的左眼下也有颗黑痣,这突然让我想起了周玉英,那个总在诗稿边缘画梧桐叶的女孩。这个发现让我心头一紧,手中的搪瓷碗差点滑落。

“哎哎,拿好了,你还盛不盛菜?”打饭的同班同学嚷嚷着。我连忙将碗递了上去,也打了一碗豆腐渣渣煮白菜。

午饭后的洗碗池边挤满了人。我站在角落,看着水面上的气泡在阳光下折射出的七彩光晕。突然,一声脆响惊起了一群乞食麻雀——那个蓝布衫女生的青瓷碗摔在地上,碎成了参差不齐的几片月牙。

“我的碗!”她蹲下身,指尖被碎瓷划破,渗出细小的血珠。我慌忙掏出兜里的手帕,却见她己经捡起最大的碎片,对着阳光仔细端详:“还好没伤到《致梧桐》的诗稿。”

这时,我这才注意到,碗底上写着不知是谁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片桐叶。

女生突然抬头看向我,迷离着眼睛说:“同学,你能帮我挡住阳光吗?”

我们就这样蹲在洗碗池边,像考古学家修复文物般拼凑碗片。她的手指灵巧地移动,血滴在碎瓷上开出小小的梅花。

“一只破碗,要它干什么?”

“那也得拾走,扎了别人的脚。”

我望着她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周玉英蹲在诗社捡诗集的模样。那时她脖颈间的红绳还闪着光,而现在,眼前这个女生正仔细拾着碗片,银色胸针在暮色中微微颤动。

她实在是太美了,乌黑的长发松松绾成低马尾,几缕碎发垂落耳际,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像是栖息在枝桠间的蝶翼。那双眼睛仿佛是浸润着晨露的黑葡萄,睫毛纤长如羽,每次眨动都像是在湖面投下涟漪。

浅蓝色的裙摆露出半截雪白的小腿,露出纤细的脚踝,脚上的白色帆布鞋沾着不知何时蹭上的粉笔灰,却无损整体的清灵。她说话时脸颊泛起淡淡红晕,像天边初现的一抹晚霞,嘴角若隐若现的梨涡里,仿佛藏着整个春天的温柔。

我不知道她叫什么,但我知道她跟我绝对不是一个班。晚上住进闷热的寝室,同学们谁也睡不着,小声议论着本班的女生。当我的上铺马晓东说出上午打碎青瓷碗的女生是谢玉英时,我才知道她叫谢玉英。马晓东进一步说道:“小学时,我和她是一个年级一个班,都是一完小的学生。”

第二天早晨吃饭时,我特别关注了她,发现她长得确实很美。从此,我的一双眼睛就有了一个固定的搜索目标,无论什么时候,首先要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她活动的踪迹。自然,这里面也有赵玉英和周玉英的功劳。

自习课结束后,我去老师办公室送作业,路过高二二班教室时,突然看见谢玉英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修补那只摔碎的青瓷碗。

“进来吧!我看你在外面转了三圈了。”她头也不抬地说。我听了她的话,推开教室门,尴尬地走进去,看见她面前摊着《飞鸟集》,书页间夹着晒干的矢菊花。

“你也喜欢泰戈尔?”我指着那朵蓝紫色的小花问道。谢玉英终于抬头,左眼下的泪痣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他说‘生如夏花之绚烂’,可我觉得‘死如秋叶之静美’更动人。”

我突然发现她也非常喜欢诗,而且对诗的理解很深刻,也很独到。我仿佛遇到了知音,便将我的经历告诉了她。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放着那些摔碎的瓷片,笑道:“这只青瓷碗是一个同学送给我的礼物。”

“那你为什么要用这纪念品去盛饭呢?”我好奇地问道。她漫不经心地说:“我报到时来得急,还没顾得上去买吃饭碗,想用它凑合一下,谁承想……”

“我能帮你什么忙?”

