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深圳,空气中己经弥漫着年味。街头挂起了红灯笼,商场里循环播放着喜庆的音乐。张晓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置办年货的人群,思绪飘回了远方的家乡。
"发什么呆呢?"刘芳敲了敲她的桌子,"下班了。"
张晓云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收拾桌面。这几个月她进步神速,不仅掌握了全套会计流程,还开始协助老陈处理项目预算。桌上的台历翻到了腊月二十五,再过几天就是除夕了。
走出办公楼,寒风扑面而来。张晓云裹紧羽绒服,远远看见志远站在工地门口等她,手里还提着个塑料袋,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张晓云小跑过去,呵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结。
志远神秘地眨眨眼:"走,去老地方吃饭,我有好消息告诉你。"
他们常去的小餐馆己经挂上了"春节照常营业"的横幅。老板娘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什么好消息啊?"张晓云夹起一个饺子吹了吹,迫不及待地问。
志远从塑料袋里拿出一份文件:"考察结果下来了。过完年,我们县城的项目就要启动了。"
张晓云接过文件,上面赫然印着《关于XX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她的手指微微发抖,家乡熟悉的街道、田野在脑海中一一闪现。
"公司要派一个有能力的人过去负责前期工作。"志远压低声音,眼里闪着光,"我争取报名了。如果能通过的话,我带你一起回县城发展。"
"真的吗?"张晓云手里的筷子"啪"地掉在桌上,"那太好了!"
老板娘又端来一盘酱牛肉,笑呵呵地说:"小两口商量啥好事呢?这么开心。"
"我们要回家乡了。"张晓云脱口而出,说完才觉得不好意思,脸顿时红到了耳根。
志远却大方地握住她的手:"是啊,回去结婚。"
这个夜晚格外漫长。回到宿舍,张晓云辗转反侧,脑海中全是家乡的画面:门前的老槐树、村口的小卖部、中学的砖红色教学楼...还有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自从三年前离家打工,她只在去年春节回去过一次。
第二天上班,张晓云魂不守舍,打错了好几个数字。老陈看出端倪,午饭时特意把她叫到办公室。
"听说志远申请调去县城项目了?"老陈开门见山。
张晓云点点头,心跳加速:"陈经理,我..."
"你也想去?"老陈笑了,"我早猜到了。"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表格:"县城项目组需要个会计,我推荐了你。不过..."老陈表情严肃起来,"那边条件可比深圳艰苦多了,工资也只有这里的三分之二,你要想清楚。"
张晓云毫不犹豫地接过表格:"谢谢陈经理!我不怕苦。"
填表时,她的手一首在抖。表格最后一栏需要填写申请理由,她思索良久,郑重写下:"建设家乡,回报故土。"
春节假期转眼结束。返程的火车上,张晓云和志远并排坐着,膝盖上摊开着县城地图,两人兴奋地规划着未来。
"开发区就在城东,离我家有30公里。"志远指着地图上的一片空白区域,声音突然低沉下来,"我父母都不在了,大哥大嫂在周家村开了间杂货铺,离县城太远,地也征不到他们那儿。"
张晓云轻轻握住他的手:"我家离县城只有五里地,以后你可以常去。"
志远感激地看她一眼:"大哥说他会和大嫂到省城火车站接我们。县城还没通火车,我们得从省城转长途汽车。"
回到深圳后的日子变得格外忙碌。除了日常工作,张晓云还要交接手头的工作,同时自学开发区建设相关的会计知识。志远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加班到深夜,学习项目管理流程。
三月初,调令终于下来了。志远被任命为县城项目组副组长,张晓云则担任项目会计。出发前一天,办公室的同事们凑钱给他们办了场欢送会。
"小张啊,到了那边好好干。"刘芳红着眼睛说,"别忘了我这个老大姐。"
老陈送给他们一对钢笔:"县城条件有限,但机会也多。你们年轻,有拼劲,将来肯定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
临行前夜,张晓云和志远手牵手走在深圳街头。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这座曾经陌生的城市,如今承载了太多回忆。
"说来也怪,"张晓云望着远处高耸的写字楼,"刚来时觉得这里冷冰冰的,现在要走了,反而有点舍不得。"
志远搂紧她的肩膀:"等县城发展起来,也会这么繁华的。到时候,咱们就是建设功臣了。"
次日清晨,公司派车送他们去火车站。当列车缓缓启动,深圳的高楼大厦渐渐远去时,张晓云突然泪流满面。志远默默递过纸巾,什么也没说。
两天一夜的火车旅程漫长而枯燥。但当熟悉的乡音越来越多,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变成田野时,两人的疲惫一扫而空。
"下一站就到了!"志远突然坐首身子,神情复杂,"大哥说他和嫂子会举着牌子在出站口等我们。"
列车缓缓驶入省城火车站。这个老旧的火车站人声鼎沸,各种方言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张晓云紧跟着志远,在拥挤的人流中艰难前行。
"在那儿!"志远突然指着前方,声音有些发颤。
出站口处,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举着写有志远名字的纸板,旁边站着个面容和善的妇女。男人脸上刻满风霜,但眉眼间依稀可见与志远相似的神采。
"大哥!大嫂!"志远快步上前,声音哽咽。
周大哥一把抱住弟弟,用力拍打他的后背:"好小子,总算回来了!"松开后又上下打量,"瘦了,但精神头不错。"
大嫂则拉住张晓云的手:"晓云,志远在电话里总夸你。坐了这么久的车,累坏了吧?"
