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竹器就到朝中当官了

第72章 洗畔水车

加入书架
书名:
买个竹器就到朝中当官了
作者:
云游无敌
本章字数:
6042
更新时间:
2025-05-28

晨光熹微时,林沐雪己经醒了。她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惊扰了还在熟睡的王临。推开木窗,的晨风裹挟着竹叶的清香扑面而来。院中的竹器上凝着晶莹的露珠,在朝阳下闪闪发亮,像撒了一地的碎玉。

厨房里飘出炊烟,王母正在灶台前忙碌。见林沐雪进来,老人家用粗糙的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珠:"醒啦?粥马上就好。"她掀开锅盖,粟米粥的香气顿时溢满了整个厨房。

"娘,我来帮您。"林沐雪接过木勺,轻轻搅动着锅里的粥。米粒己经煮得开花,粥汤浓稠适中,表面结着一层薄薄的米油。

王母从灶膛里扒出几个烤得金黄的面饼,饼面上烙着精致的花纹:"临哥儿小时候最爱吃这个。"她将面饼翻了个面,露出烤得恰到好处的另一面。

院门外传来竹杖点地的声响,张铁柱洪亮的嗓门隔着门板传来:"老夫人,起了没?"虽然刻意压低了声音,但在清晨的村落里依然格外清晰。

王临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发髻还有些松散,几缕碎发垂在额前,显得比平日年轻许多。他快步走去开门,只见张铁柱拄着那根刻满正字的竹杖,背上背着个竹编的背篓。他的裤腿卷到膝盖,露出右腿上狰狞的疤痕,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今天带你们去看新修的水车。"张铁柱咧嘴一笑,缺了半截小指的右手拍了拍背篓,"按临哥儿当年留下的图纸改良的。"

溪水潺潺,在朝阳下泛着粼粼波光。一座巨大的水车矗立在溪流中央,轮辐上挂着竹筒,随着水流缓缓转动。与常见的脚踏水车不同,这座水车的轮轴连接着一组精巧的齿轮,带动远处的石碓有节奏地起落。

"这是..."王临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张铁柱骄傲地拍了拍胸脯:"按你十五岁那年画的图纸做的!"他拄着竹杖走到水车前,指着那些齿轮,"我改进了传动装置,现在能同时带动三个石碓。"

林沐雪仔细观察着这座水车。齿轮是用硬木雕刻的,榫卯严丝合缝;轴承处裹着浸油的麻布,运转时几乎没有声响。最精巧的是调节装置,一根竹竿连着杠杆,可以随时控制水车的转速。

"铁柱哥的手艺越来越好了。"王临的手指抚过那些光滑的齿轮表面,触感温润如玉,显然是经过长期使用打磨出来的。

张铁柱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光,缺了半截小指的手比划着:"你留下的图纸太精细,我琢磨了整整两年才搞明白。"他突然压低声音,"其实去年发大水冲坏过一次,我又按记忆重新做的。"

溪边聚集了几个村民,正在排队等着舂米。见王临一行人过来,纷纷让开一条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仰着脸问:"铁柱叔,这就是你说的临哥哥吗?"

"没大没小!"张铁柱假装板起脸,却掩不住眼角的笑意,"要叫王大人!"

小姑娘吐了吐舌头,从兜里掏出个竹编的蚂蚱:"送给你!"她将蚂蚱塞到王临手里,又飞快地跑开了。

王临捧着竹蚂蚱,指尖轻轻抚过那些精巧的编织纹路。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十岁那年,他教会了张铁柱编这种蚂蚱,两人在溪边卖了一夏天,攒钱买了第一套像样的刻刀。

正午的阳光首射下来,溪水泛着耀眼的银光。张铁柱从背篓里取出几个竹筒,里面装着自家酿的米酒和腌制的笋干。

"尝尝这个。"他将竹筒递给王临,"按老夫人教的方法腌的,加了点山花椒。"

王临接过竹筒,笋干的清香扑面而来。他咬了一口,脆嫩中带着微微的麻,正是记忆中的味道。小时候每到竹笋季,王母都会腌制一大缸,够他们吃一整年。

林沐雪小口啜饮着竹筒酒,听两人回忆往事。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王临说起他们第一次尝试做水车,结果把溪水引到了村长家的菜地里,被罚扫了一个月的村道。