“明天你去街上买点胶水,我粘碗能用得上。”

第二天上午下课后,我揣着母亲给的两块钱跑到街上,买了一瓶强力胶交给谢玉英。周围的同学都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心里似乎在想:这小子可能是个沾花惹草的高手,这么快就把二班的班花搞到手。

谢玉英根本不知道这些,接过胶水回到教室,用胶水将碎瓷片粘在一起。碎瓷片在她手中很快就拼成了一个完整的碗型。

“还差最后一片。”她突然起身,从窗台仙人掌上切下一块肉质茎,笑着说,“就用这个加固吧!”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她将仙人掌刺进碗缝。她突然笑了:“放心,等胶水干了就看不出来了,就像人的秘密,总要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第西个星期天我没回家,正躺在床上懒床,随手翻开谢玉英借给我的诗集《繁星·春水》,突然在诗集的扉页上发现了一首小诗:

青瓷碗碎在洗碗池里

我听见二十岁的自己

正在另一个时空

轻轻哭泣

字迹是熟悉的瘦金体,右下角画着朵残缺的桐叶。我抬头望向窗外,遍地的梧桐叶正被清洁工慢慢打扫,眼前浮现出那天午饭后谢玉英摔碎碗的情形。我对她蓝色裙摆下露出的雪白小腿印象深刻。

那天傍晚,我们坐在操场边的老槐树下。谢玉英突然问我:“你说,你那个周玉英的桐叶书签还在吗?”

我惊讶地看着她。她却指着远处的一片火烧云说:“去年我在黄河大堤上,为了捡一片树叶差点摔下大堤。”

我怔怔地望着天边的云霞,突然明白:有些秘密像碎瓷片,看似锋利伤人,却能拼出更完整的真相。谢玉英从书包里掏出完整的青瓷碗,碗底的《致橡树》被胶水浸得更深了。

“那么多同学,你为什么只待见我?”我终于说出了我心中的疑问。她将碗轻轻放在我手心说:“因为你长得丑。”

晚风拂过她的秀发,桐叶胸针在暮色中闪了闪。我想起周玉英别在衣襟上的桐叶书签,突然发现它们竟如此相似。我突然问道:“我长得丑吗?”

“随你去想吧!”她站起身走了,又回头说,“谁问你咱们关系,你就说我是你姐,在一个街道上住着,记住了。”

我望着她离去的背影,突然意识到:人生就像这只修补好的青瓷碗,裂缝里藏着的,往往是最珍贵的诗行。

自从与谢玉英有了诸多交集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便如悄然绽放的花朵,逐渐变得微妙而亲近。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谢玉英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一本王蒙所著的《青春万岁》,这本书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我们之间激起了层层热潮。

自习课上,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紧张又兴奋的氛围。老师在讲台上专注地批改着作业,而我和谢玉英则趁着这个间隙,偷偷地传阅着这本充满青春活力的小说。当翻开那发黄的书页,书中那群热情似火、怀揣着五彩斑斓梦想的青年形象,如同灵动的精灵,一下子跃入我们的眼帘,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内心。

谢玉英的眼睛里闪烁着熠熠光芒,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她微微倾身,压低声音,难掩激动地对我说:“你瞧瞧他们,在青春的舞台上尽情绽放着自己的光彩,我们也理应如此啊,让青春不留遗憾。”

她的声音虽轻,却仿佛带着一种能点燃人心的力量。我用力地点了点头,心中如同被投入了一把火,涌起一股对青春的激昂之情,仿佛看到了自己也能在青春的画卷上肆意挥洒色彩。

然而,美好的事物似乎总难以一帆风顺,平静的湖面总会被突如其来的风浪打破。不知从何时起,学校里如同滋生了一种无形的病毒,关于我和谢玉英的流言蜚语开始肆意传播。有人言之凿凿地说我们关系非同寻常,每天都在私下里偷偷约会,仿佛他们亲眼所见一般;更有甚者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描述我们在操场的老槐树下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说得有板有眼,让人真假难辨。这些流言如同毒瘤一般,以惊人的速度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迅速蔓延开来,所到之处,仿佛都被蒙上了一层异样的阴影。

起初,我并未将这些流言放在心上,秉持着清者自清的信念,觉得时间会证明一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同学看我们的眼神逐渐变得怪异起来,那目光中似乎夹杂着好奇、怀疑与不屑。每当我走过,耳边总会传来隐隐约约的窃窃私语,像一群嗡嗡作响的苍蝇,让人不胜其烦。就连平日里与我关系颇为不错的同学,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对我避而远之,仿佛我身上带着某种可怕的病菌。

谢玉英似乎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曾经那个活泼开朗、灵动俏皮的她,如今变得沉默寡言。她原本如同清澈湖水般灵动的眼睛里,多了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仿佛一片乌云遮住了原本灿烂的阳光。看到她这般模样,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心疼与无奈。

那是一个寻常的放学后,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的小径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我像往常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去找谢玉英,与她分享一天的趣事。然而,我却发现她刻意避开我,脚步匆匆地独自往校外走去。她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如此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她吹倒。

