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启动“积极防御”的指令,如同在紧绷的弓弦上又加了一道力。整个公司的安全体系,从被动的盾牌,开始逐渐显露出隐藏的锋芒。而对于潜伏在暗处的运维主管张强来说,这张无形的大网,不仅越收越紧,甚至开始在他周围,布下了精心设计的诱饵。
“鱼饵”投放:看似疏漏的机会
老K的计划,是典型的“放长线钓大鱼”。在切断了张强所有首接接触核心数据库的通路后,安全团队开始在一些看似不那么敏感、但又与“启明星”系统相关的边缘服务器或测试环境中,“不经意”地留下了一些“机会”。
“遗忘”的测试账号:在一个用于模拟用户行为的测试服务器上,一个拥有较高读取权限、但密码强度并不算顶级的测试账号,被“遗忘”在那里,没有及时清理。
“疏忽”的日志清理:某个存放非核心业务日志的服务器,其访问日志的清理周期被“无意中”延长了,留下了一些可能包含某些用户行为模式片段的、看似价值不高的数据。
“开放”的内部文档库:公司内部一个用于技术分享的文档库,其中一篇关于“启明星”系统早期架构设计的、己经过时的技术文档,其访问权限被“错误地”设置得相对宽松。
这些“机会”,每一个都经过了安全团队的精心设计和风险评估。它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本身并不构成核心泄密,但对于急于向幕后组织“交差”的张强来说,却可能像是黑暗中的一丝微光,诱使他采取行动。
当然,所有这些“诱饵”区域,都处于安全团队最高级别的监控之下。任何对这些区域的异常访问、数据拷贝或传输行为,都会被瞬间捕捉。
张强的焦虑:猎物的挣扎
张强确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自从上次试图首接访问核心数据库失败后,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周围的空气变得不一样了。
他的一些系统权限,被以“安全策略调整”的名义,悄然降低了。
他提交的一些运维操作申请,审批流程变得异常缓慢和严格。
甚至连他平时关系不错的几个同事,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疏远他。
更让他心惊的是,他隐约感觉到,自己的电脑和网络,似乎被监控了。一些他试图访问境外匿名代理服务器的尝试,总是莫名其妙地失败。他甚至怀疑,自己家里都被动了手脚。
这种被监视、被孤立的感觉,让他如坐针毡。
更让他焦虑的是,他背后的那个神秘组织,似乎也失去了耐心。
通过某种极其隐蔽的、一次性的通讯渠道(可能是他之前留下的某种“死信箱”机制),他收到了来自“上线”的催促指令:必须尽快拿到“启明星”系统的核心算法代码,或者至少是关键模块的设计文档!如果再没有进展,不仅之前承诺的尾款拿不到,甚至他和他家人的“安全”,都将无法保证!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张强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他知道自己己经上了贼船,现在想下船,恐怕己经晚了。
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铤而走险,尽快完成任务。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安全团队布下的那些“诱饵”,开始在他的眼中,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
他开始像一个饥饿的、但又极其警惕的狼,小心翼翼地在公司内部网络中逡巡,寻找着任何可能的突破口。
他首先注意到了那个“遗忘”的测试账号。他利用自己尚未被完全剥夺的运维权限,以及对系统漏洞的了解,尝试绕过一些简单的登录限制,成功获取了这个测试账号的控制权。
“鱼儿,开始试探了。”在SOC中心,老K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出的警报,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接着,张强利用这个测试账号,登录了那台存放非核心业务日志的服务器。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海量的日志文件中翻找,试图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用户行为数据。他还尝试将部分日志文件打包压缩,似乎准备转移出去。
“他在制造噪音,试图掩盖真正的目标。”老K分析道,“这些日志数据价值不大,他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很可能是想麻痹我们,让我们以为他只是在捞取一些边缘数据。”
果然,在进行了几天的“日志挖掘”后,张强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权限设置“错误”的内部文档库。
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偶然”找到了那篇关于“启明星”早期架构设计的技术文档。
这篇文档虽然己经过时,但其中包含的一些基础设计思路和模块划分,对于了解“启明星”的整体框架,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张强如获至宝。他小心翼翼地将这篇文档下载到了本地,然后迅速删除了访问记录,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鱼钩收紧:追踪外联通道
“他拿到‘鱼饵’了。”老K说道,“接下来,就看他怎么把这个‘鱼饵’送出去了。”
安全团队对张强的监控,提升到了最高级别。他的每一次键盘敲击、每一次网络连接、甚至每一次离开工位的动作,都被严密地记录和分析着。
张强显然也知道风险。他没有立刻尝试将文档通过公司网络传输出去。
他等了两天,似乎在观察风声。
然后,在一个周末的深夜,他行动了。
监控显示,他独自一人来到了公司附近的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他没有使用咖啡馆提供的公共Wi-Fi,而是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插入了一个加密的4G上网卡。
“他要行动了!”SOC中心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屏幕上,安全分析师快速地追踪着张强通过加密上网卡发出的网络流量。
“他在访问一个位于东欧的、高度匿名的云存储服务!”分析师报告道,“他正在上传一个加密压缩文件!”
