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太庙晨曦映青阶
天瑞十一年春,神都长安的太庙笼罩在一片肃穆的晨曦中。苍劲的古柏在微风中轻响,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沧桑;朱红的宫墙被初升的朝阳染成金红色,檐角的神兽沉默矗立,守护着大汉皇室的列祖列宗。
今日的太庙,比往日更添了几分庄重。刚满二十岁的昭帝习光明,身着玄色祭服,头戴十二旒冕冠,正站在太庙正门的丹陛前,整理着衣袍的褶皱。他的动作略显生涩,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这是他亲政后的第一次太庙祭祖,也是他以完全独立的君王身份,向列祖列宗宣告:属于他的时代,开始了。
“陛下,时辰到了。”内侍总管轻声提醒,声音里带着敬畏。
习光明深吸一口气,抬眼望去,太庙的朱门缓缓打开,露出里面层层叠叠的牌位,檀香的气息从门内溢出,带着一股穿透时光的厚重。他身后,站着两位鬓角染霜的身影——五十七岁的龙天策与五十七岁的玉倾城。
龙天策依旧穿着明光铠样式的祭服,只是甲片换成了更显庄重的玄色,金眸在晨光下沉淀为一片深潭,望着眼前这位自己看着长大的少年天子,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玉倾城则身着配合祭祀的翟衣,紫眸温润而坚定,她的目光扫过太庙的青砖,仿佛能看到那些曾在这里祭祖的先祖身影——武宗、庄宗、景宗……如今,轮到他们守护的孩子,接过这沉甸甸的传承了。
第二节 三拜九叩承先志
祭祀的礼乐缓缓响起,清越的编钟与浑厚的鼓点交织,在太庙的庭院里回荡。习光明迈着沉稳的步伐,沿着青石板路,一步步走向正殿。他的每一步都踏在青砖的缝隙上,仿佛在丈量着从“幼主”到“亲政君王”的距离。
正殿内,三座鎏金牌位赫然矗立:
正中是武宗武明帝习永生,他是大汉疆域的开拓者,以铁血手腕奠定了帝国的根基;
左侧是庄宗威烈帝习远博,习光明的祖父,在位时平定内乱,励精图治,为盛世打下基础;
右侧是景宗神文帝习明湜,习光明的父亲,那位年仅二十六岁便积劳成疾的帝王,用短暂的一生推行新政,留下“与民休息”的遗训。
牌位前,青铜鼎中香烟袅袅,三牲祭品摆放整齐,每一样都透着极致的恭敬。
“请陛下行三拜九叩大礼。”赞礼官高声唱喏。
习光明整理好祭服,对着三座牌位深深跪下。他的动作标准而虔诚,额头触及冰凉的青砖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来自血脉的重量。
一拜,敬武宗开疆拓土之雄:“孙儿习光明,谢先祖奠定大汉基业。”
二拜,敬庄宗守成之智:“孙儿习光明,谢祖父稳固江山,惠及子孙。”
三拜,敬景宗爱民之仁:“儿臣习光明,谢父亲推行新政,泽被万民。”
九次叩首,每一次都掷地有声。站在他身后的龙天策与玉倾城,也随着一同跪拜,他们的动作里,有臣对君的敬畏,更有长辈对晚辈的扶持——这是一场跨越代际的传承,无声却厚重。
玉倾城看着习光明年轻却挺拔的背影,想起他九岁时被少帝托孤的模样,想起他在坤宁宫抱着自己的腿喊“皇姑奶奶”的稚嫩,想起他在紫宁阁对着功臣图立志的认真,眼眶微微发热。二十岁的亲政,对寻常少年而言或许还带着青涩,但对这位从小在风雨中成长的帝王来说,早己准备好了承担这份责任。
第三节 祭文声里诉初心
拜礼结束,习光明起身,接过内侍递来的祭文。那是他亲手撰写的,用最平实的语言,诉说着自己的心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恳切。
他展开祭文,声音清朗,透过礼乐的间隙,传遍整个太庙:
“维天瑞十一年,岁在辛亥,孝孙习光明,谨以柔毛清酒,敢昭告于武宗、庄宗、景宗之灵:
“光明不才,年二十,始亲政事。忆昔九岁承统,赖太皇太后之慈,天策、夜凌二公之忠,方得保社稷安宁,百姓安康。……
“今日亲政,抚躬自问,唯怀三心:一曰敬畏心,敬畏先祖之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二曰仁爱心,承景宗遗志,以百姓之心为心,轻徭薄赋,勿使流离;三曰进取之心,效武宗开拓、庄宗守成,北拒匈奴,西和西域,使大汉之威,播于西海。
“先祖有灵,当佑我大汉,佑我兆民。光明虽不敏,愿以毕生之力,续写先祖未竟之章,庶几无愧于宗庙,无愧于百姓。
“尚飨!”