我心中一惊,急忙加快脚步追了上去。在学校门口的拐角处,我终于拦住了她。我喘着粗气,焦急地问道:“玉英,你怎么了?为什么要躲着我?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我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她,试图从她的表情中找到答案。谢玉英缓缓抬起头,她的眼中满是委屈和无奈,仿佛蓄积己久的泪水随时都会夺眶而出。她微微颤抖着声音说:“你难道没听到那些流言吗?现在全校都在说我们的坏话,大家看我的眼神都那么奇怪。我不想再给你添麻烦了,也许我们保持距离,这些流言就会慢慢消失。”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锐利的刀,刺痛着我的心。我看着她如此难过的样子,我的心中一阵刺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我紧紧地握住她的肩膀,坚定地说:“我们又没做错什么,为什么要怕这些毫无根据的流言?你还记得《青春万岁》里的他们吗?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何曾退缩过?我们也不能被这些谣言轻易打倒啊!我们之间的情谊是纯粹的,不应该被这些流言蜚语玷污。”

我目光坚定地看着她,试图将这份力量传递给她。谢玉英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那犹豫如同暴风雨中的烛光,摇摆不定。但在我坚定目光的注视下,她最终还是轻轻点了点头,仿佛在给自己打气,也像是在对我做出承诺。

然而,现实并未如我们所愿,流言的压力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坚持而减轻半分。在食堂打饭时,周围同学小声的议论声如同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向我涌来。

“看,那就是和谢玉英不清不楚的那个男生。”

“真没想到,平时看着挺老实的,居然做出这种事……”

这些刺耳的话语像一根根尖锐的针,毫不留情地刺痛着我的心。但我深知,此刻我不能退缩,我必须和谢玉英一起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否则我们就真的被这些流言打败了。

为了打破这些如同阴霾般笼罩着我们的流言,我和谢玉英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之间纯粹的友谊。从那以后,我们干脆积极交往,开始以更加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无论是班级的大扫除,还是学校组织的运动会,都能看到我们忙碌而积极的身影。

在课堂上,我们也比以往更加专注地学习,每次老师提问,我们都会踊跃发言,相互辩论,用出色的表现来转移同学们的注意力。

每次有小组讨论,我们都会主动热情地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与同学们积极互动,思维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断碰撞。我们用这种方式,让大家看到我们之间的交流是正常而积极向上的,并没有如流言所说的那般不堪。

恰逢学校组织一场盛大的诗歌朗诵比赛,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和谢玉英毫不犹豫地决定共同参加。我们精心挑选了王蒙在《青春万岁》中诗句。这首诗就像我们此刻的心境,充满了对青春的热爱和对困难的无畏。

每天课余时间,校园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排练的身影。有时在操场的角落,微风轻拂着我们的发丝,我们对着空旷的操场朗诵,让风声成为我们的伴奏;有时在图书馆的角落,周围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我们互相倾听,互相指出对方的不足。在排练过程中,我们彼此鼓励,每当一方感到疲惫或沮丧时,另一方总会及时给予支持和力量。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和那首承载着我们希望的诗歌。

同学们看到我们为了比赛如此全力以赴,而且在相处过程中举止得体、大方自然,渐渐地,那些如同乌云般笼罩着我们的流言蜚语开始逐渐消散。大家的目光不再充满怀疑和异样,而是多了几分理解和赞赏。

终于,比赛的那天来临了。舞台上,五彩的灯光交织在一起,仿佛在为我们编织一个梦幻的世界。我和谢玉英手牵手走上舞台,心中既充满了紧张,又怀揣着满满的期待。当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诵出诗歌的第一句时,原本有些嘈杂的台下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们身上。

随着朗诵的进行,我们仿佛将《青春万岁》中那股对青春的激情与热爱融入到了每一个字里。我们的声音时而激昂澎湃,如同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时而温柔婉转,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台下的观众们沉浸在我们的朗诵中,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与梦想的世界。

朗诵结束,台下先是短暂的沉默,紧接着,如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那掌声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持续不断,仿佛要将整个礼堂都震塌。那一刻,我看到谢玉英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那泪花在灯光的映照下,如同璀璨的钻石。

我们成功了,不仅在比赛中凭借出色的表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冲破了那道由流言编织而成的枷锁。就像《青春万岁》里说的那样:

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

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

编织你们。

……

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故事,坚守着那份纯粹而珍贵的情谊。在这个充满波折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青春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许会有诸多的波折与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守自我,怀揣着勇气与信念勇往首前,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让青春在磨砺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