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布衣

第3章 入庐州

加入书架
书名:
淮左布衣
作者:
北上秦王
本章字数:
2760
更新时间:
2025-07-09

腊月廿三,灶王节。青阳镇外十里长亭,北风卷着碎雪,打得酒旗猎猎作响。陈安之负手立于亭中,青衫外罩着件半旧狐裘,腰间铁剑用粗布裹了,倒似个赴京赶考的寒门书生。

周老夫子颤巍巍捧来蓝布包袱,里头是本手抄《太史公书》,页边朱批如血:"安之此去,当观民间疾苦,方知圣贤书不是空谈。"陈安之长揖及地,忽闻镇口喧哗,却是乡亲们抬着"义薄云天"鎏金匾额相送。猎户张铁牛高喊:"陈公子若在庐州府受了委屈,只管捎信来!"

陈安之翻身上马,回望炊烟袅袅的游芳冲,朗声笑道:"诸君且看,他日归来时,必是"话音未落,一阵疾风掠过,将后半句誓言卷进漫天飞雪。

庐州府东市,年关将近。陈安之驻足"太白楼"前,忽见二楼悬着幅对联:"诗成泣鬼神,酒酣惊风雨",笔锋如剑,竟似要破纸而出。掌柜的搓手笑道:"公子好眼力!这对联是长安令赵公千金赵妙瑾所题,昨日随父述职途经此地......"

话音未落,楼上珠帘轻响。陈安之抬头,正见一女子凭栏而立,月白襦裙外罩银狐氅,眉目如画却透着书卷清气。西目相对时,那女子手中暖炉"当啷"落地,溅起的火星子映得她双颊绯红。 "小姐当心!"丫鬟慌忙去拾。陈安之却见那暖炉上刻着"民为贵"三字,字迹方正刚劲,暗想:"能教女儿题此字者,必是仁厚之人。"待要细看,楼上珠帘己垂,唯余一缕墨香萦绕。

是夜,庐州灯市恍如白昼。陈安之信步至朱雀桥头,忽见河面飘来盏莲花灯,灯上墨迹未干:"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正自莞尔,桥那头传来女子惊呼。

三个泼皮围住个戴帷帽的女子,为首疤面汉淫笑道:"小娘子这双手,倒比元宵还......"话音未落,腕上己钉入枚铜钱。陈安之负手而立,冷笑道:"阁下这爪子,倒比猪蹄还腌臜。" 众泼皮持刀扑来,却见青衫闪动,三枚铜钱分打"曲池""肩井""环跳"三穴。三人顿如木偶僵立,围观百姓哄笑如雷。

"多谢公子。"女子轻掀帷帽,竟是日间太白楼所见佳人!赵妙瑾眸光清亮,忽瞥见他腰间铁剑,惊道:"这...这可是张铁匠铺里三十文钱一柄的'青阳剑'?" 陈安之抚剑大笑:"姑娘好眼力!此剑虽贱,却饮过白额虎血,退过黑风岭贼......,我叫它,定山河。"

"瑾儿!"一声温厚呼唤传来。但见中年文士踏雪而来,青布棉袍上打着补丁,正是长安令赵文远。陈安之暗惊:"三品大员竟如此简朴!" 驿馆西厢,赵文远亲手为陈安之斟茶:"白日小女遇险,多亏公子相救。"茶是陈年普洱,杯是粗陶大碗。陈安之暗观这清贫官舍,窗纸补了又补,火盆里烧的竟是秸秆。

赵妙瑾抱琴而入,纤指拨动《凤求凰》。琴声清越间,忽听赵文远叹道:"陈公子可知,老夫此次述职,是因力谏减免关中赋税触怒权贵,将贬为陇西县令?" 烛花爆响,陈安之手中茶碗微颤。赵妙瑾琴声忽转激越,竟是一曲《广陵散》。少女抬眼望来,眸中似有千言万语,却终化作一声轻叹。

五更时分,陈安之独坐客栈。案上摊着赵文远赠的《盐铁论》,页边批注密密麻麻:"减税三成,可活百万饥民"。忽闻叩门声急,驿卒送来封书信: "青阳镇遭山洪,令尊为救佃户,被塌墙所伤......"

陈安之攥信冲出客栈,却见长街尽头,赵家车马正缓缓驶出城门。赵妙瑾忽然掀开车帘,将盏莲花灯抛入护城河。灯上墨迹新鲜:"愿随春风度玉门"。

风雪愈急,陈安之勒马回望庐州城楼,忽想起离乡时未说完的誓言,仰天长啸:"他日归来时,必是海晏河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