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盘怔了一下,汗还在流,耳边仍有裁判的哨声回响,可他还是站起身,走了几步,站在护栏旁,目光低低地看向那个看上去年纪不大的男孩。
“你打得太好了,”男孩说,眼神亮得像两盏灯,“我第一次看到控卫这么不声不响就能控制整个比赛……你能不能——能不能签个名?”
苏盘看着那只递过来的笔。他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不是什么聚光灯,不是高呼名字的球迷团体,只是一个少年,在一场普通比赛中,看见了他的努力、他的技巧、他的颜色。
他接过笔,在那本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没有装饰,没有图案,只有两个字:“苏盘。”
签完后,他低声问:“你是第一次来现场看球?”
男孩点头:“我哥带我来的,他说替补没啥好看的,可我看到你一上场……我就想,原来这种球风也能打出感觉。你像……像个刺客。”
苏盘嘴角微动,没笑出来,但眼神里有点点温度:“谢谢。”
“以后你还会穿这颜色吗?”男孩又问,“我喜欢绿的。”
“会。”苏盘答得很干脆,“这是我。”
男孩点点头,攥着本子,转身跑回观众席,还回头对他挥了挥手。
那一瞬,苏盘忽然意识到自己心里某个角落在震动。他想起那个曾在训练场边偷偷看着别人打球、却不敢开口要加入的小孩。他想起那年冬天第一次投进三分球后无人喝彩,只能自己在雪地里笑出声的自己。他想起一遍又一遍地擦汗、磨球鞋、在寝室小本上写下“控球、急停、反跑、换手、突破”的自己。
他没哭,但鼻子有点酸。
教练走过来拍了拍他肩:“第西节准备上,继续追分。”
苏盘点头,再次起身,深吸一口气。他望向场地中央,那墨绿色在灯光下仿佛泛出了一点锋光。他知道,这一刻,不是终点,也不是高光,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足够他用一生去记住。
不是每一场比赛都能决定一个球员的命运,但有些回合、某些出手,却可以首接改写一场比赛的流向。他深呼吸了一口,手指在短裤边蹭了蹭汗,然后慢慢移动到三分线外的右侧,那个他练得最多的位置。
球从队友手中传来,速度略快,带着一点旋转。他没有思考,只是下意识地接球,稳住,起跳——那是他最熟悉的动作,几乎嵌入了肌肉记忆。脚尖离地的瞬间,他能感受到对方防守球员扑过来的风压,但他己经在空中了。
这不是一次盲目的出手,而是一次准备好的仪式。
他手腕轻轻拨动,指尖最后一点发力,将篮球推出手掌。整个投篮过程如水般流畅,没有一丝停顿,也没有一点多余的晃动。
他还在空中,就知道这个球有。
球划过一道干净的弧线,几乎没有碰到篮筐,只听见清脆的“唰”一声,球网弹了一下。
观众席爆发出一声不小的欢呼,不是因为分差,而是因为这球太标准,太漂亮,太有力。
苏盘落地,脚步后撤,两眼盯紧对方控卫,不给他喘息。他没有去看比分,也没有看教练的反应。他不需要。他要用一整个西节去讲述他的故事,而这只是第一句。
对方显然也开始警觉了。下一波进攻时,他们特意将持球点偏移,不再让苏盘单独防住控卫。而苏盘并不急。他只是跟着、协防、再回防,把自己每一次移动都控制在既不多余也不迟疑的范围内。
“他开始稳了。”板凳席上,有队友在低声讨论。
“以前他刚上场的时候不是这样,动作总是太快,太冲。”
“他现在像是……在等机会。像一只潜在水下的东西。”
苏盘并没听到这些话。他的注意力全在场上。比赛的节奏逐渐变得更加紧凑,对方也在频繁换人,意图打乱他的节奏。但他不慌。他继续拿球,组织、切入、吸引包夹,再分球出去,让得分的人不是自己,但推动攻势的却始终有他一份。
这就是控卫的职责。他不是主角,却能改变故事。
到第西节中段,比分己经追平。教练罕见地没有叫暂停,而是站在场边拍手,大喊:“保持住!苏盘,继续打你的节奏!”
苏盘点头,眉心没有皱起,反倒松了几分。他能感受到场边球迷的情绪,似乎每次他拿球都会引来一阵屏息,每一次出手都有人在期待。他知道,其中一定有那个戴帽子的男孩。
而他要做的,就是不让他们失望。
接下来的一波攻势,他选择了一个标准的二次掩护。他从底角向上游走,绕过两个队友,在对方尚未换防时突然提速冲向弧顶。他的队友在准确的时机将球传出,篮球如流星一般飞来。
他接球,起跳,完全是教科书式的标准投篮。
肩膀放松,手腕压低,眼神锁定篮筐。他的身体仿佛在空中静止了一瞬。
球出手。
对方防守员跳起试图封盖,却只是慢了一步,手指甚至没碰到球影。
“唰。”
又是一球命中。
这次观众席的回应更大了,甚至有人高呼他的名字:“苏——盘!”
他听见了。他也终于露出一个淡淡的笑。
这不是幸存者的窃喜,而是一种野兽撕裂过围栏之后的从容。
接下来的比赛,他成为了节奏核心。不再只是得分,而是带动全场。他几乎打满了整节时间,每一次跑动都像他深夜训练时练过上百次的轨迹。
最后一分钟,对方终于崩溃,犯规战术频出,但队友把握住了罚球,稳稳将比分锁定。
当比赛的终场哨响起,苏盘站在球场中间,大口喘气,胸口剧烈起伏。他回头看了一眼记分牌,不为胜利感到惊讶,也不为数据得分而欣喜。他只是看见了观众席上,有人站了起来,对他竖起大拇指。
“苏盘,太牛了!”有人喊。
“绿色7号,记住他!”
他朝观众席望去,找到那个曾向他索要签名的男孩。那男孩正在用手机狂拍,脸上满是笑意,眼神中藏着一种少年对英雄般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