“文件大小多少?”老K问道。
“大约5MB左右。”
“和他下载的那份技术文档大小基本吻合!”老K眼神一凛,“立刻尝试截获上传流量!同时,追踪那个云存储服务的最终接收地址或下载请求!”
然而,对手显然也早有准备。张强使用的加密手段非常复杂,上传通道也经过了多重跳转和伪装。安全团队虽然能够监控到他的上传行为,但想要实时截获并破解文件内容,难度极大。
更重要的是,那个匿名的云存储服务,如同一个信息黑洞,文件一旦上传成功,就很难追踪其最终流向。
“上传完成了!”分析师报告道,“他正在清理本地痕迹!”
屏幕上,张强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删除了上传文件、清空了浏览器缓存和操作日志,然后合上电脑,若无其事地离开了咖啡馆。
“跟丢了吗?”陈默有些失望地问道。
“文件本身可能跟丢了。”老K的脸上却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但是,鱼钩,己经牢牢地挂上了。”
“什么意思?”陈默不解。
“我们虽然没能截获他上传的文件内容,”老K解释道,“但是,在他上传文件之前,我们利用他访问内部文档库的机会,对那份‘诱饵’文档,做了一点小小的手脚。”
“手脚?”
“我们在文档中,嵌入了一种极其隐蔽的、特制的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和追踪信标(Trag Bea)。”老K说道,“这种信标非常微小,常规手段很难检测出来。一旦这份文档在任何联网设备上被打开,或者被特定的程序处理,它就会尝试向我们指定的服务器,发送一个包含设备信息、IP地址、地理位置等数据的回传信号!”
陈默的眼睛亮了起来:“高!这招高!”
这就相当于,在那份看似普通的“鱼饵”文档里,安装了一个微型的GPS追踪器!
现在,他们只需要等待。
等待那个拿到“鱼饵”的幕后黑手,在某个地方,打开这份文档。
一旦信标被触发,他们就能顺藤摸瓜,找到那条隐藏在暗影中的“大鱼”!
宁静下的波澜:等待与布局
张强自以为成功地将“重要情报”传递了出去,暂时缓解了来自“上线”的压力,也放松了些许警惕。
但他不知道,他送出去的,不仅仅是一份过时的技术文档,更是一个致命的追踪器。
公司内部,表面上恢复了平静。
高山、陈默、老K等人,都在耐心地等待着那个追踪信标的回传信号。
同时,他们也没有放松其他的布局。
“积极防御”系统仍在持续运作,对外部攻击进行着有效的拦截和有限的反制。
“易物坊”的线下拓展和“山巅科技”的生态融合,也在按计划推进。
高山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次危机,进行一次更大胆的战略布局。
比如,能否将计就计,故意向对手释放一些经过处理的、带有误导性的“假情报”,干扰对方的判断?
比如,能否借此机会,联合国内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建立一个共享威胁情报、共同防御网络攻击的联盟?
危机,往往也伴随着机遇。
高山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可能性。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先解决掉眼前的威胁,挖出那个隐藏在幕后的黑手。
时间,在等待中缓缓流逝。
每个人都在屏息以待。
等待着那枚小小的追踪信标,在某个未知的角落,发出那决定性的信号。
那将是,收网的时刻。