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 赵振武的英雄形象和“破晓”精神极大鼓舞了士气。兵工厂里,工人们自发组织竞赛,老钳工王铁柱的事迹传开后,车间提出了“学铁柱,保质量,多造一根曲轴,多杀一个鬼子”的口号。虽然生活依然艰苦,但“工分制”的公平性和“劳动英雄”的荣誉感,让怨言转化为咬牙坚持的动力。一份油印的《工人赵大牛日记》片段在工厂流传:“…今天又拉了八车煤,胳膊抬不起来了。但想到医院里赵长官浑身是血还喊着冲锋,想到俺造的子弹能崩了鬼子脑壳,值了!工分换了半斤白面,给娃熬了糊糊,他笑得真甜…” 朴素的情感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对外/渗透:** 《真相》小报和传单在北平、天津等城市秘密流传,引起了知识界和部分市民的震动。关于日军暴行和马振武叛国的铁证,开始动摇金陵政府“联合阵线是破坏统一之匪患”的宣传基调。维京尼亚记者威廉姆斯发出的长篇通讯《钢铁之城:在废墟中锻造希望——张家口围城纪实》,被几家国际通讯社转载(虽然被大幅删减),首次将“北中国抗日联合阵线”的名字带入了西方视野,文中对联合阵线军民坚韧不拔的描写和对日军轰炸平民的控诉,引发了一些人道主义团体的关注。对伪军的宣传也初见成效,零星有伪军士兵携枪投诚,马振武部队内部猜忌加深,巡逻时明显畏缩。
**对敌:** 马振武本人收到了装有他叛国密电照片和家族祖坟位置图的“恐吓信”,暴跳如雷又心惊胆战,加强了对自身和家人的护卫,对部队的控制也更加严苛,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伪蒙军前沿阵地士兵私下流传传单,士气低迷。韩云山策反的“黑虎”连长,己秘密联络多次。
**然而,危机如影随形:**
**“龙心”告急!** 最后一点镍铬耗尽,曲轴生产陷入停滞!陈启元急得嘴角起泡,组织人手再次翻遍所有缴获的日军残骸,像淘金一样寻找含镍铬的碎片。
**“火神”之殇:** 硫酸厂再次发生严重泄漏,黄烟弥漫,虽无人员死亡,但核心铅室损毁,生产完全中断。修复需要至少两周和紧缺的铅材!
**“敲山”后患:** 马振武在“敲山震虎”后虽暂避锋芒,但其勾结的日军北线第7师团,派出一个精锐步兵大队,在伪蒙军配合下,突袭了张家口西北方向负责煤炭运输的“鹰翅堡”据点!守军一个连血战至最后一人,运煤通道被切断三天!张家口兵工厂和发电厂面临断煤危机!
**舆论反噬:** 金陵政府控制的报纸开始大肆污蔑联合阵线“绑架外国人士”、“压榨百姓当炮灰”、“破坏抗战大局”。更阴险的是,他们利用联合阵线物资短缺和“工分券”制度,在控制区边缘散播谣言,称“张家口饿殍遍野,当兵发工分券就是废纸一张”,试图阻断逃难民众和潜在投奔者进入张家口。
1935年4月20日夜,张家口总司令部
程志远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稀疏的灯火和远处隐约可见的日军探照灯光柱。桌上放着两份文件:一份是陈启元绝望的报告——“急需镍铬或替代方案!否则‘龙心’停产,坦克将成废铁!”另一份是韩云山截获的金陵方面密令,要求阎锡山(晋北军)“伺机切断张家口南向通道,配合皇军行动”。
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电报纸上写下几行字,交给机要参谋:“发给大青山根据地林国栋同志,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