张晓云腼腆地摇头:"不累。大嫂好。"
周大哥开来一辆破旧的拖拉机,后面挂着个简易棚车。"村里新买的,专门来接你们的。"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比不上城里的汽车,但能装行李。"
"我先给你们送到张家村。"周大哥一边发动拖拉机一边说,"你们单位分的宿舍还得收拾几天才能住人。我和你大嫂今晚就得回村里,铺子不能没人看着。"
拖拉机的轰鸣声中,他们缓缓驶出火车站。省城的喧嚣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的乡间景色。约莫两个小时后,拖拉机驶入张家村的地界。
"前面拐弯就是晓云家了。"周大哥大声说,"亲家公肯定等着急了。"
拖拉机刚拐进村口,就看见张晓云的父亲和几个邻居站在路边张望。车还没停稳,张晓云的弟弟就冲了过来。
"姐!"弟弟长高了一大截,兴奋地挥手,"爸妈在家做饭呢,特意杀了只老母鸡!"
周大哥帮着把行李搬下车:"亲家,人我给你们安全送到了。我们得赶回周家村,铺子不能没人看着。"
张晓云的父亲连忙拉住周大哥:"吃了饭再走!都准备好了!"
周大哥摆摆手:"下次,下次一定!志远就拜托你们照顾了。"
张家的小院里,两张方桌拼在一起,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母亲和几个邻居大婶在厨房忙活,父亲和几个叔伯己经喝上了。志远和小舅子蹲在院子里研究新买的智能手机,不时传来笑声。
"听说你们是回来搞开发的?"村支书王叔端着酒杯问,"能给咱们村带来啥好处不?"
志远认真地说:"王叔,开发区建成后需要大量工人,咱们村的年轻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打工了。而且还会修路,到时候村里的山货运出去也方便。"
"好!好!"王叔高兴地拍桌子,"这才叫造福乡里!"
夜深人静,张晓云躺在儿时的床上,听着窗外熟悉的虫鸣,恍如隔世。母亲轻轻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个红布包。
"妈,这么晚还不睡?"张晓云坐起身。
母亲在她床边坐下,打开红布包,里面是一对金镯子:"这是姥姥传给我的,现在给你。听说你们要结婚?"
张晓云鼻子一酸:"嗯,等安顿下来就办。"
母亲着她的手,叹了口气:"闺女长大了。妈就盼着你们过得好。"顿了顿,又压低声音,"志远是个好孩子,但他家里情况特殊,你得多体谅他。"
张晓云靠进母亲怀里,闻着那熟悉的味道:"妈,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他的。"
第二天一早,项目组就派人来接他们去看宿舍。那是开发区边上的一排平房,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两间卧室,一个小厨房,还有独立的卫生间。
"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志远满意地转了一圈,"晓云,你觉得呢?"
张晓云正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这里能看到整个开发区!"
安顿下来后,工作立即展开了。项目组租用了县政府的几间办公室,志远负责对接各部门,张晓云则开始建立项目的财务系统。与深圳的高效规范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杂乱无章,但也充满活力。
"今天我去财政局,等了两个小时才见到人。"晚上回到宿舍,志远疲惫地揉着太阳穴,"办事效率太低了。"
张晓云给他倒了杯热茶:"慢慢来。我今天整理账目时发现,很多报销单据都不规范,得从头教他们。"
正当两人为工作发愁时,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县里新调来一位分管开发的副县长,姓林,是从省城下来的年轻干部。林副县长雷厉风行,到任第三天就召集项目组开会。
"开发区的意义不用我多说了。"林副县长推了推眼镜,"省里拨了专项资金,要求两年内初见成效。我知道大家有很多困难,但机遇稍纵即逝。"
散会后,林副县长特意留下志远和张晓云:"听说你们是从深圳回来的?有在大城市工作的经验很好,但也要适应县里的节奏。"他递给志远一份文件,"这是我起草的工作流程,你们看看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回到办公室,志远仔细阅读文件,越看越惊讶:"这流程比深圳公司的还规范!林县长不简单啊。"
有了林副县长的支持,工作很快步入正轨。西月初,开发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县里各级领导都来了。张晓云负责接待工作,穿着职业套装,用标准的普通话向领导们介绍项目规划,引来一片赞叹。
"老张家的闺女真有出息!"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议论纷纷,"听说在深圳学了本事回来,现在是大会计了!"
仪式结束后,林副县长把志远叫到一边:"小周啊,省里下周有个招商引资会,你跟我一起去吧。带上小张会计,她心细。"
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让两人既兴奋又紧张。晚上,张晓云翻箱倒柜地找适合正式场合穿的衣服:"我是不是该买套新西装?深圳那套现在穿有点大了。"
志远笑着抱住她:"你穿什么都好看。不过..."他神秘地眨眨眼,"明天我带你去个地方。"
第二天是周日,志远骑着借来的摩托车,带张晓云去了县城唯一的一家金店。
"选一个。"他指着柜台里的戒指,"正式的求婚戒指。"
张晓云惊讶地捂住嘴:"太贵了..."
"不贵。"志远认真地说,"在深圳时只能买银的,现在我想给你最好的。"
最终他们选了一对简单的金戒指,内侧刻着两人的名字和日期。走出金店,阳光正好,照在戒指上闪闪发亮。
"等从省城回来,"志远握着她的手说,"我们就结婚。"
张晓云点点头,眼眶。远处的开发区工地上,打桩机的声音隆隆作响,如同他们澎湃的心跳。家乡的新生活,正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