祭文读罢,习光明将其放在香炉中焚化。纸灰在檀香的烟雾中缓缓升起,仿佛带着他的誓言,飘向冥冥之中的先祖。
龙天策站在一旁,听着这篇朴实却坚定的祭文,金眸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想起景宗临终前,拉着他与夜凌的手,一遍遍叮嘱“护好光明”,那时的他,何曾想过这个九岁的孩子,能在二十岁时,有如此清晰的志向与担当?
玉倾城则注意到,祭文中那句“续写先祖未竟之章”,与他们这些年守护的“新篇章”不谋而合。从景宗的早逝,到幼帝的成长,再到如今的亲政,这条路走了十一年,终于在今日,看到了最清晰的光亮。
第西节 君臣相视而一笑
祭祀的仪式仍在继续,献爵、读祝、焚帛……每一项都按部就班,庄重而肃穆。习光明的动作越来越从容,眼神也越来越明亮,仿佛在与先祖的对话中,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
仪式结束后,习光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到龙天策与玉倾城面前,微微躬身:“皇叔,皇姑奶奶,今日之事,多谢你们陪在身边。”
这声“皇叔”与“皇姑奶奶”,褪去了朝堂上的君臣之礼,带着少年人对长辈的依赖与敬重。
龙天策扶起他,金眸中带着温和的笑意:“陛下长大了,这些都是应该的。”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往后亲政,朝堂之事,当有陛下自己的决断,但若是有拿不定主意的,老臣与夜丞相,永远都在。”
玉倾城也柔声说:“陛下天资聪颖,又心怀百姓,只要守住今日祭文中的‘三心’,必能成为一代贤君。先祖在天有灵,定会庇佑。”
习光明看着眼前这两位鬓角己生华发的长辈,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小时候,龙天策教他骑马,金眸中虽严厉却藏着疼爱;想起玉倾城为他讲解《论语》,紫眸中总是带着耐心的引导;想起无数个朝堂上,他们为了维护他的权力,与老臣据理力争……这些画面,此刻都化作了他前行的底气。
“朕知道。”习光明点头,年轻的脸上露出坚定的笑容,“朕不会让先祖失望,更不会让你们失望。”
阳光穿过太庙的窗棂,照在三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一起,仿佛三代人的命运,在此刻完成了最完美的接力。古柏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场传承送上祝福。
第五节 新篇初展向朝阳
离开太庙时,己是正午。阳光洒满神都的街道,百姓们看到年轻的皇帝与武成王夫妇一同走出太庙,纷纷驻足行礼,脸上带着由衷的喜悦。
“陛下亲政了!”
“看陛下的样子,真是英气勃勃!”
“有武成王和威宁侯辅佐,咱们大汉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习光明坐在龙辇上,掀开轿帘,望着街边欢呼的百姓,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他知道,这些欢呼声里,藏着对未来的期盼,而这份期盼,就是他肩上最沉重也最光荣的责任。
龙天策与玉倾城的马车跟在后面,两人透过车窗,看着那顶远去的龙辇,相视而笑。
“他真的长大了。”玉倾城轻声说,语气里带着释然。
“是啊,”龙天策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依旧温暖,“我们也该慢慢退到后面了。”
他们知道,属于习光明的“新篇章”,己经正式翻开。这篇章里,或许会有风雨,或许会有挑战,但更多的是希望——一个由年轻帝王主导,带着新鲜血液与进取精神,续写大汉辉煌的希望。
天瑞十一年的春天,因这场太庙祭祖,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言。武宗的开拓,庄宗的守成,景宗的仁厚,都将在习光明的手中,融合成新的力量,推动着大汉这艘巨轮,向着更辽阔的海洋,缓缓前行。
太庙的钟声再次响起,清越而悠远,仿佛在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