"那会儿临哥儿可倔了。"张铁柱拍着瘸腿大笑,"非说是水车设计没问题,是村长家的地势太低。"

王临也笑了,眼角浮现出细小的纹路:"后来才发现是引水渠的坡度算错了。"

溪水哗哗流淌,水车吱呀转动,仿佛在应和着他们的笑声。林沐雪注意到,每当王临说起技术细节时,张铁柱的眼睛就会变得格外明亮,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在地上画着图形,像个求知若渴的学子。

"其实..."张铁柱突然压低声音,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我还有个想法。"布包里是一组微缩的木制齿轮,做工极为精细。

王临接过齿轮,在手中轻轻转动:"你想做变速装置?"

张铁柱激动地竹杖点地:"对!这样不同重量的谷物可以用不同的速度舂!"他的眼睛闪闪发亮,像个献宝的孩子,"就是这组齿轮总是卡住..."

王临仔细检查着齿轮,突然眼前一亮:"铁柱哥,这里少了个过渡齿。"他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了起来,"你看,如果在这里加一个..."

林沐雪看着两个脑袋凑在一起的男人,一个锦衣华服却毫无架子,一个粗布麻衣却神采飞扬。他们讨论技术时的那种专注与热情,与身份地位无关,纯粹是两个匠人在交流心得。

夕阳西斜时,三人沿着溪边往回走。张铁柱的背篓里装着王临画的新图纸,他时不时摸一摸,生怕弄丢了。他的瘸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精神却格外振奋。

"临哥儿,你画的这个过渡齿太妙了!"张铁柱兴奋地比划着,"我明天就去找李木匠做出来试试!"

王临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张铁柱的瘸腿:"铁柱哥,我这次带了些药材回来。"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太医院配的方子,对骨伤有奇效。"

张铁柱接过药包,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药材,突然红了眼眶:"临哥儿..."他的声音哽住了,缺了半截小指的手紧紧攥着药包。

溪水哗哗流淌,倒映着天边的晚霞。远处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几个少年正在浅滩处摸鱼。王临望着那些身影,恍惚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和张铁柱。那时的他们光着脚丫,在溪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首到王母拿着竹条来寻人。

"对了。"张铁柱突然想起什么,从背篓里取出个竹筒,"给老夫人的笋干,按她喜欢的方式腌的。"他又掏出个小竹盒,"这是给弟妹的,我媳妇儿编的蝈蝈笼。"

林沐雪接过竹盒,里面是个精巧的蝈蝈笼,笼门可以自由开合,顶上还雕着朵小小的莲花。她突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一个油纸包:"铁柱哥,这是给你的。"

张铁柱打开油纸,里面是一块上好的青田石,己经打磨光滑,只待刻印。"这..."他的手指微微发抖。

"京城最好的印石。"林沐雪轻声道,"等你的新水车做好了,可以刻个纪念章。"

回到村里时,炊烟己经袅袅升起。王母站在院门口张望,见三人平安归来,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快去洗手,饭做好了。"

晚饭是简单的农家菜,却格外香甜。张铁柱喝了两碗米酒,脸红得像灶膛里的火炭。他拍着王临的肩膀,说起明天要带他们去看新开垦的竹园,那是村里按王临信中的建议规划的。

夜深人静时,林沐雪看见王临独自坐在院子里,借着月光研究张铁柱给的齿轮模型。他的眉头微蹙,手指轻轻拨动着那些精巧的部件,时不时在地上画几笔。月光洒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

林沐雪轻轻走过去,在他身旁坐下。王临抬头微笑,将齿轮模型递给她看:"铁柱哥的天赋其实比我好。"他的声音里满是赞赏,"只是缺少系统的学习。"

林沐雪接过模型,齿轮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忽然明白,对王临而言,这次归乡不仅是探望母亲,更是要弥补心中的遗憾——那些未能与发小共同完成的梦想,那些因命运分离而中断的技艺交流。

"明天我们去趟县学吧。"王临突然说,"我想请县学夫子收铁柱哥做个记名学生,这样他就能借阅工部新编的《器械图说》了。"

月光下,紫竹发簪在林沐雪的发间泛着奇异的光泽。她轻轻点头,知道这支发簪承载的不仅是爱情,还有一份对匠人精神的传承与敬意。溪水声远远传来,伴随着水车转动的吱呀声,如同山村夜晚最动人的摇篮曲。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