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天策传

第四十章章 朔风筑城连漠北 河朔屯田化江南

加入书架
书名:
龙天策传
作者:
爱笑的花猫
本章字数:
3492
更新时间:
2025-07-07

河套草原的风带着牛羊粪的气息,吹在龙天策的玄甲上,甲叶间还沾着狼山平叛时的血垢。他勒住新换的“河西骏”,望着眼前连绵的阴山余脉,金发黑眸在晨光中闪烁——这里是匈奴口中的“河南地”,如今成了大汉新的边疆重镇,朔方城的基址。

“将军,”李敢指着图纸上的标记,“按您的意思,城墙要依山而建,用夯土混合石灰,可这石灰……”

龙天策翻身下马,捡起一块页岩:“河套不产石灰,就用这页岩烧制。告诉工匠,每块城砖都要刻上烧制者的名字,若有碎裂,严惩不贷。”他想起玉倾城的信:“筑城如育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筑城的日子是艰苦的。数万归降的匈奴、西羌、察哈尔部民扛着夯杵,在汉军督工下日夜劳作。起初,各部落之间摩擦不断,匈奴人嫌西羌人干活慢,察哈尔部抱怨口粮太少。龙天策立下规矩:“凡闹事者,罚修城墙十丈;凡献策者,赏羊一头。”

“将军,”一个叫“呼衍”的老匈奴瘸着腿来献策,“我知道哪里有黏土层,夯墙更结实。”

龙天策亲自跟着呼衍去查看,果然找到优质黏土。他立刻赏了呼衍一头公羊,还让他做了筑城队的“土师”。消息传开,各部落纷纷献策,连最桀骜的西羌头人也献上了祖传的“夯土秘方”。

三个月后,朔方城的轮廓终于在河套草原上崛起。城墙高三丈,宽两丈,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城门上,龙天策亲手题写的“朔方”二字苍劲有力,笔画间仿佛还带着筑城时的汗水。

接下来是迁移和开垦。龙天策将归降的部落编为“朔方十三部”,每部设汉官与部落首领共同管理。他想起玉倾城的“七分民,三分军”策,下令:“凡开垦荒地者,头三年免税,官府提供种子、农具。若能引渠灌溉,另赏耕牛一头。”

“将军,”西羌头人“靡当”愁眉苦脸,“我们是牧人,不会种地啊……”

龙天策指着城外的试验田:“看那是什么?”只见汉农耕种的粟米己长出青苗,曲辕犁翻出的土地肥沃。他叫来河西来的老农,“老吴,给他们示范‘代田法’。”

老吴卷起裤腿下田,一边犁地一边讲解:“一亩三沟三垄,今年种沟,明年种垄,地力就不会衰……”靡当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拿起犁试试,虽然动作笨拙,却学得认真。

玉倾城寄来的“区种法”图谱更是帮了大忙。这种在小块土地上密集种植的方法,特别适合河套的沙地。龙天策让人刻成木板,挨家挨户传授,还设立“农校”,让汉农和归降部民一起学习。

冲突还是有的。一次,匈奴部的“呼韩邪”偷了察哈尔部的耕牛,被抓住后要按部落规矩砍手。龙天策闻讯赶来,却让呼韩邪用三倍的牛赔偿,还要帮察哈尔部开垦十亩荒地。“在朔方城,汉法与部落法并行,但偷盗者,无论何族,皆需赔偿。”

两年后,当玉倾城来到朔方城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叹。昔日的荒漠己变成良田,渠道纵横,稻浪翻滚。城门口的市集上,匈奴人用皮毛换汉人的铁器,西羌少女的羌笛与汉商的算盘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烤肉和新麦的香气。

“倾城,”龙天策牵着她的手,走在田埂上,金发黑眸中满是自豪,“你看,那是靡当种的‘河西稻’,亩产五石!”

玉倾城看着稻田中戏水的孩童,有汉人,有匈奴,还有西羌,他们说着混杂的语言,却玩得不亦乐乎。紫眸中漾起温柔的光:“你把这里变成了‘塞外江南’。”

“是我们,”龙天策握紧她的手,“没有你的农书图谱,没有‘区种法’,哪有今天?”

夕阳下,朔方城的角楼剪影被染成金色,城墙上巡逻的汉兵与归降部民的骑兵擦肩而过,彼此点头致意。远处的牧场上,改良的“河西马”在苜蓿地里撒欢,马背上的少年们唱着新学的汉歌。

汉皇的嘉奖令很快到来,称赞龙天策“筑城固边,化胡为农,功在千秋”。但龙天策只是将嘉奖令贴在城门口,转身又去了新开的“牧学”——那里正在教授归降部民如何科学养马。

玉倾城站在城头,望着这片由血汗浇灌出的土地,想起三年前狼山的烽火,如今却成了炊烟袅袅的乐土。她知道,这不仅是一座城池的成功,更是文明的胜利。当不同民族能在同一片土地上耕种、放牧、交易,战争的阴影便会逐渐散去。

晚风吹过,带来市集的喧嚣和田间的蛙鸣。玉倾城转头看向龙天策,他正蹲在地上,给一个匈奴孩童讲解犁地的技巧,金发黑眸在暮色中温柔得像月光。她忽然明白,所谓“塞外江南”,不仅是地理的改造,更是人心的融合。而她的将军,正用他的智慧和仁心,在这广袤的草原上,书写着比封狼居胥更伟大的传奇。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